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影23日讯)秉持“助人如助己”,来自中国广东的袁仲平,因一次开斋节物资派送,认识到加影的茜蒂诺艾妮看护中心后,决定每月从薪水拨款2000令吉,为期1年,即总共2万4000令吉捐助该院。
纵然一方口操粤语,另一方的看护中心主席说着马来话,但彼此在一次次鸡同鸭讲的对话中,仍旧传递及感受到对方的爱心和感激。
袁仲平:政府援助有限
Smart Cable(大马)公司董事经理袁仲平说,他是在早前配合开斋节的到来,与公司的一众同事前往茜蒂诺艾妮看护中心派发物资时,发现该中心非常用心经营,老人们也被照顾得相当妥善,继而引起他注意并决定协助中心。
“这间中心似乎收入不足,特别是政府的援助有限,需要更多资金方面的援助,尤其是在该院添购了隔壁两间排屋以安顿更多老者之后,开销变大了。”
袁仲平与同事们见状不忍,于是他决定以个人名义从每月薪酬之中拨出2000令吉资助该中心。

每年资助民义30清寒生
除了关怀茜蒂诺艾妮看护中心,袁仲平也热心教育,在文良港的民义华小亦受惠于他,每年资助该校约30位清寒学子。
他说,由于他与该校董事会交好,从而得知该校的需求,于是2015年起每年的资助总额可达1万5000令吉。
“比如此前彭亨州发生大水灾,那时我个人也捐了5000令吉。”
坦言没细算多年来捐助金额
为善不欲人知,袁仲平坦言没有细算或统计过这若干年来积极行善的金额总数,但大概估算,每年平均花费3万至4万令吉不等。
“公司成立15年了,我们以公司名义或个人名义投身各种大大小小慈善捐助或公益活动都有10年之久,我们并没有详细记录各种资料,或许不太齐全,但有好几所我们常常在开学之际会献出援助的小学就会记录在案。”
阿都拉:感谢每月捐2000
茜蒂诺艾妮看护中心的主席阿都拉说,即便两人语言不通,但仅仅数次的接触及观察,他发现袁仲平是个非常有爱心的人,是到访该中心给予援助,并且为数不多的华裔善心人士之一,更何况他还是个在马的外国人。
“只是几个星期前,他来到中心这里派发物资,看见这里收留的老人们,就产生希望为这里做些什么的恻隐之心,商议后作出每月捐献2000令吉的建议。”
他是在袁仲平前往该中心移交模拟支票仪式后,回应媒体时如此表示。他也对袁仲平及其团队非常感激。
他表示,该中心收容多为没有家属且政府医院送过来的老者,有些是孑然一身无子、丧偶、被孩子抛弃、身患残疾、失智老者等,其中还有一个是无身分证明的无国籍者。
扩充中心 盼建商义务装修
他说,该中心现址开设已17年,高峰时期时有55人,不过现阶段收容52人已相当拥挤,于是购买与该中心相连的另外两间排屋,希望能打通,容纳更多老者,让他们过得更舒适。
他指,由于每月房贷就要6800令吉,实在无力为新排屋单位进行装修,因此呼吁外界,希望能有建筑商以履行社会义务的精神,义务协助装修。
“还有食品及纸尿片用量极大,这些都是比起现金捐助更为迫切需要的援助。”

不惧流言蜚语坚持行善
中方商人资助本地巫裔领导的老人院,恐遭网上恶意曲解?但袁仲平不担心流言蜚语,并坦言,人人都会有自己的意见,同样有发表之权利。
“我认为,我发自内心用我自己的能力,用的也是个人名义及能力去协助这家中心,旁人要作何注解没问题也干涉不了。2万多令吉取自我们的薪资,有些人会认为是相当可观的数字,但对一家每日都有开销的看护中心而言,有关款项也算‘小额’了。”
获学生感谢信受感动
一封感激的信函,让袁仲平10余年来无私的投身行善获得感动的回报。
袁仲平表示,资助过的小学生不计其数,看见他们能无后顾之忧,放心学习及快乐成长到毕业,已经心满意足了,但直至收到其中一位受惠女学生的感谢函,才更明白了其中意义。
“我记得第一次遇见这小女孩是我们到她的学校(民义华小)移交1万5000令吉的模拟支票,受惠的30名学生都会在校方引荐下与我们公司代表握手及致谢,她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女孩父亲刚因癌症病逝,由妈妈母兼父职带着她,家中状况非常艰难。
“我当下再自掏腰包另拨一笔钱给她和她的妈妈,没想到两年后,该名女学生毕业前,特意写了一封感谢函给我,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感激,让我非常感动。”
受公司影响积极回馈社会
袁仲平表示,他作为中国东莞Smart Cable在马的董事经理,与其他职员一样,都深受这家良心企业的影响,跟着走上行善做好事的脚步。
他说,该公司常常会组织回馈社会的公益活动,号召来自公司各个不同部门的同事参与,让每一位成员均有体会“助人为乐”的感受;受惠单位包括老人院、学校及孤儿院等。
捡获装巨款包包还失主
做善事不一定要动用巨大数额资金才行,有时举手之劳也能助人于危急之中。
袁仲平分享,有一次在机场停车场附近捡到一个名牌包包,他与随行同伴在该处等待许久仍未见失主现身,出于要找到对方本意因此翻看包内,岂料包内装着大笔现金及许多珠宝,数额大概超过10万令吉。
不仅如此,里头还有一本护照及名片,他根据名片上的号码拨电时,进入语音信箱,于是他继续翻找,才从里头的一张本地预付电话卡号码与失主联系上。
两方相约见面移交包包时,他才知道对方是代表印尼的一个佛教组织,把该国佛教信徒捐献的金额及珠宝带来大马捐献给这里的另一个佛教组织的。
“后来相关的佛教组织也在脸书发文提及捡到包包归还的事件,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所以记住到现在。”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