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社区

1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3月前
站在店门口,望着墙上斑驳的“马到功成”四个字的牌匾,不禁想起近40年前大姐果敢决定开设文具店的勇气。 那是1987年的6月,新社区正在开发。29岁的大姐揣着几年打工挣来的积蓄,在社区大路租下了一间店面。还记得第一天开张时,姐妹俩满心喜悦地摆放着从批发商买来的铅笔、橡皮和练习本,连货架都是自己用木板钉制的。 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走进来,他是我们的第一个顾客,心想总算有顾客上门了。不等我们介绍,他就选择了一些文具和一份报纸。临走前还给我们提了不少建议,例如学生会用哪些类型的铅笔、练习簿和作业簿子等。 渐渐地,我们摸出了门路。到批发商那儿挑选最新款式的文具;在店门口摆出特价商品,吸引学生驻足。新社区学校不多,单靠学生人数很难维持开销。我们选择在周末休假日,前往黑水镇(Air Hitam)选购一些陶瓷摆设品和小盆栽来售卖。 90年代,社区里各行各业的店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们挨家挨户逐个到访附近的店家,用长簿子把客户购买的文具记录下来,给他们赊账月底才付钱。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日子久了这些店家都成为我们的忠实顾客。 为了增加收入,我们去书报社选购当代最流行的漫画书,在店面的走廊售卖。喜欢收集漫画书的读者会随即购买收藏;而那些翻了两下就放回去的顾客,应该是手头紧口袋里没有闲钱吧!我想。 穷则变变则通,我们想出了“租借阅读漫画书”的妙计。每租阅一次漫画书收一毛钱。这个操作手法真是一箭双雕啊!店门口一时间热闹了起来。看到走廊边漫画迷聚精会神的投入其中,路经的顾客都羡慕不已,还夸赞我们生意为何如此火红。 作为生意人,只要有利可图都希望增加货源把生意做大。文房家具、打卡机、打印机及各类相关器材都纳入我们的销售范畴。生意量增加后货品也需要更大的空间存放;本来的一间店面也扩充至三间。 2024年末结束营业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购兴起,实体店的生意面临挑战。如今孩子也成家立业,他们有各自的盘算和理想。考量到自己已步入晚年,是时候该隐退了。 2024年的岁末,我们决定结束营业。多年的老顾客知道我们即将结束生意,陆续来店里闲话家常。有已经当上老师的学生,有带着孩子来的家长,还有来捡廉宜货品的散客。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员工,在与我们告别的那一刻双眼泛红,内心都是那么的不舍,那些年的故事在脑海里泛起涟漪。 广告牌拆下的那一刻,玻璃上映出姐妹俩的身影,与近40年前那个青涩的年轻人重叠在一起。这间店不仅承载着我们的青春,也见证了一代代学子的成长。虽然时代在变,但那些用笔书写的情怀,那些为梦想奋斗的岁月,永远不会褪色。 转身离去时,眼角有些湿润,但嘴角却挂着欣慰的笑。近四十载笔墨春秋,终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星云】长期稿约/我们这一行 电邮:[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注明:我们这一行 •文长勿超过1000字,可附上相关照片。 •请于稿末注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联络地址、银行户头、电邮等作者资料,否则恕不录用。 •文章经录用,除了在平面媒体刊载,本报也拥有作品上网、录影、录音、改编等其他使用权。
3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轨道上,你是否曾停下脚步,静静环视那早已熟悉的社区日常场景,进而思索:这个地方究竟是如何发展成今天的模样?它与我们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为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马六甲培风中学公民与社会教育科的师生,自2022年起推动“Jom Tengkera 一起懂街纳”——一项别具意义的东街纳社区导览计划。 马六甲培风中学校方,将“一起懂街纳”计划纳入公民课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实地考察、策划与举办社区活动,为学生提供将课堂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社区历史与文化的理解,也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主动自发关心公共事务的马来西亚公民。 在课程走过第三年之际,马六甲培风中学公民与社会教育科老师辜秋莹也在与学生同行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深刻的体会与思考。在参加各类比赛或与不同的机构单位交流的时候,由于需要不断地重新探问这项计划的初衷与往前行进的方向,她和伙伴们也经常在反思到底这项社区计划的本质为何。而她认为,这样的反复提问与回答是有其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打磨的过程。虽然一开始带着学生进入这个社区,只是很纯粹地想要和大家分享社区文化多样性的美好,然而越到后期我们发现,我们在课程中持续贯彻的核心理念是多元(Diversity)。” “多元乍听之下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但是我们并没有打算做规模很庞大的事情,而只是希望每个人在可以舒服地成为自己的同时,也允许别人做自己。多元不仅仅是和族群有关,而是关乎作为一个人,是一项回到根本的关于人性、关于存在的课题。” 顺应马来西亚多元性 开创自身道路  关注Jom Tengkera社媒动态,会发现无论是宣传文案、实体周边商品介绍,还是由学生负责执行的“走街”社区导览,都以多语或至少双语的方式进行。辜秋莹解释,这是团队在策划社区活动时坚持纳入的元素,当中也包括学生在前期进行田野调查、向社区民众采集故事时,需要尝试学习以中文以外的语言达到有效的沟通。 她说:“这样的坚持是重要的,尤其独中作为一个母语教育的环境,这可以让大家看到坚持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这件事情是没有问题的,各族之间还是能够透过各种方式去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在辜秋莹看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倾向于要建立“共同语”的时候,马来西亚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条件使然下,可以去开创属于自身的道路。“华教族魂林连玉先生在过去提出‘共存共荣’的概念时,讲的就是多样性这件事情,只是这样的概念可能放在那个年代太超前了,和他站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前进的人不多。但我觉得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所处的正是一个可以谈论多元性和包容性价值观的时代,可以探讨如何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多元的环境下过得好。” 她坚定地说道。 另一位同样自社区计划启动伊始便倾力参与的老师翁汶峰提到,这项有关了解社区的课程设计,相当符合团队最初想要在公民教育里聚焦的重点之一,即个人的身分认同。他认为,建立个人身分认同的其中一个方面,应是从个人生活的场域开始,他说:“如果你是这一方人,你理应清楚了解脚下土地所蕴藏的历史,以及此地有别于他方的特色脉络。在了解之后,便会随之建立起一种对于在地的认同感,甚至是归属感。而这种认同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学校就在东街纳旁边,加上趁着老一辈居民还在,谈起过去也仍记忆犹新,我们应该协助学生把握深入理解社区历史的机会。” 翁汶峰强调,让学生建立起对于社区的认同感是重要的,更透露了他本身的期待:“我希望他们能够在这个社区内扎根,然后在未来也会常常想到或回到这个社区。无论他已经是一名国会议员或是扮演其他角色,都能够在自身立足的领域为社会作出贡献,甚至带来改变。我们培养的不是华校或华裔族群的代表,而是一名能够与所处社区有所共感的马来西亚人。” 学生们展现对田调的热忱 Jom Tengkera今年于“来!共创永续生活”新新村第三届社区计划大赛中,荣获了最佳潜力奖项(Most Promising Award)。辜秋莹介绍道,由于截至目前为止在东街纳社区所累积的社区关系,比较偏向于峇峇娘惹、欧亚族裔或华裔等族群,相对而言,对于社区内马来人或穆斯林群体的理解是较为欠缺的。因此,这次用于参赛的企划,放眼未来两年能够补足这一块,主动探索这个拥有近五百年历史的混合社区里,关于马来村民的生活与信仰。 她表示,企划会从面向穆斯林文化历史的系列课程开始,同时也会聚焦于社区内一所伊斯兰祈祷室——Surau Kampung Beting的研究计划。团队也希望能够促成与马六甲博物馆协会(PERZIM)的合作,进一步策划更深入的清真寺、祈祷室与穆斯林陵墓的社区导览。 在谈到了关于公民课学生对于参与课程的回馈,老师们都慨叹,这一段教与学的过程其实并不容易,只是在遭逢种种挑战之时,和学生们站在同一阵线,一步一脚印地共同应对罢了。与此同时,老师们也会按照每一届学生的特质,适时地调整课程进行的方式。留台多年以后刚回到母校执教的李佳芯老师也是负责老师之一,她带着崭新的视角走入社区,也收获了有趣的观察。“带着学生进社区访问居民的时候多次吃了闭门羹,原因是多数居民有在午后睡午觉的习惯,后来学生发现,这可能和东街纳社群老龄化的现象有关,也因此意识到故事采集的急迫性,在老人家还愿意多分享的时候,就要把握机会多次回访。” 学生们对于田调和导览,展现出更具好奇心且积极筹备的态度,让在一旁看着这一切的李佳芯也相当感动。“我们是公民老师,但同时也是这个社区、这个国家的一分子。”辜秋莹总结,“在社区里深耕三年,我们知道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我们是老师,跟着我们走进社区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持续在孩子心里,种下多元的种子。”
7月前
7月前
8月前
8月前
8月前
8月前
9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