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复古

3天前
(新加坡6日讯)一辆复古的“香港德士”出现在狮城公路上,照片在网络上疯传,车主原来是一名报废汽车业者,他把车子送往新山进行重组工作,花了一年的时间才让车子重新上路。 一名网民昨天上传了上述照片,吸引4300多人点赞,累计近300条留言。 《8视界新闻网》报道,车主杨嘉豪是报废汽车公司的一名经理,这辆香港德士的前主人过世后,其家人将车子卖给他。 杨嘉豪表示,他买下这辆车已有一年多,前车主把车子保养得很好,保养工作还是他们自己做的。 他说,刚接手这辆香港德士的时候,车上的漆还是手工刷上的。 “我觉得这很有意义,所以我决定重组这辆车,延长它的寿命。” 重组好才正式上路 杨嘉豪说,去年7月31日把这辆车送到马来西亚新山进行重组工作,在今年6月6日完成后送回新加坡,不过发动机部分没有弄好,开回新加坡的路上抛锚了。他又再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修复工作,而昨天正是这辆“香港德士”重新上路的日子。 他透露,重组过程中,一些零件很难找到,例如整个车门锁系统是从美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别订购后组装成的。 杨嘉豪也说,自己一直都对特别的汽车感兴趣,之前也曾拥有一辆日本公司大发(Daihatsu)Copen系列的敞篷车,并当做一般日常车辆驾驶。这款汽车在本地路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车主:路上看到欢迎公众拍照 这辆“香港德士”在网上疯传,有网民留言说“以为置身在香港”,更有人以为照片是人工智能生成的。 杨嘉豪说,没有想到这辆车会受到那么多人关注,“很开心很多人喜欢这辆车,也为他们带来很多回忆。” 他也欢迎公众如果在路上看到这辆“香港德士”,都可以拍照。
5月前
6月前
(麻坡3日讯)一群在1962年出生的老同学,在62岁这一年,选择在6月2日这一天再次相聚,延续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这群老同学当年分别就读于5所华小及2所中学,分别是文林学校、真光华育学校、华明学校、善才小学及启新学校,中学则是巴力拉惹东姑玛哥打国中和麻坡中化中学。 128名学生的重聚让现场欢笑声不曾间断,众人回忆过去,畅谈现在与未来,并不忘合照纪念难得的一刻。 许多老同学以复古装扮参与聚会,使人仿佛回到曾经的那个年代;而当音乐响起时,众人还跟着节奏扭动身体,让这群年逾60的老同学展现出不逊于年轻人的青春活力。 “情谊1962”同学会的“班长”林合珍致词时笑称,同学们活了62年才等到3个“62”的日子,意义非凡。 她透露,老同学们从各地浩浩荡荡回家相聚,包括巴冬区、麻坡、新山、笨珍、峇株巴辖、马六甲、金宝、吉隆坡、新加坡,还有从沙巴及印尼飘洋过海回来团聚。 她指出,自2006年开始举办的同学聚会,虽然每两三年才举办一次,但同学们感情越来越好,圈子越来越大,也不断有新的老同学加入聚会。 她欣慰到了这个年龄仍有同学相伴,是非常幸福的事,同时感谢同学们的支持,让每次聚会都留下满满且美好的回忆。 “我们能走到今天,是因为同学之间完全没有私心,也不会计较,大家都很通情达理,相识相知相惜。” 值得一提的是,当林合珍在会上询问老同学们“不管贫穷富有,健康或病痛,你们都愿意永远陪伴彼此、爱护彼此吗?”,现场立刻大声回应“我愿意”及响起热烈掌声,足见彼此间的深厚感情。 另外,这群老同学在在今年的聚会中也一如既往地投入慈善行列,共报效7000令吉予5所母校华小、麻坡随娘老人安居所及巴力温那养老院;善款由各校校友移交予母校校长、董事长及家协主席或代表们。 林合珍表示,华教之路不容易,希望老同学的举动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人为华教出一份绵力,而老同学们也将继续在能力范围内延续善举。 她呼吁老同学们有空多碰杯常见面,并指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大家安好,就是大家的晴天。
7月前
9月前
12月前
有些人享受在火漆上盖章的过程,有些人则唯爱盖好章后的美丽成品,甚至将其加工做成钥匙圈或贴纸,这就是如今深受大人小孩喜爱的火漆印章。 报道:伍思薇 摄影:谭湘璇 有些人享受在火漆上盖章的过程,有些人则唯爱盖好章后的美丽成品,甚至将其加工做成钥匙圈或贴纸,这就是如今深受大人小孩喜爱的火漆印章。 火漆印章是欧洲传统用于封口信件或瓶口的一种蜡材料,在西方中世纪时期更是广泛使用。它主要以松脂及石蜡等加以颜料制成,易熔化且具有黏性,在熔化后可迅速凝固。 不同于当时候的人们用来为书信文件保密,如今的火漆印章在年轻人眼中,已成为一种颇具仪式感的文创产品。 而现时的火漆大抵可分为2个圈子,即古物圈及手帐圈。古物圈讲究的是章头的手工雕刻艺术,所使用的蜡多数是单一色调。手帐圈的章头则是现代的机刻,富有多样化的图案及文字,所使用的蜡亦没有限制。 [nonvip_content_start] 谢紫英:可制成装饰品 火漆印章爱好者谢紫英接受《大都会》社区报记者专访时透露,相较于以前人们利用火漆来封印书信,以达到保密措施,在现代,火漆更像是一种带有高级感的复古仪式,除了可在喜帖、手帐等物品盖上火漆印章,达到装饰的作用,也可将火漆印章制成装饰品。 她指出,如今市面上售卖的火漆蜡材质大同小异,反倒是印章有些差别。 “市面上所售卖的印章主要分为铜制及锌合金制,锌合金制成的印章纹路没那么立体,而铜的硬度高及耐磨,因此铜制的印章纹路更深刻,盖出来的章也更加立体好看。” 她表示,大部分火漆印章的炉子都是木制品,在熔化的过程中,切记时刻盯紧,千万不要让炉火烧得太旺盛,以免着火,尤其如今许多家长及老师都会购买火漆印章与孩子一起完成盖章,在孩子完成盖章期间,务必全程守护在一旁,确保孩子的安全。 “火漆印章是近年来爆红的东西,尤其孩子们都有接触手机,透过各种社交平台都会看到做火漆印章的视频及贴文,很多孩子就会要求父母购买一套。” 社交平台看教程摸索 谢紫英表示,火漆印章是她在三四年前写手帐时的其中一个素材,那时候的她不曾接触过火漆印章,本着玩玩看的心态,就购买了一套的火漆印章来尝试,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越玩越上瘾。 “新手一开始都不知道该如何操作,只能够透过各种教程来学习,而火漆印章的学问可多了,包括火漆蜡需要烧多久、把章盖得圆的技巧等。这一切我都不断透过各种社交平台去观看视频教程,再一点点去摸索。” 她说,她曾试过把火漆蜡烧太久,以致蜡变得太液化及稀释掉,颜色也变了,最后盖的章也不好看。 摆摊卖火漆印章工具制成品 谢紫英说,原本的她是一名全职打工人,偶尔会在网购平台售卖一些与手帐相关的素材,如贴纸及胶带等。在机缘巧合下,她与男友一起到访平民市集,看看那里都在卖些什么。 “在我们逛了几次市集后,我发现有一些摊位都在售卖与手帐相关的产品,我就在想,不知道自己是否也可以摆摊? “回家后,我和男友一起讨论这件事,我们发现市集上很少摊主会专注售卖火漆印章相关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在售卖手帐素材时,顺便卖一些火漆印章制成品。” 因此,她相中了这个机会,决定售卖火漆印章的工具,同时也制作火漆印章制成品来出售。 她表示,由于使用火漆印章时必须点火,她发现这造成许多人心生胆怯,不太愿意使用火漆印章,因此,她在摆摊时,也给予民众在现场体验火漆印章的乐趣。 首次摆摊 顾客反应不错 她说,她在去年7月首次摆摊,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顾客对于火漆印章的反应也不错,甚至会在社交媒体上询问她下次摆摊的时间与地点,再专程过来回购。 她希望,透过在市集摆摊,让更多人了解到火漆印章,将其推广成新层次的爱好,让火漆印章不再局限于信封上,可以制成各种装饰品,让火漆印章出现在大家生活中的各个地方。
1年前
(武吉甘蜜29日讯)怀旧歌曲、小矮凳、旧时看板,加上“老戏院”与灯笼装饰,让这场中秋活动独树一帜,使人犹如“穿越”到数十年前的场景,感受老一辈的生活。 这场由建国校友会主办的“踏月归乡8.0之潮玩中秋”活动,于昨晚在建国学校草场与礼堂掀开序幕,吸引数以千计民众参与,也让该校在入夜后五光十色、热闹无比。 为了体现旧时社会的氛围,筹委会特别设置多个复古的打卡点与挡位,有复古照相馆、时光店铺,现场还放置多张旧时的木制学生桌椅及小板凳,让人坐着赏月、用餐与聊天,回味已逝的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筹委会把礼堂改为“京都电影院”,入口处张贴旧海报,营造人们穿越时空进入老戏院,观赏舞台表演的气氛。 这场中秋庆典将进行至9月30日,民众可在每天下午4时30分前往拍照打卡,市集从傍晚6时进行至晚上12时,“电影院”则每晚有精彩节目安排。 校友会主席陈国强受访时指出,“踏月归乡”是校友会每年的重磅活动,旨在传承中华文化,带动本地的中秋氛围,让更多游子返乡后,能与家人有好去处,共同欢庆月圆人团圆的日子。 “过去的活动都专注在年轻人,今年我们想以长者为主,所以安排了复古的主题,希望民众可以带着父母长辈赴会,回味6、70年代的时光及看看母校的发展。” 他补充,今年活动因在校园举办,无法像去年一样徇众要求而延长,希望民众把握时间,到场吃喝玩乐及拍照打卡。 多次参与“踏月归乡”中秋庆典的陈枝莹(34岁),今年特别为女儿装扮一番,穿着汉服出席活动及提灯笼游行,度过不一样的中秋佳节。 她表示,其丈夫是建国校友会成员,所以她自3、4年前起,每年都不会错过这项意义非凡的庆典,同时让小孩了解中秋的意义。 她与孩子都喜欢活动的热闹气氛,也希望此活动能继续举办。 校友黄靖桓于去年受姐姐影响,首次成为踏月归乡中秋活动的筹委时,被校友们用心及不计回报的付出所感动,就决心每年都不能错过此活动。 尽管他在约半年前到中国工作,却还是尽量安排时间回国,负责主持及直播工作。虽然双程机票费逾千令吉,而且也来去匆匆,但对他而言,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些东西不是金钱可以衡量,我的家人也非常支持我回来参与活动。” 他表示,身为建国校友,若不参与能为家乡与学校献力的活动,就会留下遗憾;而其家人都是建国校友,各自在活动中也负责不同岗位。 与女儿及外孙共赴“踏月归乡”中秋活动的李燕贞(66岁)坦言,复古式的庆典及现场播放的老歌,都让她感到熟悉,也想起过往的日子。 她表示,自己小时候是以美禄罐制成灯笼,在住家后巷走走,如今的庆典非常热闹,所有人聚集一起,吃喝玩乐都不少。 她在得知校友会举办复古为主题的中秋庆典,还特地拿出收藏的旧电器与用具,与大家一同回忆。 “我觉得大家可以带着父母和老人家来走走,聊聊过去的美好时光。”    
1年前
早年被数码相机逐步取代的底片相机,至今不但没有被市场淘汰,而且还东山再起,掀起了复古照片风潮,再度成为风靡年轻一代的时尚宠儿。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时尚记事簿》介绍近年来再度流行的底片相机,受到不少峇株巴辖摄影爱好者及年轻人的喜爱。 自2000年起,数码相机及智能手机逐渐终结了底片相机的黄金时代,人们拍照时不再需要底片及冲印照片,摄影师也放弃了底片相机。 但近两三年来,一些人对不断推陈出新的智能手机感到厌倦,而且时尚圈又吹起复古风,所以底片相机也迎来了谷底反弹。 色调独特真实有氛围 目前拥有一台充满年代感及复古情怀的底片相机,已成为与众不同的新潮流,不但能拍出拥有独特色调、颗粒感及质感的照片,而且还成为一种流行配饰,为自己的服装造型加分。 底片相机也代表着一种真实纯朴的生活风格,通过照片呈现当下的氛围,并注入拍摄者的情感,让画面说故事,而且等待底片冲洗出来的期待与惊喜,更是高像素数码相机无法比拟的。 其实这股底片相机风潮的重要推手,包括许多艺人及名人,例如韩国女团BLACKPINK成员Jennie及Lisa也爱用底片相机记录生活点滴,形成了“明星效应”。 张绍毅:基本功要很扎实 峇株巴辖摄影爱好者张绍毅(47岁,塑胶制造业者)表示,他在十余年前开始学习摄影时便使用数码相机,直到3年前才改用底片相机来拍摄生活及旅游照片,希望用珍贵的底片,来为珍贵的人事物留影。 “以前用底片相机拍照后,要将底片寄到吉隆坡冲洗,但从3年前开始,便可直接在峇株巴辖冲洗,所以使用底片相机也更加方便。” 他目前使用底片相机多过数码相机,尤其是拍摄生活及旅游照片时,都是使用底片相机。 “底片相机采用手动模式,所以基本功要非常扎实,必须懂得对焦及测光等技巧,也拥有更多的乐趣。” 此外,他喜欢底片相机拍摄的真实感,不像AI(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很方便但却是虚假的。 林稼铖:失焦模糊呈“缺陷美” 峇株巴辖婚纱摄影师林稼铖(27岁)认为,底片相机拍摄的照片拥有吸引人的色调、感觉及颗粒感,若照片出现失焦及模糊等情况,也能呈献出“不完美之中的完美”。 他在8年前开始接触数码相机及学习摄影,到了5年前才开始爱上底片相机,并购买第一台半自动底片相机。 “我喜欢底片相机的外观及感觉,开始时我仍然用数码相机来工作,只用底片相机拍生活照,但现在已有很多顾客指定用底片相机来拍婚纱照。” 他指出,使用底片相机拍照时,当下看不到照片成效,所以会有期待及惊喜,而且底片相机不像数码相机可以无限连拍,一卷底片只能拍36张照片,所以必须先构思及确定了再按下快门。 他认为,底片相机将让摄影者进行更多的思考,并尽量拍好每一张照片,所以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底片相机,尤其是马来同胞。 他透露,目前入门级底片相机价格介于200至300令吉,而高档相机的价格则是逾千令吉甚至是逾万令吉。 “但我们购买底片的成本较高,一卷底片的价格大约50令吉,而将底片冲洗扫描成数码档照片的费用则是十多令吉至大约20令吉。” 林金闻:有助于训练摄影技术 峇株巴辖摄影师林金闻(53岁)说,他从17岁开始用底片相机学习摄影,到了25岁时随着科技发展改用数码相机,直到3年前才在一群朋友影响下,重新取出底片相机拍摄照片。 “我以前用过的底片相机依然保存完好,想不到我从底片相机进入数码相机时代后,有一天又走了回头路。” 他认为,底片相机拍摄的照片有复古的效果及令人期待的感觉,而且必须先思考及判断再拍摄,有助于训练摄影技术。 “底片相机不像数码相机,可以拍完便立刻检查相片,所以对技术的要求较高。” 他平日工作时仍使用数码相机,但也有一些顾客要求用底片相机拍摄,以拍出复古的感觉,这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年前
2年前
光大一角落,传出优美的旋律,这是一家经营超过40年的独立唱片行。热爱音乐的Joey陈振彬数年前接手,不仅延续唱片行的生命,也让那动听的音乐继续传播。 报道/摄影:梁杰华 光大一角落,传出优美的旋律,这是一家经营超过40年的独立唱片行。热爱音乐的Joey陈振彬数年前接手,不仅延续唱片行的生命,也让那动听的音乐继续传播。 网络科技发达,许多人都从Youtube、Spotify等串流平台听歌的当儿,到唱片行买唱片似乎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不过,陈振彬却在4年前接手光大仅存的唱片行DB Music,在光大谱写野花唱片行(Wild Flower Record)的新章。 接手老夫妇唱片行传承店主对音乐热爱 陈振彬接受《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访问时说,小时候就常与父亲到DB Music逛,因此与店主两夫妇很熟络,14、15岁在光大店铺打工时也常回到DB听歌、买唱片。 时光荏苒,成年后的陈振彬因对音乐有热忱,在多家唱片行打过工,然而随着时代进步,唱片行关了一间又一间,包括他打工的那几家。 开设属于自己唱片行 他失业,他去卖过花、卖过家具,最终他还是想干回老本行,而这次他开设了属于自己的野花唱片行。 今年42岁的他说,野花唱片行于2018年创立,当时是设在朋友花店的一角落,后来生意有起色,就想回来光大开店。 “光大有很多童年的回忆,当年也设有许多唱片行,只是随着光大的没落,以及时代的变迁,唱片行一间间关闭。我想,不如,我就回光大吧!” 他坦言,很幸运的是,DB Music的店主夫妇当时也有意退休,知道他要开店后,即把店面便宜租给他。 就这样,以前的DB,成了现在的野花,这间小店也得以继续扮演一间唱片行的角色,而陈振彬也承接了店主夫妇对音乐的热爱,把音乐传播给更多人。 时下青年爱复古黑胶唱片风潮再起 野花唱片行不仅可以找到光碟、卡带,还有黑胶唱片。 陈振彬说,黑胶唱片不只是老歌,时下流行歌手,如周杰伦、蔡健雅、Black Pink等,也推出黑胶唱片,而且十分畅销。 他本身也十分推荐本地歌手“芭莎公主”欣彦、EB Duet组合的专辑。 他说,其实黑胶唱片的风潮自10年前已再次掀起,如今时下年轻人也爱这复古味满满的黑胶唱片,因它的照片很“instagramable”,很适合上传到社交媒体。 “当然,听黑胶照片的仪式感、音乐的实质感、层次感等,也是无可取代的,且是吸引人的东西。” 听黑胶唱片门槛高 不过,他也坦言,听黑胶唱片的入门门槛较高,一张唱片最少也要190令吉,还得购入唱机、音响等器材。 “然而,这就像我们小时候,一点点的存起零用钱购买光碟一样。” 吸引文艺手工店入驻打造光大文艺市集街 陈振彬认为,光大这个地方,很适合文艺行业、独立店的发展。 他说,光大虽然不被看好,但其生命力是顽强的,政府也有做一些改革,比如引进城市转型中心(UTC)、The Top等,不过仍需要更多推广,以吸引人潮。 “身边许多朋友想要创业,但外面店租昂贵,而光大只需逾千令吉,不过他们考量的是光大人潮不多。” 他坦言,独立、文艺、手工店等,其实可以考虑在光大发展,唱片行都行,为何其他行业不能? “有些人认为线上购买就可以了,但其实还是有很多人想到实体店逛、看看商品、与人交流。” 他指出,政府也要扮演角色,找这些文艺、手工店入驻,在光大打造文艺市集街,不仅地方宽敞,还有冷气。 与英唱片公司合作复刻比南利莎乐玛精选集 让老歌、让经典,传下去。 野花唱片行不仅卖黑胶唱片,也发行唱片,第一张《Malaya》是复刻我国著名歌手比南利和莎乐玛的精选集。 陈振彬说,这张专辑是与英国唱片公司Sepia Records合作,于2021年推出,这也是该专辑的首次复刻。 “原版专辑是于60年代在新加坡制作,封面图是在牛车水拍摄。当时我国还没有录音室这些设施。” 他指出,《Malaya》当年是由一家美国制作公司在“世界系列”下制作,是一张收录大马好歌的专辑,该公司也有制作印度、香港、中国等地的好歌专辑。 “原版的专辑如今可以卖到2000至4000令吉。” 此外,他说,野花也复刻了莎乐玛,一张以中文歌谱曲、马来文填词的专辑,反应很好。 “我们也复刻了50、60年代香港歌手如潘迪华、方逸华及江玲的专辑,甚至推出周旋、姚莉等人的新年歌专辑。”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