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消失

5天前
小时候,我每天下午都会看到雷公。他肩上扛着一根长年累月被肩膀摩擦得光滑发亮的扁担,挑着两筐沉甸甸的香蕉,沿着乡间小路缓缓叫卖。大人们说,村子里的每个角落,几乎都留下他的足迹。 我们不知道雷公的真名叫什么,他被大家称为“雷公”,或许是因为他姓雷,又或许是因为他的嗓音格外洪亮。外婆曾告诉我,雷公被卖猪仔的人贩子骗到南洋,按了手印,借了旅费,结果做苦力赚的工资大半都用来还债,最后落得一生贫困。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变成猪仔呢?那时我百思不解,婆婆也没有细说其中的缘由。 我家前面有一棵南非假樱桃树,成了雷公的固定歇脚地。他还未来到门前,远处的叫卖声就已经传进我的耳朵。看着他挑着箩筐,顺着小路一颠一颠地走近,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望向那根被两筐香蕉压得两头弯曲的扁担,心里涌起一阵担忧与心酸。 雷公卖的香蕉很便宜,买主大多是儿童。我们常用5分、1毛的零花钱换几根香蕉。其实,我们家四周种满了果树,香蕉并不缺,但雷公总能让我们这些小屁孩心甘情愿地掏光所有积蓄。 雷公长着一张国字脸,个子不高,皮肤被烈日晒得黝黑发亮,但模样并不难看。孩子们喜欢亲近他,也爱捉弄他。有时顽皮的孩子会猛地拉扯他的箩筐,惹得他连声喊“哎呀哎呀”,两手慌忙抓紧绳索,生怕扁担歪了。我看着不禁担心,怕他摔倒。 偶尔,孩子们会围住他,叽叽喳喳地问东问西:“雷公,你家在哪里?” “在很远的唐山。” “雷公,你有孩子吗?有爸爸妈妈吗?” 他摇摇头,轻声答道:“没有孩子。父母在很远的地方,不知道他们还在不在这个世界上。” 雷公苦笑着,寥寥几句,总能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我想不起那时为什么我们会莫名其妙地笑。我们不知道唐山在哪里,也不懂它有多遥远。如今回想,我才明白,那些简单的回答,也许是他用来掩饰内心的一道屏障?而屏障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伤痕呢? 有一次,他在树下休息时告诉我们,因家贫,便随一群人离开唐山,下南洋谋生。然而,多年过去,挣到的钱却很少。他说:“在唐山苦,南洋也苦。想回唐山,可没有钱,回不去,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他还提到,常常梦见自己回到唐山,但那终究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后来,我们经常缠着雷公,听他讲述往事。他说,下南洋简直是一场噩梦。他登上一艘拥挤不堪的船,船舱里闷热潮湿,弥漫着浓重的汗酸味。人在船上染病身亡,就直接被抛入大海。为了争夺有限的空间,船里的人互相殴打,打死了就被沉入海底。有一次,他们遭到海盗追击,逃了很久才脱身。途中,船在波涛中摇摇晃晃,随时可能倾覆,为了减轻船的负载,有些人被推入海中,浮沉不定,直到消失在茫茫大海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刚上岸就迎来了新的磨难。大家被送往矿场工作,为了还债,到手的工资微薄得可怜。有时候,矿场的山丘突然塌方,好多条生命就被活埋了。 悄悄跟随雷公回小木屋 雷公讲述这些往事时语调平静,我不知道这些事是否属实,但我分明看到他的眼眶微红,湿润得像要蓄满泪水。他一弯腰,直起身,放在肩膀上的扁担颤了颤,他便急忙离去。他是否在掩饰波动的情绪? 也许出于好奇,也许是想听更多故事,我们悄悄跟随雷公回到他家。他住在一间简陋的小木屋,房子是村民们用旧木板帮他搭建的。雷公推开那扇没有上锁的木门,屋内的地面裸露着泥土,没有铺设水泥。一张帆布床和一个堆满杂物的木架几乎占满了狭小的空间。屋子的角落里有一个用砖块随意垒起的小炉子,用来煮饭和烧水。旁边堆放着他捡来的干树枝和几件别人送给他的二手厨具。 雷公淡然地说:“有个地方遮风挡雨就够了。”那一刻,我不禁想到我家的房子,条件比他的好得多。看着这间简陋的木屋,我心里不由得涌上一阵酸楚。 有一天,我找到一枚印有英王乔治五世肖像的铜币,兴奋地等着雷公。他接过铜币,递给我一根大香蕉,并问我们家里是否还有铜币,说他要筹集回唐山的路费。他说:“等铜币收集够了,我就能回唐山了。”我们信以为真,纷纷拿出铜币换香蕉。最后,那些硬币被雷公收集一空。过了一段时间,大家突然发现,雷公再也没有出现。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许,他真的回了唐山。 直到今天,我依然不明白,雷公为何对收集铜币如此执著。或许,那些硬币承载着他对唐山深深的思念;或许,他相信它们能换来一张归乡的船票。我希望,他真的如愿踏上归途,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唐山。 童年那些铜币早已消失,但雷公洪亮的声音仿佛未曾远去,而他不告而别,静默离去,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5月前
在写些什么之前,先给马来西亚一个很大很大的掌声,日子艰难,我们走过来了。《五月雪》的上映,说明我们进步了。 在写着这篇文章之前,内心很是挣扎。不知是否有很多像我一样观看后想写些什么的人来投稿,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来投稿还是投篮的。但如果我什么也不写,又觉得不吐不快。就让文字写出我的内心,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只想写出一个年轻人对自身国家历史的想法。 也许是因为那是星期三下午4时35分,也因为我们在小镇,我与友人差不多算是包场,观众不超过10个。对不起导演,其实我们3人觉得蛮庆幸的,越少人观看,电影院内就越安静,思考的时候就越不会被打扰。坦白说,一直以来只知道《五月雪》是部关于513事件的电影,从它得奖开始我就认定不会在马来西亚上映,意思说我也不抱任何观赏的期待。那天友人突然邀请一起观看,我也没做什么功课就踏足电影院了。当然,前面好些情节看不明白,包括阿英的脏校服、贯穿电影的大象、为何突然说起汉丽宝、苏丹的洗脚水…… 这是部诉说第3届与第14届全国大选后,马来西亚到底怎么了的电影。我一位19岁的少年只想以看待历史的方式观看,但如果身边有经历过的人,我会想要抱抱他,就像我想要给主角阿英一个拥抱。她,被困住了,被49年前(电影里阿英的故事时间是2019年)发生的事件困住了。就因为她的父亲只带着她的哥哥到电影院看戏,母亲则带着她去看大戏,从此一家人天人永隔。任谁也没想到,看似平常的一天,竟是一家人的最后一聚,且,不是很愉快。看到她的父亲对母亲与她大小声,看到父亲的重男轻女,可以说是完美呈现了1969年的父权社会的样子。看到他们在庙里的举动,对我来说很是新鲜,是我没见过的拿督公文化。我想导演想拍出的就是一个平常的一天吧!只是后来,那些在大华戏院的人就永远消失了。 阿英幸运吗?她很幸运,当天她不在那里,逃过一劫。阿英幸运吗?她很不幸,一辈子就被困在那个悲剧里,走不出来。 缓慢温柔的述说血腥与残忍 这部电影最高招的地方莫过于以最缓慢的方式,演出最惊心的情节;以最温柔的方式,演出最血腥残忍的一幕;以最安静的方式,演出最悲伤的情绪。故事情节很缓慢却不闷。虽然戏长两小时,我却觉得不过瘾,毕竟我还有好多疑问。如果可以,我好希望导演再拍一部《五月雪2》,解答我留下的问题:失去父亲与哥哥后,阿英与母亲的生活怎么样?阿英的丈夫到底是谁?是戏班班主的儿子吗?阿英的小姑子怎么会皈依伊斯兰教?找到无名氏的墓碑,然后呢? 有时看着看着画面突然安静,哦,原来是被消音了。一开始我会抱怨怎么这样!朋友却说,马来西亚能够上映这一部戏已经很进步了。后来,在台湾念书的友人告诉我,台湾也曾发生过白色恐怖。而我,去年随教会团体到访柬埔寨也有个吐斯廉屠杀博物馆。最后我发现,原来好多国家都曾有这一类型的暴乱。不一样的是,然后呢?是逃避封锁不可再提起?还是完整还原以此为鉴?国人有更成熟看待一切吗?就像张吉安导演说,拍摄原因只是因为他爱马来西亚这片土地。挖掘历史不是为了更多的指责,而是为了我们要一个更美好更包容的家园。 有时候觉得挺讽刺的。由马来西亚人执导在马来西亚拍摄的马来西亚历史电影,竟然无法在马来西亚完整上映。也许我们是时候再向前迈出一步,消除隔阂,而不是不让人提及。就像台湾有关白色恐怖的电影可以照常上映,柬埔寨大屠杀的幸存者可以出书诉说他们的经历。也许把所有真相都藏起来,不是件好事。 回到《五月雪》,这部电影的后劲真的很强。看过一次后还会想再看个两三次,因为还有好多细节是还没看清的。盼望有一天,我们可以观看不被马赛克不被消音的《五月雪》。希望那一天后,所有的伤痛可以抚平,所有的种族情绪与怨恨可以被放下。马来西亚,会更好的!
7月前
7月前
8月前
9月前
9月前
9月前
10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