(马六甲1日讯)马来油条小贩5年来不曾涨价,在疫情期间即便所有原料都涨价,仍坚持一条油条卖50仙,还研发出油条点辣酱的吃法,将油条发扬到马来社群里。
拥有2名太太及11名孩子的莫哈末太益(51岁)在班台柏灵玉组屋对面路旁经营油条档口15年,去年因为行管令的关系,生意大受影响,甚至有一度无法继续营业,必须向州议员求助申请物资。如今已经恢复营业,为了争取多一些收入,原本只卖油条及咸煎饼的档口,也开始出售各式各样的糕点、轻熟食及面食类。
莫哈末太益是一位前警员,当初派到砂拉越服务,与油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空余时间喜欢到油条档口帮忙,有时候甚至还穿着警服帮忙小贩打扫档口。他后来用了1个月的时间,向档口老板学习如何制作油条。1996年离开警队,他回到西马,辗转到了很多地方工作,但始终对油条念念不忘。
他说,回到西马工作了数年,最后到加影巴刹,再向一位华裔友人学习如何制作咸煎饼。之后,因为太太是马六甲人,便随太太到马六甲发展。
“我喜欢油条,因为这个食物是全民食物,不管马来人、印度人、华人都喜欢吃。我回到马六甲后,发现马六甲人吃东西喜欢点酱,所以我也研发了辣酱,让客户配油条吃。”
他指出,自己曾经随着一个宗教组织,到泰国服务3年。当时,他也将油条带到泰国,在当地制作油条给当地人吃。而他也看到,泰国人当地也处处都有人卖油条,不过喜欢配着豆奶吃。
他说,过去在行管令以前,只要有工厂的家庭日或者婚宴,都有人找他到上门现炸油条给客户们吃,当时的收入是还不错。可是行管令之后,生意大受影响,也无法申请任何的援助金,所以一度陷入生活困境,必须向州议员申请物资度日。
他15年前以每条30仙出售油条,15年后的今天,只是涨价到50仙,如今行管令期间很多原料都涨价,但他还在考虑是否要涨价。
他如今也训练自己15岁的儿子莫哈末杜哈学习制作及炸油条,希望儿子往后也能有一技之长。现在,他的档口每逢周五休息,营业时间从早上7点半至傍晚5时。
行动党哥打拉沙马那州议员刘志俍今日带领媒体光顾莫哈末太益的档口,他今日再度向莫哈末太益购买100条的油条,送给武吉峇汝孤儿院去。
刘志俍指出,他是去年行管令期间了解到莫哈末太益一家的情况,因此有陆续将物资、奶粉等送上。
他说,政府应当关注这些小商贩,因为他们属于自力更生,收入也不多,只要得到一点点的帮助,就可以鼓励他们继续生活。
他同时也呼吁民众多支持本地的小商贩,因为他们都是依靠社区的民众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如今经济低迷收入也受到影响。
档口也出售意大利甜甜圈。(黄元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