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教堂

18小时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报道/摄影:林昇春 (大山脚11日讯)在槟城大山脚的双溪里武打昔肚(Pagar Tras),静静矗立着一座历经130年风雨的教堂遗迹——耶稣圣心堂。这座于1895年竣工,曾被誉为“大马缩小版的巴黎圣母院”,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然而这座教堂的遗迹,不仅是一栋建筑的遗迹,更是修复一段信仰与社区的纽带。 如今,这座建筑遗迹,在保护与修复下,希望能让曾经的历史建筑物遗迹重新获得生命,让后人记住这片土地曾有过的辉煌。 走过百年的打昔肚耶稣圣心堂,曾是信仰的灯塔、社区的中心,如今成了历史的见证者。它的建筑遗迹与保存在居林新堂的文物,是时间留下的无声叙述。虽然岁月的洪流将它推入沉寂,但它的故事和遗产,依旧在另一座城市延续着生命。 来到打昔肚天主教圣山,沿着小山丘的百年石阶拾级而上——这条长约150公尺、宽阔而沉重的石阶,承载了无数脚步的记忆。眼前的教堂遗迹,屋顶早已坍塌,墙体被风雨侵蚀得残破不堪,高耸的钟楼只剩下一边,另一边早已化为废墟。 然而,当阳光穿过破损的窗洞,依稀能想象它的鼎盛——白色外墙、双塔钟楼、哥德式拱形门廊、玫瑰花窗,以及正门的“天主堂”字样与两侧的中文对联。那是一个中西融合的杰作,既有巴黎圣母院的典雅,也有华人文化的温度。 英殖民时期强迁村民被荒废 1945年起,打昔肚因地处冲突地带,被列为“黑区”,成为政府军与游击队交火的地方。1952年,英国殖民政府为切断村民与马共的联系,强制迁移居民至“新村”,包括双溪里武、马章武莫、居林和大山脚等地。原本紧密的教友群体被迫分散,圣心堂也因此被弃置在荒野中。 1957年,史理业神父在居林建起同名的新教堂,将旧堂的重要物品悉数搬入新堂,包括耶稣圣心雕像(安置于新堂主祭坛中央)、圣伯多禄与圣保禄的大型彩色玻璃像、14尊苦路木雕像、2个钟楼的大钟、主教的木雕椅、“信望爱”牌匾、圣体匣(Monstrance)(内含耶稣十字架木屑与荆棘,附1900年的拉丁文验证书)。这些文物不仅保存了圣心堂的历史记忆,也让旧堂的精神在新堂继续传承。 曾锦松:见证天主教社群发展 槟城教区天主教遗产维护委员会主席曾锦松受访时说,位于打昔肚的耶稣圣心堂(Sacred Heart of Jesus Church),见证了我国天主教社群自19世纪以来的传承与发展,尽管今日已倾颓荒废,但依然承载着珍贵的信仰与文化记忆。 听曾锦松娓娓道来打昔肚圣心堂的事迹,犹如穿越了195年的历史轨迹。 “耶稣圣心堂的事迹,可追溯至1830年代,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MEP)传教士在大马开创。1834年,驻槟城浮罗池滑的安多尼·波赫神父(Fr. Antonie Bohet MEP)与安布罗斯·麦斯特神父(Fr. Ambrose Maistre MEP),在威省马章武莫(Machang Bubok)取得土地,为当时迁入的华人天主教徒提供牧灵服务。” “进入1840年代,来自峇都交湾与峇冬丁宜的神父,已开始照顾不断增长的信众。1869年,弗朗索瓦·阿拉尔神父(Fr. Francois Allard MEP)建起一所兼作学校与小圣堂的房舍,服务当地以客家人为主的天主教农民社群。” “1875年,皮埃尔·苏林神父(Fr. Pierre Sorin MEP)与村民合力兴建首座木质小圣堂,奉献于耶稣圣心,成为发展转捩点。其后,相继建立了男女学校与神父宿舍。” 他说,1887年,打昔肚正式升格为独立堂区,由弗朗索瓦·泰里恩神父(Fr. Francois Terrien MEP)担任堂区神父,牧养当地及峇冬丁宜共950多名教友。 法式哥德风格融入中国元素 “1891年,堂区动工兴建宏伟的新砖造圣堂,采法式哥德风格,并融入中国元素,堂内彩绘玻璃窗拱形设计与双钟塔楼,仿佛缩影巴黎圣母院。圣堂于1895年建成祝圣,奉献于耶稣圣心。” 他说,圣堂落成后,堂区陆续发展学生宿舍,并由多名热心神父牧职。 教堂旁设天主教墓园 “1930至40年代,圣心堂教友鼎盛,逾百户天主教家庭聚居。主日及瞻礼日,信众不惜步行数里路前来参与弥撒,社区氛围热忱活力。教堂旁亦设立天主教墓园,安息者超过千人。” “二战结束后,马来亚共产党与英殖民政府之间的长期内战,打破了打昔肚的宁静。1948年,村落被列为‘黑区’,村民被迫迁离,圣堂因而荒废失修。” “1952年,居民迁往双溪里武、三巴央、马章武莫、武拉必及居林等新村。1957年,新耶稣圣心堂于居林市区落成,延续至今的牧灵服务。” 每年有后裔回墓园缅怀先人 他说,尽管古老的打昔肚圣心堂已逐渐倾颓,但其传承并未消失。每年11月2日“追思已亡节”,客家后裔仍回到墓园缅怀先人,重温这片信仰扎根之地。 曾锦松强调,这座承载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圣堂遗迹,象征槟城天主教徒在“信、望、爱”中跨越时代的传承,其荣耀依然活在所有曾受恩泽之人的心中。 槟百万拨款未到位重建缓慢 2023年1月13日,槟州政府宣布拨款100万令吉,修复并重建圣心堂遗迹,计划将其发展为新的古迹旅游景点。首阶段工程包括修复原有遗迹和右侧钟楼,并重建已坍塌的左侧钟楼,同时兴建新门面。 时任槟州旅游与创意经济事务委员会主席杨顺兴说,工程由威省市政厅执行,并委任绘测公司负责研究与设计。未来阶段还将建设停车场、景观美化、公共厕所等设施,使圣心堂成为威省的新古迹亮点。教堂方面也会参与,并计划展示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与文件,让游客了解这段跨越世纪的故事。 不过,打昔肚耶稣圣心堂遗迹的维护工作,如今似乎裹足不前,有待当局进一步行动。 据了解,州政府早前宣布的100万令吉拨款,已有部分款项到位进行一些工程,然而尚有逾半拨款尚未落实。 杨庆传:盼成景点带动经济  时任双溪里武村乡委会秘书杨庆传,当年极力向州政府争取修复打昔肚耶稣圣心堂,并申请到州政府的1万令吉拨款,进行清理、建设篱笆和排水系统,布告牌和入口水泥墙则通过筹款方式建设。 他希望打昔肚耶稣圣心堂遗迹,有朝一日能正式成为旅游景点,带动地方上的经济发展。 神父:与巴黎圣母院设计相似  居林耶稣圣心教堂德斯蒙·詹森神父说,打昔肚耶稣圣心堂是一座拥有法国建筑风格、历史悠久的教堂式建筑。 他表示,该建筑与知名地标如巴黎圣母院(Notre-Dame)有相似设计,尤其是双塔式结构,皆出自法国传教士的建筑理念。 他指出,该座建筑的历史可追溯至与大山脚圣安纳教堂同一时期,是山顶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6月前
        (安顺20日讯)今年的霹雳州非伊斯兰事务拨款已开始接受华人神庙、教堂、华团组织申请。   负责非伊斯兰事务拨款的霹雳州行政议员吴家良在访问安顺莲圣宫三太子庙移交3万令吉拨款后,接受星洲日报《大霹雳》社区报访问时,呼吁霹雳州内的华人神庙、教堂、华团组织尽早作出申请,先申请者先得。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2023年的非伊拨款在7月间用完;2024年非伊拨款在6月用完。”   他表示,州政府一视同仁拨款给各地非伊斯兰场所,包括反对党选区如宜力。 吴家良说,那些在过去曾获得非伊拨款的神庙、教堂、社团,需提呈完整的拨款财政报告、照片证明等文件。 “这是为了确保有关拨款的确是用在所申请的用途上,避免出现争议和舞弊。”   他赞扬安顺莲圣宫三太子庙,在去年获得3万令吉非穆拨款后,提呈完整的拨款财务报告,包括工程前后的照片,因此今年该庙再获得另外3万令吉的非穆拨款。   吴家良说,从2023至2025年,霹雳州非伊斯兰场所获得的拨款高达2800万令吉,这个款额比希盟长期执政的槟州和雪州还高。   “我们希望霹雳州的选民,在未来的大选中继续支持希盟,让坚持开明、多元的希盟,为人民作出更公平的良好施政。”   他表示,在过去2年多,他已在“拥抱宗教多元,筑大马和谐之行”中,访问超过200所华人神庙、兴都庙、基督教会等非伊斯兰场所,捍卫宗教多元,接下来会继续推动这项努力。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