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焦虑
问医
杨申兴/紧张时忘了呼吸 或焦虑引发恐慌症
因紧张忘了呼吸致心跳加速和脸部发热,算是病吗?需要看哪一科?
8小时前
问医
星云
关于生活:一名裸辞青年的感悟/彭怡欣(吉隆坡)
毕业工作将近一年,我经历了从青涩大学生到职场新鲜人的身分转变。一切都发生得太快,我甚至来不及反应就过去了。作为金融科系的毕业生,面试期间总被问:为什么没申请银行工作?说实话,现在的银行不比以前。银行职员曾是大家眼中的铁饭碗,是体面的工作。现在的银行职员个个加班加点赶工作,永远都赶不完的截止日期,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清空的待办清单,以及来自元老上司的刁难与背刺……让我清楚知道银行不是我的归宿,我也不想成为他们的一员,尽管薪资福利很诱人。 “毕业即失业”说的就是我。由于没有未来规划,毕业后的我经历了3个月投递简历、面试,才找到第一份工作的事迹:在一所外企的共享服务中心担任财务分析师(Finance Analyst)。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其实不然。 共享服务中心其实是大公司为了节省成本,而把企业子公司中的多个部门如人力、财务等重复性标准化的业务集中起来。在这里,我不过是一名高级客服,主要的工作是处理差旅报销。简单来说,员工出差后会向公司报销住宿、餐饮、交通等费用。我的工作就是审批这些报销,确保文件齐全以及合规。 我主要负责中港台市场,每天报销的文件约二三十份,特殊情况也有可能需处理超过100份。由于共享服务中心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高公司效率,因此员工需严格遵守服务级别协议(SLA)。碰巧我所在公司的服务级别协议是两天,这也意味着我必须在两天内处理完这些报销。 此外,由于报销涉及金钱,因此这份工作不太能容忍错误。用我前上司的话来说是:“尽量不要做错,我们站在这份工作的最前线。如果我们做错就会影响后面的团队,负责支付的部门(Payment Team),检查合规的部门(Compliance Team)等都在看着我们,等着抓住我们的错误。” “正确”且低风险的道路 当然也有可能是刚好我遇到的主管喜欢把事情夸大,向下属施加压力。因此经历了长达6个月的身心摧残,我提交了辞职信。我实在无法每天8小时高度专注审批这些报销,同时需要时时刻刻担心犯错。另外,大量的沟通也占据了相当多的工作时间,并导致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工作量大增,我也曾向上司反馈,然而上司的不作为也让我非常失望。种种事情都让我身心疲惫,或许我不适合这份工作。 裸辞将近一个月后,我很快就入职了一家公司担任财务主管(Finance Executive)。主要的工作包含生成财务报告,处理财务操作,确保交易准确录入进公司的会计系统。负责的工作更加多样化,更有趣一些。上司和同事非常友好,我非常享受在这家公司工作。这份工作提供了我事业上的成就感,也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更加有信心。这是上一份工作无法给予我的。 可惜这份工作是合约制。合约结束后,我就开启了漫长的无业生涯。情绪可分为3个阶段,基本上从一开始的轻松到后来的焦虑,再到现在的顺其自然。 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到底想找什么样的工作,我到底擅长什么,我可以做什么。可是到最后我都没有答案。就这样反反复复,3个月过去了,我还是非常迷茫。一打开社交平台,大数据一直推送现在市场不好,就业情况不景气的讯息。大脑接受太多碎片化的负面资讯,人难免感到焦虑。 我们是在亚洲体制下长大的孩子,已经习惯去走大众认为“正确”且低风险的人生道路。可是何为“正确”?我们从小接受教育,老师教导我们规划未来,却没有教我们人生充满可能,它不只有一种选择。成长及接受的教育都把我们规训成一批批优秀的绵羊,去迎合社会的标准。然而大部分的我们虽然明白这些道理,却无力挣扎做出改变。很多时候,我们需向现实妥协,或者我们并没有选择,因此只能走上那条所谓“正确”且低风险的人生道路。 但不管怎样,请一定要相信自己。一旦有了目标,就坚定地向前走。我特别喜欢网上看到的一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在这里也给那些前路迷茫的人送一段话。这段话来自大陆的一部影视剧《我的阿勒泰》,它缓解了我的很多焦虑—— 剧中的女主角问妈妈:“我算有用的人对吧?” 妈妈说:“啥叫有用?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自由自在,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 愿读到这篇文章的每个人,都能在经历生活的不易时还有勇气去拥抱生活。
1星期前
星云
星云
筑城者/陈心怡(新山)
“缥缈一生,火里寻冰。梦中追梦,云上筑城。” 这一篇文章想献给所有在读,对未来或憧憬或迷茫的建筑生。 我一直保留日记的习惯,有时未必是文字。毕业前我一直以为,我未来的工作处在艺术和理性的边界上,是充满创新和理想的,而灵感和作品是血汗和试错的成果。 我接受的建筑教育培养了我的审美和思维方式,教科书上的设计理论看似平铺直叙,却时常蕴含很深刻的意义。建筑伟人的名著更甚,他们的语言经常晦涩难懂,给我带来很大的阅读障碍,却是让我对建筑理论的求知萌芽的契机。我开始期盼能一直看见“见所未见”的事物。 关于我的职业生涯,我想从大学的某个节点开始回忆。 第一次看见S老师的时候是在课室里,她和我另一位导师正兴致勃勃地交谈,几度情绪激动到拍桌,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我才想起她还有个身分是国家注册建筑师,名字带着令人敬畏Ar.前缀。去年她在大学教课的闲余读了博,顺利穿上红袍。她是第一个登台的,我在现场。上台前她握着我的手笑着和我说恭喜,我一直记得。她是我大三最后一个学期的导师,也是我的恩人。 当时有一种刻板印象是,建筑设计行业好多都靠关系和介绍。我年初对求职和薪酬就有焦虑,断断续续问了当时的前室友,给我最大影响的还是我那届的班长P。她和我说可以请S老师写推荐信,我便去找了。老师根本没给我第二选择,就让我进那家事务所。我答应了。这公司我从C导师口中隐隐听过,相传大老板是总给职员酒喝的慷慨英国人,待遇和福利也在业界很有名。 老师的原话是:“你想加入XX?作品集传给我吧。” 我在新年的初三夜晚仓促写好了简历和作品集,传了过去,而后在云顶清水寺的佛像前接到面试电话。 下一次见到S老师,是在公司30周年的年会上。她难得穿了裙子,我和她一起走,就像一对母女相伴而行,我狐假虎威地跟在后边打招呼。我笑谈来公司是寻亲的,这段时期同事的温暖对待就像家人相处。这点我和我部门总监D也说过。他说,只有我才觉得公司里的人都很温暖。 但的确不是所有建筑师都如称谓那样听上去那么严肃。还在里头的,大家都已学会苦中寻乐。早上刚见完事业有成的生意人,落到工地又要监管工程,皮鞋踩在灰泥上,像游走在世间两面的使者。建筑从设计到落地的过程复杂得像人体系统,对于大项目,实际工作会被拆分成更细致的区块。以前的建筑师描绘骨骼肌肉,现在得要窥见血脉根须。 从来没有真正白费的努力 我前个星期才见了S老师。她一个四旬,刚完成博士学位的人,和我说她迷茫。她是我的榜样,是我想成为的人。我想至少要走过她走过的路,但她和我说迷茫。工作后,还有更多这样停驻在我心上的印记,我上司从工地载我回公司时抑制不住烟瘾的样子,经理看着我软件界面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刻,我们公司设计师在汇报上对着客户因为紧张而颤抖的手。 D离开公司的那个星期三特别平静。他总是说着类似他休息的事情要“低调”的话,询问他想休息多久,他又会赌气地说:“不会回来了。”我说不上来那种感觉,和我经理E谈起时被他一语道破。我从未设想过,毕竟他比我大了整10年,我不可能用这些词汇评价他。 E的原话是:“你不觉得这样很不专业吗?” D是我的面试官。他的名片是我面试那天拿到的,上面有3个满是含金量的称谓,长得快装不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在我眼里一直是优秀又努力的人,年纪轻轻就考到了许多从业者梦寐以求的资格,长得又一表人才,从来都不可能和这些词有联系。 原来在这里,稍微卸下壳子,松弛下来就会被打上“不专业”的标签。 有太多不得不面对的责任和不可控,躺在公司服务器落不成的废案和图纸,好像上班每一天都在参加项目的葬礼,每一刻都在经历妥协和遗憾。 但建筑的本质是人类欲望的释放,我听见诉求还是会激动。我从没有挡板的铁架往下眺,会想这是人付钱也看不到的景色。夜晚行走在光怪陆离的街道,隐隐看见埋在群楼里的筑城者们,会觉得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白费的努力。强者因历经艰辛的道路产生高尚的道德力量,这是一种人间罕见的巨大力量。 因为如此,我每天都在见所未见,梦中追梦。
1星期前
星云
星云
容貌焦虑之战/拉结(赛城)
那天早晨,独自一人到布城植物公园晨运。公园里有一道宽大的石梯,两边有茂盛的金凤花树,形成美丽的风景。我拾级而上,忽然眼前出现一片紫色花海,是掉落满地的梦幻紫色蓝花楹,我仿佛掉入一个紫色的梦里面。难掩心里的欢乐,我开心的拍了一些照片,也自拍。我把其中一张看起来笑得很开心自然的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单纯分享当下的快乐。很快的,这张照片得到一些朋友的Like。 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我在一间早餐店坐下,戴上老花眼镜,打开社媒,一看之下不禁暗忖自己大意,竟然没发觉自己的大头照完全曝光了额头上的皱纹,还有脸上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冒出的黑痣,以及越来越稀薄的头发。这样的照片平常是不会外流的。那么,我要不要把照片删掉呢?我用了3秒钟来考虑,决定保留照片。我可以松一口气——我没有容貌焦虑。 虽然我能够接受自己以真面貌示人,但我在过去这几年到如今,却要为着家里的青年人的容貌焦虑症作战。 那真是一场战争。孩子躲在房间里,日夜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全身上下嫌弃,埋怨父母传给自己恶虐的基因;夜间不能眠,日间愤世嫉俗;不交新朋友,拒绝与家人拍照;上网看许多资讯,拿了零用钱就买许多美容用品;不断在抑郁发作的时候与父母谈判,尽所能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和资助去做一些事情来改变原本的样貌,比如箍牙。诸如此类种种行为翻覆了家里原本的宁静生活。 我们这些70和80年代生的父母成长在一个没听过“容貌焦虑”这名词的时代,爱美是买一些漂亮的衣服鞋子皮包,出门时把自己打扮打扮,回到家就做回自己。“容貌焦虑”也是近几年才在网络上频繁出现的字眼,意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外在容貌过度在意,因为不满意而产生焦虑和担忧。出现这样的症状代表着现代人在网络发达的环境里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社交压力,能够引发霸凌,发生让人心碎的受害者轻生事件。 因为容貌被霸淩 初初不晓得容貌焦虑的严重性,当外子和我在孩子向我们埋怨他的样貌没有一处满意时,用我们自认为睿智的劝告来指出他的错误观念,告诉他应当在所专长的事项中努力,成为一位不靠外貌,单靠真本事赢得尊重的人。起先,我认为这样的劝告没有错,错是错在我们坚持他做得到,所以当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诬告”我们把最坏的基因留给他,最好的基因都留给妹妹时,我们也按捺不住,结果家里争吵不断。 在后来不断的沟通中,我们才正视孩子说的,从小学开始,同学就因为他个子矮小,皮肤黝黑而嘲弄他。升上中学的第二年就发生了同学因他的身高而霸凌他的事,结果全班被校长责备,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和他来往,这是我们知道的。几年的中学生涯他是非常孤单压抑的,让我们深深难过。但,让他真正嫌弃自己样子的开始应是中学毕业,进入学院就读大学基础课程的时候,不单是网络虚假的资讯影响他,大学校风更是最直接的因素。据他所说,长得不好看的人会被嫌弃,没有人找你组团做作业,没有人找你交朋友。这是他的遭遇,听了令人心酸。但是,有一件他不提起的事,我觉得应该发挥了关键作用,导致他不能爱自己。那就是在他中学时期,父母对他出轨的叛逆行为施以严厉的责骂,让他认为没有人爱他接受他,包括自己的父母。 现在,我正努力和孩子沟通,去了解他的不安和焦虑,为着过去对他的强权施压而道歉,让他知道虽然我们不能说出他想听的话,比如:“我们会全力帮助你去做医美来改变样貌”,或告诉他这个世界的确是这样运作的:“只要你长得好看,就会受到许多人的关注,也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来完成工作”等等,但身为基督徒,我提醒他,他有神的形象,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有神的应许,就是神爱他,我们也爱他。没有人能改变他被世界的谎言所扭曲的观念,只有基督的福音能够改变他。我们为他所受的各样情绪和肉体上的煎熬而心疼,我们会一直陪伴他走这黑暗的道路,直到他看见光明。而他,看了我发给他的这则长长信息,内心更柔软了。 这场容貌焦虑之战不只是我们的家庭要打,有许多家里有青年人的家庭也正在进行。这不是肉体的战争,肉体战争只要软硬兼施地辅导孩子,改变孩子的交友圈,栽培孩子的潜质,让孩子成为一位别人眼中成功的榜样,便能把他们引向正常的人生。但是,这关系到一个破碎的灵魂。一个不能接受自己样子的人,想要的是别人的人生。这些灵魂需要真正接纳和被爱,才能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接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容貌焦虑之战,是一场灵魂的战争,不能等闲视之。
2月前
星云
全国综合
新工作遭老鸟霸凌 女子陷严重焦虑辞职
“有毒”的工作环境会导致一个人失去斗志,甚至陷入精神压力。
2月前
全国综合
狮城二三事
狮城四分一青年过度使用社交媒体 每天花逾三小时
新加坡每四名青年中,就有一人过度使用社交媒体,每天花超过三个小时浏览社媒平台内容。这些青年出现严重或极度严重心理健康症状的概率,是一般人的一倍多。
2月前
狮城二三事
国际拼盘
“免钱疗法”能治乾眼症 研究:大笑和人工泪液一样有效
长期以来,人们都知道“笑是最好的良药”,现在科学家发现,笑还可以治疗乾眼症,效果和人工泪液一样有效。
2月前
国际拼盘
即时国际
“延迟退休”登上微博热搜 中国年轻人焦虑炸锅
一则“90后无论男女都得65岁以后退休”的消息,周一(7月22日)在中国互联网上炸开了锅。“90后退休时间延长到65岁以后”“退休时间”等话题,当天登上微博热搜榜前三名。
4月前
即时国际
星云
数字时代的心灵净土/小福(昔加末)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电脑和各种电子设备几乎成为我们生活的延伸。每天醒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手机屏幕,浏览新闻、查看社交媒体和工作邮件。科技的进步无疑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的推荐下决定尝试一次“数字断舍离”。当时我正感到心神疲惫,似乎总是被无尽的消息和琐事困扰,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于是,我选择了一个周末,关闭手机,远离电脑,尝试回归最简单的生活。 第一个没有手机的早晨,我听到了鸟鸣,这是我很久没注意到的自然之音。走出家门,我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和微风的轻拂。平时,这些微小的美好总是被忽略,因为我的眼睛总是盯着屏幕,心思也被各种信息牵动着。 那天,我来到了住家附近的公园。这是一个我曾无数次经过却从未真正停留的地方。公园里的空气清新,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坐在一张长椅上,我闭上眼睛,聆听着自然的声音,感受着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这种感觉是如此的宁静和放松,让我仿佛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衡。 没有了电子设备的干扰,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回到家中,我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细细品味文字的魅力。阅读时,我的思维不再像往常那样跳跃不定,而是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里,仿佛在和一个老朋友对话。 每周一次“数字断舍离” 这次“数字断舍离”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内心需要一片静谧的净土。现代科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流,但它们也在无形中剥夺了我们与自我对话、与自然对话的时间。长期被信息包围,心灵难免会感到疲惫,甚至失去对生活本质的感知。 当然,我并不是在否定科技的价值。手机和电脑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便利和可能。但我们也需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一段远离数字世界的时间,让心灵得到休息和充电。 数字时代的心灵净土,不仅仅是一个避风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需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部分,学会平衡科技和生活的关系。适时地放下手机,走进自然,或者沉浸在一本好书中,都是回归内心宁静的有效途径。 试着在每个周末抽出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数字断舍离”,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专注力和创造力,也能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之地。 生活的美好往往藏在那些细小的瞬间,而这些瞬间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体会。不要让信息的洪流淹没了生活,试着给自己一段静谧的时光,让心灵在宁静中重新焕发光彩。这不仅是现代人应对信息时代的智慧,更是每个人在追求幸福路上的必修课。
4月前
星云
星云
与雀斑和解/薛美琪(诗巫)
百无聊赖,我喜欢站在陪伴爸爸经历无数风雨的摩托车,在微小的车镜前照一照自己,一粒、两粒、三粒……“还是这么顽固啊!”我喃喃自语,但言语中透露出轻松。 那年,数之不尽的褐色分泌物从脸蛋升起,从妈妈的口中得知,那是雀斑,正确来说是遗传斑。雀斑有大有小,因颜色像麻雀羽毛上的斑点,故称雀斑。不单脸颊,手臂、脚部都有。初时,我不以为意,认为这些冒出来的小褐点不足为惧,时间久了铁定消失。 豆蔻年华,偶然发现同窗并无“小褐点”,脸蛋比洗过的碗碟还要光滑。回到家,我不甘心地再照一照镜子,镜子宛如老巫婆,递给我个毒苹果,小褐点不知从何时开始蜕变成大褐点。 自此,我对雀斑无比讨厌,甚至到了憎恨的地步,认为雀斑在我的白嫩脸蛋挂上了莫须有的污点。后来,我用了无数的产品,只要出现“SPOTLESS ”的字眼,我就毅然决然地买下。但,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甚至用起了老套的方法——向流星许愿,也终究比不上现实,现实的残酷不留情面地扇了我一巴掌,我的雀斑完好无缺,这糟糕的一幕令我抓耳挠腮,甚至说出了可怕的言语:“我好想让世界上所有的镜子消失。” 长大后,面对职场上的同事总说:“为什么你的脸上那么多雀斑啊?”即使我知道他们无心,却显得格外刺耳。渐渐地,“自信”二字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勇气正视前方,或是与人交流时眼神总下意识的躲闪。 行动管制令期间,口罩成了我深渊里的一剂良药,仿佛找回了自信的同时也成功躲避周遭人的嫌弃和嘲笑。一度以为,我战胜了自己,战胜了雀斑。 一次夜晚洗漱,我像极白雪公主的后妈,问镜子千百遍,可回应我的是同样的脸蛋。无力反驳的画面让我陷入了“焦虑”的黑色漩涡。我深知,我并没有战胜雀斑。 焦虑一旦产生,那就是缠身。荆棘蔓延全身,锋利的尖刺刺痛着手无缚鸡之力的肌肤。 是,我患上了容貌焦虑症。 审美应围绕在健康上 容貌焦虑是现代人对自己外表的不自信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在这个“外貌主义”的环境中,越发多人对自己的外表极度不满意,导致容貌焦虑的症状愈加严重。出门倒垃圾需要化妆;吃个夜宵需要打扮精致,现时代对女性的苛刻要求千箩筐,不可素颜出门、脸蛋不可有任何瑕疵、必须白富美等,对小女孩来说,毫无疑问都是催命符,是煽动脆弱心灵的孵化器。 后来,我偶然间看到了小唯的公寓发布的视频〈容貌焦虑——外貌焦虑的底层逻辑〉。视频讲述多数女孩在最好的青春年华却没有用在自我成长享受青春,整天泡在容貌焦虑里去研究怎么变“美”,提醒大众人类的审美应围绕在健康的维度上。人的身体越健康,就更加有活力。人们应积极应对容貌焦虑,创造一个更轻松的氛围。 我们生来本就是不公,我有雀斑,她没有;她的皮肤黝黑,我的皮肤白皙;我是单眼皮,她是双眼皮。我想通了。既然无法改变,我就接受,选择与它和解。 如今三十而立,我坦然接受自己,包容自己身上的缺点,容许自己犯错,选择放宽心。正如我接受小褐点一样,二十多年过去,雀斑仍原封不动地躺在我的脸蛋上,像是把我的脸蛋当成了它遮风挡雨的避难所。
4月前
星云
读家
【读家说书】黃美锦 / 每个人心中都有阿焦
编按:你看《脑筋急转弯 2》(Inside Out 2)了吗?这一集故事讲述主角进入了全新的高中就读,大脑随之也出现全新的情绪:阿羞、阿慕、阿废、阿焦,还把旧班底给赶走!本期我们聚焦谈阿焦,让焦虑爽当【读家】一期主角。 试想像:用时光机将一位17世纪的西方学者带来现代,请他坐在电影院观赏《脑筋急转弯2》,他会有怎样的反应? 他很可能会被前所未见的庞大银幕出现会说话的卡通人物给吓坏,也可能会不可置信指着阿焦(Anxiety)这个情绪角色惊呼:“怎么能让焦虑这种非理性现象控制人类?” 以上是笔者在阅读罗洛·梅所著的《焦虑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nxiety)一书时的“发散联想”。 《焦虑的意义》出版于1950年,74年后的当下,这本书依旧是心理学领域里继弗洛伊德后,研究焦虑的重要经典。 作为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在这本著作里融合了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面向科学视角,全面检视不同的焦虑论说,给焦虑定下一个更为贴切且宽容的注解。《焦》提到17世纪的哲学在理解人性方面有一个共同课题——寻求“人类问题的理性解决之道”。 ◢理性真能驾驭情绪吗? 西方文化倾向关注“理性”、机械的现象,同时压制所谓的“非理性”经验。而对于焦虑这种带有非理性成分的情绪,使到文艺复兴后的学者都倾向压抑它。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相信自主理性可以控制个人情绪,哲学家斯宾诺莎便是奉行这一观点的佼佼者。 在斯宾诺莎的概述中,其实并没有直面“焦虑”这种情绪,哪怕他的研究好几次站在焦虑的门槛上。他主要的概述围绕如何以理性的指导,让自己免于恐惧去行动。在他的作品中,“确定性”(certain)这个词再三出现,也凸显了在那个时代普遍保持的信念——理智和情绪上的确定性会随之而来一种心理安全感。 不过也有极少数学者不认同理性可以完全驾驭情绪。帕斯卡尔是17世纪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有着惊人的数学与科学天赋,但他不相信数学的理性主义可以用来理解矛盾复杂的人性。他认为依靠理性来作为现实指导是不可靠的,但他并非贬低理性本身,相反他认为理性思考是人类的独特品质、道德的泉源。 他提出人类的理性“受制于人的感官,而感官是极具欺骗性”,因此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动机往往来自利己主义和虚荣心作祟,但又总是以理性之名为自己辩护。 但类似帕斯卡尔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17世纪的知识领袖们对于理性可以掌控自然和人类情绪的这一信念坚定不移,因此他们的著作中很少涉及焦虑问题。 ◢正常焦虑≠神经质焦虑 罗洛·梅会着墨叙述17世纪的文化氛围,是因为当时代的思想承接,影响了后来西方世代如何去看待与处理情绪(焦虑)——把理性和情绪二元对立,乃至把焦虑贴上负面标签,倡导过上没有焦虑的生活。而事实上,要建构完整的自我,必然得经历焦虑状态。 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过:“冒险会导致焦虑,但是不冒险会失去自我。”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生活创造力越强,他必然会面对越多焦虑。当然这里提到是“正常焦虑”,而非“神经质焦虑”。正常焦虑指的是人们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可能性时产生的矛盾情绪——一方面美好的生活也充满诱惑,我们必须为之付出努力来克服生活种种障碍,但一方面我们总有疲累想躺平的时候。于是这样的进退之间,我们会被焦虑灌溉,焦虑会在每个人前进的道路上,与我们融为一体。 神经质焦虑则和正常焦虑有所不同。它产生的反应与客观刺激不成正比,对我们的破坏性影响会更大。回想一下《脑筋急转弯2》阿焦在控制台前面失控,导致现实中莱莉在休息台精神面临即将崩溃的那一幕吧,那妥妥就是“神经质焦虑”的写照。神经质焦虑让莱莉感到四面楚歌,进而导致思考与行动力瘫痪。 只有这种焦虑才是人们需要去处理——把它减轻到可以忍受、不影响个体自由行动的程度。 ◢忧郁≠焦虑 如何免于被神经质焦虑束缚的困境呢? 患有忧郁症的日本漫画家田中圭一,结合自己和16位同样饱受忧郁困扰的受访者经历,制作了《脱忧郁》这本漫画书。笔者阅读《焦虑的意义》和《脱忧郁》这两本书的时间点,其实相隔了好几年。但在阅读《焦虑的意义》时,脑海却时不时浮现《脱忧郁》里的片段。 在严谨的医学诊断中,忧郁和焦虑两种情绪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但两者或有着相通的部分。《脑筋急转弯》里所有情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代表颜色:乐乐是黄色、厌厌是绿色、忧忧是蓝色、惊惊是紫色、怒怒是红色。但再仔细观察,厌厌领巾却是紫色的(代表厌恶的情绪可能源自害怕),而乐乐的眼睛和头发却是蓝色(寓意世间没有纯粹的喜悦,有忧伤比对才凸显快乐的可贵)这显示了情绪的关系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并肩依存。 也因此,《脱忧郁》这本书或许也有能让焦虑者借鉴的地方。连同作者田中圭一以及16位不同性别、职业、年龄的忧郁患者,他们当中有些人仍然深陷忧郁的黑暗隧道,有些人已经走出隧道外,也有些人以为自己脱困后却在下一秒重返隧道。 田中圭一把得以脱困的受访者与自己的案例结合,做出了一个小总结——变得忧郁时,应该做的是看清楚忧郁的本质。 受访者中有人因为工作压力而忧郁,有人却因为工作获得成就感而从忧郁中脱困。也就是说,同样是“工作”,对不同人而言意义可能南辕北辙。所以必须去审视和了解自我,暂时远离否定自我的事物,接近可以产生自我肯定的事物。就算是再微小的事情也没关系,更重要的是去感受自己被需要、派得上用场的瞬间。 ◢你心中也有沉睡的忧郁 忧郁症有个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方,是在以为走出忧郁的隧道后,却又突然折返回隧道这点。《脱忧郁》其中一位受访者一色伸幸认为,人并不是突然之间变得忧郁,而是每个人心中都有沉睡的忧郁,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心灵变得痛苦脆弱时,一些人忧郁的开关就会“啪”一声被打开。焦虑也一样,前一刻或许因为某些事而脱离焦虑,隔天它又突然会出现骚乱你的心情。 虽然饱受焦虑并不好受。但正视这种情绪为何产生却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候大脑会为了消灭某些负面情绪而选择把注意力给模糊掉,形成与外界的一层壁障,这也是焦虑和觉察之间护卫消长(trade-off)所造成的自欺。 ◢视负面情绪为自身一部分 丹尼尔·高曼撰写的《心智重塑》便提及这种现象——心理会为了自我保护,扭曲掉觉察,制造一块注意力被阻断的自欺领域,以便同时阻断各种压力和焦虑。就好像为了阻止焦虑,不去纠正某些已经犯下的小错误,却不知这种自欺行为,会让无法及时修补错误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犯下错误而产生的焦虑,其实是一种警示。它在提醒个体有些地方不对劲需要修正。 我们或许应该换个观念,把忧郁或焦虑等负面情绪视为己身一部分,好好与之共处,这样即使身陷黑暗隧道中,也有着一个虽然神经兮兮但不失可爱的阿焦陪伴你,等待出口阳光洒进的一刻到来。 相关文章: 【全民读书会】 黄美锦:为何买书? 【读家说书】黄美锦 / 颜值当道,更不以貌取人?
5月前
读家
星云
有序又混乱的城市/心寻(怡保)
“有秩序的乱着。”这是我一位外国友人对吉隆坡这座城市的看法。这个形容深深地吸引了我,依据他这个看法去观察这座城市,我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新的发现和体验,我才开始感受到这座城市有序和混乱交织的魅力。 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这句话是在早晨的捷运站里。我刚搬回吉隆坡不久,对市内的捷运路线已经有些生疏,所以趁着早晨比较有时间试着乘搭捷运,想说可以探索这座久别的城市。从刷卡到站台,人们都有秩序地在排队,仿佛每个人都在按照一条隐形的轨迹前行,这种节奏我还跟得上。刻在捷运到站的时候,场面就突然混乱起来了。下车和上车的人在闸门处交错,有的匆忙挤过,有的像雕像般固守在原位一步也不愿迈开。我错愕地停步在闸门前,不知所措,再往后看了看才下车的人,他们又自发地形成有序的队伍上自动扶梯,秩序又在不经意间恢复了。 再次感受到这种混乱和秩序的对比,是在我工作的环境里。那天早晨的速报会议上,各部门的代表聚集在一起讨论酒店内各种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客房花洒的热水器坏了、电梯的速度异常缓慢,甚至登记系统出现故障等。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却需要遵循一套繁琐的程序,包括维修人员的服务和零件的采购等,都得依靠复杂的流程来处理,以确保决策的合理和透明。尽管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客户的体验,但我们却需要遵循管理层设定的正式程序,我对这种混乱与秩序的交织感到很挣扎。 带着杂乱的思绪入睡 “还有,城市里的人看似平静,其实心里都在呐喊。”友人在我表达对市内生活的不适时这么说的,“他们和你一样,感到疲惫不堪,对生活充满焦虑,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每晚带着杂乱无章的思绪入睡,当清晨的闹钟响起,内心的迷茫都还没散去,他们又不得不开始新一天的计划和工作了。上班、聚会、回家,生活仿佛被固定在了轨道上。尽管每天的日程安排得井井有条,内心的纷乱其实从未停止。” 友人的话语仿佛揭开了这座城市的面纱,让我看到了市内生活的另一面。这个城市虽然充满了机会和挑战,但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和焦虑。生活的有序掩盖了内心的混乱,而这种矛盾的共存成了城市生活的常态。 “有秩序地乱着啊。”这句话一直在我脑里徘徊。我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街景,新旧建筑交错,给吉隆坡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夜市悄悄在错综复杂的街道上开始营业,小贩们热情叫卖,人群熙熙攘攘的乱成一团。可到了明天,阳光照耀下的街道又会恢复原本的秩序,一辆辆上班的车子整齐地排成长龙。 城市生活就像一条高速运转的传送带,把每个人都带入了有序的日常,却无法让他们摆脱内心的混乱。真正的挑战或许在于,如何在这种有序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这混乱的城市里寻求生活的意义。
5月前
星云
星云
失序的人生/零羊(古晋)
你是否想过自己的人生会突然停摆? 那些年,生活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无法前进。 2021年,我从未想过这样的事会发生。像是掉入了一个黑洞里,我完全失去了生命力,每天卧床不起,什么都没做却还是好累……好累……好累。每一口呼吸都好像要用尽全力,每走一步都好像拖着一个沉重的巨石。那时候即使饿到胃痛,都吃不下饭,食物一放进嘴里就想吐出来。糟糕的还不止这些,还有没日没夜的悲伤与哭泣,随时随地的焦虑恐慌,没有缘由的胸闷头疼,还有我无法言说的黑暗。 是无助且绝望的,我根本不知道凭我自己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我知道这可能是心理问题,所以我最后还是去看了医生。拿着取药单,看着诊断的那一栏写上了“MDD”(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重度抑郁障碍),老实说当下也有轻松的感觉,因为我知道我是真的生病了,而不是“矫情”。 当时候我连简单的刷牙吃饭,睡觉起床都做不到了,更何况是好好上课和学习。所以我被迫放弃全额奖学金退了学,好好养病。我开始了在医院精神专科复诊和心理治疗之间来回奔走的日子,每天都需要吃抗忧郁的药物。但是日子依旧没多好,药物没那么快见效,每一次的心理治疗更是一场消耗脑力与体力的考验,扒开内心深处的痛,情绪的反扑都是真真切切的,但依然要顶住每一次去了解察觉更多自己的内心,学习处理情绪的技巧。 好在日子过去,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起效了,但是我的睡眠比之前好了,食欲回来了。虽然情绪和活力好像还没完全恢复,不过至少日常生活可以继续下去。 就这样停下了一年,感觉一切都挺稳定,我总觉得自己该向前走了。我到了外地继续升学,重新回到校园。我总觉得自己可以做到,甚至是可以做好的。但现实是大学的快节奏压得我喘不过气,需要和人合作交际的小组作业是我最大的压力,我追不上,但是我生怕自己会拖累别人。我每天都过得很紧绷,睡前我都要规划好隔天一整天什么时候要去哪里?要做什么?这么做不是因为自律只是因为想减少焦虑,怕自己迟到怕自己做不好,甚至是担心去食堂太多人会来不及去上课,而选择随便吃两口面包应付过去。可想而知这样的生活,不到两个礼拜我就崩溃了。那一晚,我翻出了所有的药,差点打算一口吞下。我复发了,隔天我就又回到了医院继续看医生拿药吃。 感觉自己就像是中了风刚痊愈,要重新学走路的人一样。复学后,我也好像瘸了一年重新站起来学走路一样那么困难,却不会被人直接看见,在忙碌的大学生活中,还要特地抽出一点时间治疗看病,真的很无奈很累人。坚持了一个月,还是再次被打倒了,又开始不想去上课,就算努力爬起来去了也无法专心,甚至直接在课堂上偷偷流泪,最后只能又选择了休学。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最后却都好像半途而废,没有一次坚持下去,是我太容易放弃了吗? 可是那些感受都是真实的,那些害怕,那些恐惧,每一次就像回到了受创的当下。我的灵魂碎片好像被遗留在了受创现场,我一直困在那里,我的人生卡住了。我意识到若要继续往前走,我应该解决的或许就是创伤,可是那时候已和当时的临床心理师沟通了将近一年,二十多次的治疗,感觉一切也卡住了。好像他能帮我的就是那么多了,接下来的问题无法再帮助我,所以我停止了和他的心理治疗。 后来的日子,并没有停止前进,自己看书,查看更多资料,在和学校辅导员的几次咨询中也持续察觉自己的内心,学习安抚因为陷入闪回而恐慌的自己,继续“摸爬滚打”,尝试更多事物,找寻热爱,努力获取快乐,尽力过好生活。这样一个人的日子,安稳地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我一直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准备好复学,也不能再继续耗在学校宿舍增加家里负担,2023年3月份我退学回到了家乡。 这时候我距离SPM毕业已两年多,看到以前选择读中六的同学过几个月也要毕业了,选择升学diploma的也已读了一半,那些直接出社会打工的也赚了两年的钱,累积了经验,而我呢?这两年多不是什么都没有付出,到头来却还是白忙一场,还是只有一张SPM文凭。 每当我在社交软件上看到朋友的近况、大学同学的校园生活,我都好羡慕也感觉很无奈,也对自己感到愤怒。为什么我的人生就因此比别人晚了好多步,可是这已然是我必须接受的事实。 要走出悲伤 就要走进悲伤 我一直持续寻找合适自己、或许能帮助自己的临床心理师。经过医生的介绍,时隔半年我重新开始了心理治疗。这一次我清楚知道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在第一次见面时我就直接询问心理师会采用哪些治疗方式,收到答复后我也决定了和她尝试合作进行治疗。其实我一直不知道对自己最有帮助且最有效的是哪件事,药物、心理治疗、身边的人抑或是我自己想开了?但我想,无可否认的是这一切都出于我自己,是我自己主动寻求帮助,是我愿意和身边的人沟通,是我自己努力去了解更多,是我勇敢,是我坚强,是我常常想放弃但都没有放弃。一直以来拼尽全力治愈拯救自己的人,一直都是我自己。 2024年的今天,我依然持续看医生复诊和进行每一到两个月一次的心理治疗。但是我明确地感觉到现在的自己比以往变得越来越好,我的人生渐渐开始有序了。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改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开始运动。虽然暂时还是待在家,但也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规划好金钱学习理财,准备自己上网学习新的技能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情绪上也相对稳定,悲伤低落是难免的,但一切都在可控的范围内,也放下了很多对自己的期望,这些期望抓得太久了也会变成一种执念。我可以拥抱自己的一切状态和心情,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是我唯一的目标,这是一种当下的力量。 这些年的经历真的很难用几段文字说完,但如果这段旅程以我做过的治疗与咨询去划分,那我想,第一阶段治疗更多是处理当时的症状,也学习面对情绪的技巧等等;第二阶段,开始可以去面对内心的创伤。我依稀记得第一次见心理师,他告诉我:“要走出悲伤,就要走进悲伤。”我开始走进了我的悲伤,仔细触摸我的伤口,去清创、消毒和包扎,这过程真的很痛但我走过来了;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是放下了执念,是学习共存、接纳、允许和过好现在,开始有意识的去过生活,找回失去的生命力。 或许这一切在社会眼中看起来很荒谬,两年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家,没有上学也没有工作。我的人生的确不像一般人的秩序,按部就班毕业,升学,找工作就业,成家等等,但是我也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有时候失序的人生其实就像是一团打乱的线球,纵横交错,一团乱麻,好像我们总是理不清头绪,但是当我们找到其中一段线头的时候,就可以顺着这根线头一点一点打理好这种失序。或许有时候看似走得很慢,改变得很少,但是请不要焦急,允许自己勇敢,也允许自己逃避;允许自己躺平摆烂,也允许自己突然想做些什么;允许自己开心,也允许自己不开心。因为最重要的是能够好好过下去,至于未来还会遇到什么结,到时候再想办法解开也不迟。 音乐继续播放了,我又可以开始与生活共舞了。
5月前
星云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被遗忘的珍珠
斜杠家庭主妇,热爱文字,勤于笔耕,每天在煮三餐煮文为乐。FB专页:海角小筑。电邮:
[email protected]
脑退化症老人就像隐藏在贝壳中的珍珠,虽然外表寻常,但内心深藏着璀璨的灵魂。脑退化症(俗称痴呆症或失智症),是多种脑部功能衰退疾病的总称,包括记忆丧失、情绪变化、思维和语言困难。尽管这些症状初期看似轻微,但会逐渐影响老人的日常生活。这也是马来西亚在迈入人口老龄化时急需面对的问题。 你对脑退化症老人了解有多少?你是否关心过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你听说过脑退化症,但你知道这些老人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社会中,脑退化症老人往往被边缘化、被遗忘。然而,“被遗忘的珍珠”快闪咖啡馆却为他们点亮了希望之光。这个活动不仅与老年人紧密相连,更是爱与关怀的集结地。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看看爱与关怀如何改换他们的生活。 发掘珍珠的光芒 今年2月,一场名为“被遗忘的珍珠”的快闪咖啡馆就此拉开帷幕。这次定名为“被遗忘的珍珠”,就是要让大众去发掘珍珠的光芒。而“快闪咖啡馆”的打造就是为了让这些老人能够透过自身的努力,参与到活动当中,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筹备的半年里,全体上下都积极参与其中。活动当天,老人充当服务员的身分,为他们的家人献上餐饮。而家人会耐心地等待食物上桌。吃饱喝足后,他们还会一起跳舞、共同玩游戏。在如此欢乐的氛围中,那一朵朵笑靥,笑得见牙不见眼,开得何其灿烂。直到临别依依的分享会上,也有人感触落泪。可是,这些泪水并非忧伤,而是为这些老人而感到开心、触动。 然而,“被遗忘的珍珠”快闪咖啡馆原是一所乐龄中心,这所乐龄中心也是全马唯一一家为脑退化老人提供客制化整体和个人中心治疗的日托中心——峇眼专科医院乐龄中心。在这里,有家人、照护者和自愿者照顾及陪伴他们一些游戏和活动,包括感统游戏、看电影、团康活动等。 脑退化症并不可怕 乐龄中心的活动协调员曾琬茗也借机分享了她的心得。作为社会老年学博士和马来西亚养老院运营者协会副主席,她在此领域已有20年时间。同时,她是新加坡卫生部的注册护士,对于照顾老人有丰富的经验。这些年来,她更是到处演讲,宣导如何照顾好脑退化老人。曾琬茗表明脑退化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众的负面标签将他们置于风口浪尖之中,遭受误解之痛。其实这些老人曾经也是国家的栋梁,为国、为社会、为家都付出良多。只因脑部损伤,他们失去了部分能力,变得无所作为,甚至遭扫去见不得人的角落。有些孩子还会把他们关在房里,或者不准他们在客人面前开口说话。种种令人心酸和瞠目结舌的故事,时刻都在周围上演着。因此,曾琬茗呼吁社会要更多地理解和关怀这些老人,消除对他们的偏见与歧视。 尊重沒有想像中困難 “你看,这么大的厨房,就是其中一个爱干净又有效率的珍珠,与我们一起清理的。虽然有时她会重复洗盘子,不过我们都会让她去发挥。做完了,我会真心对她说谢谢,谢谢她为我们打造一个清洁的厨房。”曾琬茗谈及对老人表示尊重其实没有大家想像中的困难,保留他们旧有的习惯,就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除了在行为上给予重视,更要细心呵护他们的情绪,给予充足的安全感。当中心的员工在换班时,他们不会跟老人们说再见。因为这样的小细节可能触发他们的意识,提醒他们这里并非自己的家,从而引发对家的渴望和焦虑。 以爱灌溉 璀璨如夜明珠 在中心,每天都会有许多突发情况。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情况并帮助其他护理人员和家庭成员,中心的员工将这些情景制成视频,并分享在脸书上,传授正确的应对方式。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还能为更多家庭提供实用的建议。例如,对于老人坚持出外工作,员工会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愿望,耐心解释当前的状况,并尝试安排一些室内活动,给他们一种完成任务的满足感。曾琬茗也给予劝告说,“千万别跟他们硬碰硬,最终是会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我们要先了解他们的恐惧点,才能对症下药。” 爱与关怀的道路 作为经验丰富的照顾者,曾琬茗认为,“照顾者是必须要有一个团队互相帮忙的。如果是24小时的贴身照顾者,容易会出现情绪失控、暴力事件。因此,他们必须先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灵健康,要有自己的时间去做喜爱的事情,才能取得平衡,对彼此都好。” 那些曾经枯萎与安静的老年人,因为有人以爱灌溉,逐渐变得开朗合群。在团队的支持和爱的关怀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照顾者也能够在保持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与共赢。 尽管中心内大家相处得很和谐,但曾琬茗的愿景远不止于此。她曾到访日本神奈川县的一个镇,了解到那里的社区居民如何共同努力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她强调,现在的努力是为未来做准备,因为我们有可能会面临脑退化的挑战。她渴望建立一个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并关心脑退化老人,尊重他们的尊严的社会。因此,她希望通过这样的社会结构,提供更多互助机会,消除对脑退化症的偏见和误解。她坚信,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摆脱孤独和边缘化,这也为未来的我们铺就了一条充满爱与关怀的道路。 由此可见,只要大家让老人继续发挥自身的闪光点,他们的余生才会活得有尊严、有价值,璀璨如夜明珠。无论是参与社区活动、分享人生经验,还是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些都能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找到新的意义和成就感。在这样充满理解和关爱的环境中,老年人的每一天都能焕发光彩,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我听见】死亡来临时,让我们无遗憾道别 看懂年迈父母愤怒背后的表达,不要让爱渐行渐远 把年迈的亲人照顾好,就是儿女献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5月前
动力青年
全国综合
前列腺手术后性障碍 男子获50万赔偿
一名男子(64岁)在雪州一家政府医院动了前列腺肿块手术, 结果出现精子逆行的现象,因而入禀地庭起诉政府等7造,成功索赔50万令吉;然而,不满这项裁决的政府,向沙亚南高庭入禀上诉,最后遭到高庭驳回。
6月前
全国综合
星云
【不一样的愚人节】5令吉的疗程/女亭子(槟城)
在这百物上涨的期间,握着手中的5令吉,正想着在经济饭的摊位可以选哪几样菜肴时,不经意想起生活中的一页。 2019年大学实习结束后回到家乡,原以为可以在家乡找一份工作后,开启工作生涯的全新篇章。岂料,疫情的来袭把一切计划都打乱,因此居家工作的那段日子,身体似乎也在微微抗议。 在那段时常闷在家里的日子,血氧仪成为囊中物。而我,就在那时候发现自己的心跳频率和家人有着巨大的区别。我的心跳频率往往高过正常的血氧指数,超过100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我也不清楚心脏日日这样剧烈地跳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偶然想起大学时期在大学诊所看病,一位马来女医师细心地发现我的颈项有点肿胀,于是替我抽血、验血。报告出炉后,证实是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erthyroidism),因不算严重,也没再进行后续检查。就这样,我担心是大学老毛病复发,甚至变得更严重,便决定到离家15分钟路程外的Klink Kesihatan求诊。 当时疫情严峻,需要先在应用程式预约看病时间。抵达诊所后,接待处人员询问病情。当他听见jantung berdebar pantas的时候,脸上有丝错愕,并让我缴付1令吉的费用,还给了一张专属的看诊卡片。接着,我上楼等待医生。测完体重身高以及血压,医生耐心地询问各项症状,再给了我抽血以及复诊的日期。 空腹抽血的早晨,医疗人员娴熟地寻找血管,插针,抽出血。抽血完全免费,抽完后直接回家即可。复诊那一天,另一位医生分析验血报告,表示和甲状腺疾病无关,于是安排我照心电图。同一日,我就照了心电图再找医生。医生看了看心电图,表示或许和心理疾病有关,就在病历上写着mild anxiety,建议我到另一个部门改善心率。后来不定期的周五,我便到unit bimbingan dan kaunseling kerjaya报到。那一次,依旧仅缴付1令吉。 重拾对生活的美好 后来到辅导处报到的日子,一共是3次,3次共缴付3令吉。辅导员都会教我如何呼吸,若是呼吸太浅,也会造成心脏须跳动得更快,如同接到了神圣的任务,激动不已。除了调整呼吸,辅导员也试图为我找出焦虑的源头,并建议我睡前聆听轻音乐,让身体放松,平复心跳。 除了辅导及建议,辅导员也让我重拾彩色笔,为图案上色。当时的我,睁开眼就是预备教材、批改功课、预备幻灯片,甚至做梦也想着还未批改的作业,种种压力如同石头迎面砸向我。上色时,除了重拾专注力,还可以抛开杂念,沉淀心情。到了第3次,辅导员准许我discharge,并一再提醒我注意事项。 过了好久好久,我的心脏终于不再像个好动的孩子,而能放缓脚步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那已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情,不过我始终忘不了整个过程我仅缴付了5令吉。手中的5令吉,好像也只够选择眼前的荷包蛋、羊角豆还有鸡丁,还有白饭。 这些5次的1令吉,不断提醒我这个国家虽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在公共医疗这方面,却是这5令吉让我重拾对生活的美好,以及五彩缤纷……
8月前
星云
更多焦虑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