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水生植物

(马六甲28日讯)甲州天气持续炎热,很多河流的水位随着降低,但河面上的水生植物却越来越多,甚至覆盖了河流绝大部分的面积,令河面看不见河水,只见到“绿油油”的画面! 将阻碍防洪沟排水 市民向《古城》社区报指出,水生植物大量占据河面,肯定影响水流的顺畅性,同时也会吸取河水;因此,在缺乏雨水的季节,水生植物的茂盛生长,对河流是一种“威胁”。 “尤其是位于默迪卡大路交通灯旁的防洪沟,虽然目前水位低植物多,但植物占据水面的情况,想必会阻碍排水,万一天气骤变下起狂风暴雨,防洪沟是否能发挥作用呢?” 记者接获投诉后前往了解,发现整个集水池水面上都是水生植物,尤其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布袋莲遍布,以致有些地段甚至看不到河面,造成路面和河面分不清界限。 没定时处理变“集植物池” 据当地居民透露,距离上一次大幅度清理水池植物已有一段长时间,问题在于当局没有定时清理防洪沟的植物,往往变成“集植物池”,不清楚的人士根本不知道这里就是防洪沟,以为只是沼泽地。 “我们希望当局时不时分阶段清理,总好过等到满是植物后才一次过行动,植物多了水就少了,而且还会养蚊子,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杂草将沟渠出水口堵住了,水该往何处去? 小河看不见河水,只见到绿油油的画面! 甲州天气炎热,很多河的水位随着降低,河面上的水生植物却越来越多。 水生植物占据河面,肯定影响水流的顺畅性。 有些地段甚至看不到河面,造成路面和河面分不清界限。 当局没有定时清理防洪沟的植物,往往变成“集植物池”。 这样的画面令人不知道这是一条防洪沟,以为是一片沼泽。   水生植物的茂盛生长,对河流是一种“威胁”。
1年前
焦点社区:玛琳小学旁 (马六甲16日讯)位于玛琳小学旁的马六甲河段沦为“垃圾河”,大片水生植物与垃圾纠缠于桥底下阻碍了水流,“壮观”画面显露出低清理效率,无法与“先进”一词成正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河流垃圾过量和植物泛滥生长的问题不断发生,《古城》社区报也多次接获市民投诉,包括这段玛琳河因为长时间未清理,水生植物已经形成一个天然阻隔网,“收集”了大量的垃圾,制造卫生问题。 现场所见,这些被搁在植物旁的垃圾以塑料瓶(宝特瓶)为主,还有保丽龙箱、饭盒、塑料桶、铁料、椰子、皮球、饮料盒及大型垃圾等,从垃圾表面布满淤泥来看,已经漂浮了一段时间。 另一边厢,之前杂草丛生的岸边保留区虽已获清理,但当局仅将泥土高高堆放在一旁,里面参杂着各种难以分解的固体垃圾,甚至有摩托车钢盔及塑胶桶,彷佛一个垃圾土埋场,碍眼程度与垃圾河不相伯仲。 市民担心,在丰富雨量的情况下,这些泥土很快又会流到地面落入河里,再度形成河床淤泥累积、岸边杂草丛生的问题。 罗舜生:将采“水上神手”清理 马华汉都亚再也市议员罗舜生接受《古城》社区报访问时表示,已经知会甲州水利灌溉局问题,目前当局将采用“水上神手”的方式,来清理布满河面的垃圾。 他说,早前有与水利灌溉局官员见面表达想法,建议在马六甲河中游地区(默迪卡花园一带)设立拦物栅(Log Boom)堵截垃圾,以便下雨天时有效拦截从上游及中游漂来的垃圾,包括浮萍、水生植物、塑料瓶及保丽龙等。 “如果没有拦截,这些垃圾会被冲到下游地区(从玛琳到吉里望闸口),中间的浮罗加东黑水港一带的河流比较窄,更容易因此阻塞,导致闪电水灾的现象发生。” 他解释,默迪卡花园的河流位于晋巷河、淡边河及板底柏林明河的交接点,所以在此安装拦物栅是最恰当的。 建议定期用水上清理机器 同时,他也建议当局仿效其他国家使用类似船体的水上清理机器,定期为河流进行水面清理,不要只是依靠“神手”。 他指出,从上游到下游都有很多浮萍类的水生植物,如没有定期清理,每逢雨季时容易被冲下去,造成河面布满植物。 “当局目前用的神手,如果遇到一些面积比较宽的河流,就只能清理靠近河岸的垃圾,无法清理到全部,以致水生植物无法完全被处理干净。” 填高河岸减低水位高涨 针对岸边“垃圾山”的问题,罗舜生认为,当局确实是采用“土埋”形式处理打捞的垃圾,再用淤泥压实后形成高厚的河岸,所以这是属于合理的处理方式。 他补充,填高河岸是他提出的诉求之一,因为这可减低水位高涨,河流倒灌到旁边住宅区的情况发生。  
1年前
同一种,它们有白色的花,花朵不大。过去我曾在另一条渠道里看过另一种叶片较大、有粉紫红色大花朵的睡莲,可惜它后来消失了。 稻田的灌溉渠道里长满了水生植物,在我经常散步路过的地方,最常见的有3种。 第一种是莎草科荸荠属(读bí qi轻声,学名Eleocharis sp.)的草类。它外形有如笔直细长的绿秆,一根根或直或斜,满满地丛生于渠道的一些段落。它把根部固定在水底的土层,长出的绿杆大约有一公尺长,一半泡在水里、一半挺出水面,杆顶有时会长出一小段白毛毛的花穗。 荸荠属的植物有二百五十多种,不易辨认,其中包括基部会长出扁圆形球茎、可食用的马蹄(学名Eleocharis dulcis)。而稻田渠道里的这种,外观与野生的马蹄很像,但我未能确定是它。 有它在,蜻蜓和豆娘不愁没地方停栖。当水虿(蜻蜓和豆娘的幼虫)要羽化时,它们也可以从水里沿着荸荠杆爬出水面,停在杆上脱壳展翅待飞。一些水鸟喜欢躲藏在荸荠丛里,踩在杆丛上伺机突袭水中的鱼。 [vip_content_start] 渠道里第二常见的植物是睡莲(学名Nymphaea sp.)。它的根部长在水底的土层里,而埋于深水处的块根或种苗刚冒出的新叶通常会是水中叶,叶子沉在水里而不会冒出水面,叶形呈大波浪状。待植株长大一些后,它们长出的叶子才会浮于水面,形成浮水叶。 这渠道里的睡莲都是同一种,它们有白色的花,花朵不大。过去我曾在另一条渠道里看过另一种叶片较大、有粉紫红色大花朵的睡莲,可惜它后来消失了。 在渠道的一些段落里,睡莲长了很多,满满地覆盖着水面。它们的花朵大概都在早上9点半以后才盛放,那时候太阳已经高挂,我通常也已散步回家了,因此不常看见它们盛放的样子。但偶尔我若骑车骑得太远,回得晚了,就能在回程的路上,看见睡莲花满沟绽放的景致。 我家附近稻田渠道里第三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是另一种荸荠属的小草。相较于像马蹄的荸荠,这种荸荠不但植株矮小,而且杆枝较细柔。我不确定它的种名,有可能是Eleocharis retroflexa,暂且称它为迷你荸荠吧。 迷你荸荠主要生长在渠道旁的一条小土沟里,较少出现在几乎被大荸荠和睡莲给占满的大渠道里。然而,那些少数长在大渠道里的迷你荸荠,大多数都长得非常好看。在水较深处,它看起来宛若一大丛浅绿色粗乱的长发,非常美丽。它很像我哥以前在水族箱里栽种的牛毛毯水草,但比牛毛毯稍长且末端多分支,颇有几分不羁的美感。经过查询,我才知道牛毛毯原来也是荸荠属的植物,学名是Eleocharis parvula。 数个月前我家这一带雨水较多,渠道的某个段落连续两三月来水位一直很高,很适合水生植物生长。那阵子我在田地和渠道里又发现了数种水生植物,包括有田葱、石龙尾、茨藻,以及我相当熟悉的食虫植物——黄花狸藻(学名Utricularia aurea)。 这田中的渠道并不大,大概只比一台轿车略高略宽,渠道的水位变化相当大。大雨之后水会突然高涨;农夫若抽水灌溉田地,水位会稍微降低;要是连续一两个月都没什么下雨,渠道里的水甚至会少得只剩下一摊摊的积水。 经长年累月的变化,渠道里的植物会不断互相竞争和演替。而随着它们的枯叶残屑渐渐堆积,渠道将逐渐变浅。因此,农人会在每轮耕种之间稍微洒药清除,或每隔两三年便请来神手,把渠道挖深。于是渠道里的水生植物,即面临一场大洗牌。原本的植物侥幸留下的植株残根,必需赶紧重新生长,以便在渠道里重拾一席之地;一些新的水生植物种苗则会随着渠道的上游漂流而来,或粘附在水鸟身上由水鸟带入,趁机在刚刚清理而空荡的渠道里落脚生长。 渠道湿地生态一直在变,没有一种水生植物能够保证自己永远是赢家。但只要有水,只要渠道不改建成水泥大沟,渠中肯定就会长出水生植物。然后蜻蜓、豆娘、水甲虫等水生昆虫会飞来在水中生活;鱼、蛙、蛇等动物也会以渠道为家。于是又会有栗小鹭躲在水草丛里,每每在我走过时突然飞起。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