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华人

6天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吉兰丹内陆南部山区有个小村——布赖。 数百年前,既有广东客家人移民到此,早期华人先民为了生活而来到这里采金,后来落地生根而定居下来,经过数代繁衍,逐渐形成了一个客家民俗文化浓厚的小地方。 布赖是个小地方,人口不多,近年人口逐渐外流。村里有座古庙“水月宫”,主祀观音佛母,副祀关帝、财神、谭公爷、福德正神(伯公)、大妈、二妈、三妈、叔婆太等等。 观音神像是明末清初的画像,据说是一位外号“疤头四”的人从中国带过来,后被村民筑庙奉祀迄今,如今画像严重斑驳破损。三位“三妈”为陈林李三奶夫人,大妈是陈靖姑大奶夫人、二妈为林默娘二奶夫人、三妈为李三娘三奶夫人。中国福州的陈林李三奶夫人,二奶夫人却不是林默娘,而是林九娘,在水月宫里认为她就是妈祖林默娘。但也有指三位“三妈”均为妈祖。 每个神明各司其职: 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关帝——忠义正直,是学习的榜样; 财神——施财赐宝,财源兴旺; 谭公爷——治病救世,大降甘霖,消除灾厄; 福德正神——统管土地上的一切事物,赐予生意兴隆,各行各业兴旺; 陈林李三奶夫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除病驱邪; 叔婆太——管理农业的种植与畜牧业。 每年二月十九观音佛母圣诞日,水月宫大事庆祝,仪式为客家仪式,既古老又传统。从二月十五清洗水月宫开始,二月十六日,以亚答叶搭建一座临时“锣鼓棚”,内供奉风火院诸神,里面摆着锣鼓、二胡等乐器。 二月十七日的仪式多,“彩坛”即把神明的金花红布球全换新的,书写墨字红对联贴在宫内多处。 “安神”即安奉上风火院、厨房监斋爷、大将军等临时神位。 下午四点至七点半之间:开始“封斋”,全村善信都得吃素斋戒,村内原有泰国回教徒经营荤肉饮食店的,也因为华人神诞吃素而休业,直到开荤为止。 晚上九点:投筶(珓)问神,获得圣杯后把神明及香炉拿出到宫外绕一圈回到宫内,神明安奉回原处,香炉则摆放在前殿的香案上。 最后恭迎村内的水德星君及三位拿督公到水月宫内赴醮,在前殿设立祂们的临时神位,共同庆祝神诞。 仪式以“落马祭拜”作为高潮,象征神明抵达下马,为祂们洗尘,以示尊敬。 上述提到的风火院神明,指的是戏神田都元帅及所有戏剧音乐神明,包括宫内已故的乐师们。 大将军则为布赖村内早期为民捐躯的先辈们,诸如早期布赖村与土著 [vip_content_start] 发生冲突,还有几次与外村的械斗,以及日寇南侵时的抗日战争等壮烈牺牲的烈士们。大将军神坛处,摆放了早期械斗时的火炮(火铳),以及脚镣及木棍,那是布赖甲必丹捕捉犯法者的器物。 二月十八日,走到村尾地方,供奉了临时“先贤公”神位,均为早期亡故的先贤们。下午四点“拜朝”,晚上11点半“拜寿”。 拜朝仪式:先出外鸣锣三响,众炉主头家及理事会一起跪拜(三跪九叩首,多次),烧起檀香炉,炉主献茶,接着是给诸神明斟酒,最后是献金纸。 先是祭祀主殿,再到前殿、水德星君及拿督公、大将军、监斋爷、最后是先贤神位。 供品方面是三茶五酒、果品(水果五盘与甜品:红枣干、龙眼干、冬瓜糖、冰糖、荔枝干)、斋素(冬粉两碗、黑木耳、金针、腐竹)、三碗庶馐(素菜肴)及两碗饭。 开始祭祀时,得吹奏音乐(管弦乐),祭祀结束就敲锣打鼓(敲击乐)。管弦乐采用西洋直笛(以前是中国笛子及萧)、二胡、椰胡、广东二弦(早期是演奏八音,乐器为萧、笛子、椰胡、广东二弦、小扬琴、古筝、笙、琵琶)。敲击乐是一面鼓,一面铜锣及铙钹。 敲击乐也用在街上走动前往祭祀其他地方或请神时等等。由于西洋直笛与胡琴出现不同调的情况,所以弹奏的曲子显得不合调。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李永球 | 水月宫的观音诞(二)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虽历经风雨依旧顽强燃烧,照亮无数华族的心灵一隅。它不仅是语言的通衢,更是文化的坚韧纽带,扎根心底,化作文化身分认同的基石。 自19世纪,华族迁至南洋,祖辈们坚持办校教授中文,悉心守护社群的文化底蕴。中文,这门古老深邃的语言,也是连接往昔与未来的“历史工匠”。对于马来西亚华人而言,研习华文,仿若踏入尘封的历史,感受祖辈的智慧与深情。那些古老的文字,拼凑出沧桑而扣人心弦的文化图腾,引得无数人甘愿为之捍卫与牺牲,如已故的林连玉、沈慕羽、严元章、林晃升、陈嘉庚和陈六史等。 找到生而为人的意义与归宿 有人认为,学习中文只需掌握日常沟通即可,无需深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但这种浅尝辄止的态度,让他们错失了华夏文明的珍贵瑰宝,正如“虽至宝山,终无所得”。华文教育最终目的并不是让人变得理性和聪明,而是赋予人伦理的温暖,让人在群体中感受辈分的共鸣与亲切。历经千年沉淀的伦理机制与先辈的处世智慧,是华文教育的馈赠,让我们懂得入世,知晓尊卑有序,且抑制那份过于自由的个人主义思潮。 华文,更是传承文化和塑造身分的深层动因。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其哲学体系中强调“存在”(Being)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人的存在并非局限于物理层面,还涵盖了文化、语言和历史。正如他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故学习华文,不仅是学习一门语言如此简单,而是选择一个存在方式。华文即华族的存在家园,是我们对文化身分和存在的构筑。透过华文的培育,我们得以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传承给下一代,让年轻一代在多元文化的复杂环境中寻得自己的根与魂。 许多人觉得学华文对未来用处不大,不如学数理和英文利于职业发展。用庄子的话反驳则更有力:“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在《庄子·人间世》中,大树因材质疏松被视为“无用”,却因此长寿免遭砍伐。在看似“无用” 的华文学习中,兴许你能够避开其他语言思维的陷阱与锋芒。在中文所构建的思维语境里,收获更为丰富、融合与循环往复的哲思,而不至于变得过于理性与冷漠。庄子还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有用”是脚下这块土地,但若把这土地之外的地方都消去,试问这片“有用之地”还有用吗?因人所步行的是依靠不步行的路所支撑的。有用需与无用相互配合,才能使“有用”真正的有用。 从现实角度看,在全球化浪潮下,中文在国际舞台日益重要。它不仅能拓展国际视野,未来或许还会成为衔接各科技领域的媒介语。在急功近利者眼中,华文教育或许只是无用字词的堆砌,无法直接换取金钱地位。然而,这看似无用的教育,却如春雨润物,悄然滋养华族心田。它不仅传授知识,更潜移默化塑造人的品性,让我们在喧嚣世界中找到生而为人的意义与归宿。 在这条漫长且艰辛的道路上,华文教育这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并非其火焰盛大,而是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点灯人挺身而出守护这点微弱火光,让它继续照亮后人的生命征途。但愿每一位学子,都能在华文教育的孕育下,茁壮成长,成为一个深情且有担当的华族。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