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道、攝影:範純瑋
(馬六甲29日訊)中秋節即將到來,今年或許難以看到新利成老店門口掛著傳統玻璃紙燈籠的畫面,但事實上,燈籠師傅張瑞清一家人依然默默在店內勞作,親手創造出一個接一個的傳統玻璃紙燈籠,延續這份傳統和情懷。
ADVERTISEMENT
接網絡或電話訂單
目前國內外旅遊業全面停擺,觀音亭街已長時間沒有任何遊客身影,加上疫情持續嚴重,張瑞清決定暫時不開放做生意,主要依據網絡訂單、來電下訂或友人協助來製作燈籠。
張瑞清:少了遊客 生意劇減
製作燈籠超過40年的張瑞清接受《古城》社區報訪問時表示,在疫情和行管令的限制下,中秋節慶祝活動大幅度減少,市民過節的氣氛也淡了很多,燈籠市場的需求隨之減弱,目前只做了往年生意的10%,包括本地和外州的顧客。
他表示,以往農曆七月半後,燈籠銷量就會陸續有來,尤其遊客來來往往,被玻璃紙燈籠吸引眼光而購買;因此,當時平均一天可賣20個燈籠,如今一星期都不超過20個。
外國人友族也購買
他說,玻璃紙燈籠對很多外國遊客來說,是很特別的的手工藝品,他們大多數不曾看過,亦覺得手工品可貴,就會買回家做紀念,而一些本地非華裔也會買。
張瑞清表示,主要負責用鐵線弄出燈籠框架,太太用漿糊粘上玻璃紙,孩子們則負責彩繪燈籠,4人分工合作完成。

湊齊十二生肖燈籠
他指出近年最受歡迎的造型為十二生肖,今年除了製作牛燈籠外,也製作了蛇、羊、猴、虎四種生肖造型,成功把十二生肖燈籠都湊齊了。
“龍造型燈籠已經做了50年,傳統造型如金魚、蝴蝶和燈籠,則已經有超過40年的歷史,還是有一定的支持者。”
可撥電訂購
此外,他說,會館和廟宇通常會購買大尺寸燈籠,小孩則選擇小或中小型燈籠,有些家長欲拿孩子的舊燈籠來修補,他會建議重買或買玻璃紙回去修補,從中促進親子關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