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等待

2星期前
——在新加坡排队一小时买大华肉脞面有感 那天清晨 为了邂逅 狮城友人推荐的 唐人街传奇 我们三人像赶去学校开周会的小学生 乖乖在摊子前面集合 跟一大群超龄的 身穿便服的学子 一起排队 饥饿,是值得等待的 而等待 会放大胃口、缩小耐心 排队的那两位 从小碗的悠闲 中碗的不耐 到大碗的饥火中烧 (我要吃两碗! 反正肉脞面卡路里低, 多吃无须担忧发胖。) 负责买饮料的这一位 陪着桌上的红茶瓷杯 大眼瞪四眼 已经干涸如久旱的池塘 惯于2.0倍速的生活节奏 身为上班族的我们 等待的每一秒钟 心情都像是被砂纸来回打磨 在这座老旧的小贩中心 饥饿成了具体的存在 囚笼里的时间被不断拉长 仿佛一块已经毫无甜味的口香糖 依然被细细咀嚼 终于 比长寿面还长的等待 下成了一碗油亮亮的干捞面 几片软松的猪肝和肉片 几个肉丸和馄饨 炸咸鱼爽脆 猪油渣香酥 搅拌调和成 传奇的圆满闭幕式 我知道 饥饿于我们 是欲望的短暂抛锚 终将成为那碗肉脞面 可口的调味 我也知道 有些人的饥饿 是无止尽的山洞隧道 在马达加斯加、巴西、索马里、印度 饥饿是没有终点的火车 过了这一站 总是还有下一站的煎熬 然而这些苦难 过于巨大 遥远 酝酿的蝴蝶效应 终归掀不起多大的涟漪 此刻我们能做的 便是一口一口地 吃完一碗酸中带辣的面 在陌生又熟悉的岛国 在一阵扑面的微风中…… 相关文章: 刘育龙/不见不聚的团圆 刘育龙/岁末有雨 ——追忆2024年的逝者 刘育龙/动物朋友——读西西《动物嘉年华》有感
2星期前
写下题目,我盯着屏幕出了神。我们都在等,在等什么?有时,我们自己都搞不清。就像没有意识的,度过了一些时光。回过神来,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就只是虚度了一些光阴而已。时间就像水里游过的鱼,不会留下痕迹,但它会以一种很缓慢的速度,在你的身上留下它的印记,证明你已经老了。 小时候,等着长大。等着刚被拔掉的牙齿,在嘲笑声中,缓慢地重新长出来。等着放学后,回到家就抛下书包,往屋外跑。在阳光下,去尽情的挥霍,那一段懵懂无知的岁月。虽然我不知道,该不该用“银铃般的笑声”,来形容我们这群在街上穿梭打闹的小孩。然后晚上,等着妈妈盛出热腾腾的饭菜出来,大快朵颐。 走笔至此,我突然不晓得,该怎么去叙述它的核心内容。就好像缺了一块的拼图,怎么看都不对。看着屏幕神游许久,等待着那灵光乍现的时刻,然后发现那一块缺失的拼图,将其拼凑。等待,就像一个无声的黑洞。它会将时间拉得很慢,你甚至有一种能看到它移动轨迹的错觉。尤其是当你在期待一件事情,它就会无限被放大。 我只是有一种莫名的感触,好像这一路走来,都在等待。等巴士,等期待的电影上映。等待信息发出后,那个被悄悄记挂在心里的人儿,回复信息。在人际的互动里,等待就像一个纽带,维持着一个奇妙的平衡。就像是什么样的交情,决定了被等待的耐心。抑或者,你就只是自动被忽略了,然后独自等待,那个不会有回应的付出。 每当我寄出的文稿确认录用,接着便开始了倒数的环节。那些被我耗尽心力,一字一句写下的话语,在那报纸上被具象化,上面会有我的笔名。那会是一种美妙的满足和成就感。就好像,在那安静撰写的时刻里,你的存在被人看见,孤单的部分被抽离。尽管我小心翼翼地,将自己封存在字里行间,生怕被人发现。 老天是个温柔的编剧 因为等待,才会显得我们得到的,更为珍贵。可是有时我在思考,那些我们想做,却不曾鼓起勇气迈开脚步的事情,就这样一直被放在心里面。它就安静的待在那边,直到上面的阴霾散去,被你重新发现。那这一些等待是值得的吗?尤其是,当我们发现其实,事情并不难,而我们的怯懦,肆意挥霍了珍贵的时间和机会。 虽然过了而立之年,但我依旧无法去很清晰的分辨,有哪些事情,是需要立刻付诸行动,而哪些只能耐心等候,事情开花结果的日子。所幸,老天这个编剧是温柔的,它总会以一种你意料之外,却接受范围之内的,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给你一个刚刚好的答案。 对我来说,刚刚好就够了。因为事情结束,这一章节也就结束了。继续开启下一段旅程,不断重复着,直到你不需要再等待。因为那时候你会知道,无论你等与不等,它已经在那里等着你了。你尽管,往前走就好。就像启动的列车,勇敢的往前走。
4星期前
凌晨4点半的闹钟响起,寂静的夜里显得我的心情尤为不同,是即将前往全马最大精神病院(Hospital Bahagia)的兴奋,也是疲惫的烦躁。踏上前往怡保的巴士,前往了这趟未解的的旅程。 当巴士穿过医院的保安亭,缓缓驶入那被围墙围起的神秘之处。当步出巴士的那一刻,迎面而来的不是阴沉的氛围,而是一种宛如置身度假村般平静的宁谧。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阳光似乎比外面更温暖。走在前往病房的路上,绿树成荫的小径在微风中轻轻摇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每一位病患的故事。 初步参观医院,我无意间瞥见病房内的病人透过窗口向我们挥手,目光紧紧跟随巴士的轨迹。每一次的挥手,好似都带着难以言喻的热切和渴望。那一刻,仿佛有双手悄悄把我的心攥紧,泛起一阵又一阵的酸楚。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是谁,却依旧热情迎接,好似把我们当成了久别归来的家人。 有些病人已被家人遗弃 看着他们消瘦的身影及努力挥动的手,我仿佛看见了他们背后沉重的故事。他们是否无数次盼望着围墙外有熟悉的身影靠近?是否在无数个孤独的日子里,对着空荡荡的病房等待一声问候?这些念头如洪水猛兽般压抑不住地涌出,压得我的胸口沉甸甸的。 穿过一道道铁门步入病房,这里的每一间房间、每一张床位都见证了无数挣扎与救赎的瞬间。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里有些病人已被家人遗弃。听到这时,我的心像被一根针刺了一下,隐隐作痛。围墙的阻隔,不单是空间的间隔,更是心灵的裂痕。一扇又一扇的铁门,关上的不单单是人,更是他们的生活,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对融入社会的渴望。 我的脑海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挥手的病人,在巴士上的我无法看清他脸上的表情,也许他们眼神空洞,亦或是脸上带着某种纯粹的微笑却又透着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也许对他们来说,与我们这群陌生人简短的相遇,能够短暂温暖他们孤寂的内心。 踏上回程的巴士,巴士渐行渐远,他们的身影逐渐模糊。我将目光收回,感触却挥之不去。每一个挥手的背后,都可能是埋藏心底已久的故事,而每一颗等待的心,都值得被关注、被倾听。
2月前
2岁半的小男孩跟我说,他想吃苹果。 我正在切面包,涂牛油,他刚分到一片面包,看到餐车上的苹果,马上跟我要苹果。 我一面分面包一面跟他说,你先吃面包,其他小朋友还没拿到面包,我待会就切苹果。 2岁半的小男孩小嘴一噘,拿起面包往桌上一丢,转过身,很委屈。我不动声色,继续给每一个小孩分了一片面包,然后开始闲话家常,过了一会我看见他默默捡起面包,开始吃了起来,加入我们的对话。孩子们吃完了第一片面包以后,我开始切苹果。小男孩又迫不及待,大声地说:给我苹果。我说,再等一下,他把手上剩下的半片面包丢到地上。最后在我要求下心不甘情不愿地把面包捡起来,我才把苹果给他,他马上又开心地笑了起来。 教儿子“失望”两个字 小孩当然都不擅长等待。此时此刻,他们的人生目标仅仅是身心理最基本要求的满足。从事幼教15年,也算几乎见证了半代人的成长,只能说小孩一年比一年缺少耐性。也不能说是家长的问题。现代的家长大部分算是资源强大的人,每个人都想给自己的小孩最好的人生,不知不觉中小孩习惯了人生一帆风顺,尽管他们的人生目前也不过只是短短的三两年,已经足以构成人生一切美好的世界观。 然后忽然之间他们必须学习在群体中生活。忽然之间周遭的世界不再是绕着自己走了,于是他们的世界开始崩塌。于是在托婴机构工作的我们,每天必须接住一个又一个的崩溃情绪。 他们的人生中,或许第一次要经历等待,甚至失望。 比如那两岁半的男孩。除了有父母的疼爱,还有两对祖父母的疼爱。他三岁不到,口齿伶俐,聪明机灵,学习能力很快,也可以顺畅地和大人聊天,甚至懂得把听过的故事重新覆述。但是他无法接受等待,他无法接受事情不如他愿,每一次经历事与愿违,他都会有一次的情绪崩溃。 有次我忍不住对他说:人生充满失望啊,你得开始习惯,不然以后的路还长呢。说完我看了看四周,确定没有被有心的同事听进去,确定主管没有刚好经过,否则我可能会被教训。 从事教育的人,我们应该把希望带给孩子。 我记得我在儿子5岁的时候,我就教他“失望”两个字:你现在很难过对吗,因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记得这个感觉,这叫“失望”,在你的一生当中你会一再地体验同样的感受,因为,人生充满失望,而且,在人的一生当中,失望比希望多。 过去的5年来,丹麦幼教的走向让我这个半百的大娘百思不解:顾问一再告知我们,不要让小孩等太久,这样对他们不公平,不要让他们处于弱势。如果等待便是处于弱势,如果失望便是陷入困境,那么我真的不知道战火纷飞的国家里,那些孩子,他们的处境又叫什么。 人生真的不都是粉红泡泡。我是真心地想请大人们不要再继续跟小孩说“人生充满希望”这一句话了,这是一句我自己都不相信的谎言,说出来,我总会觉得心虚。有时安慰不算熟悉的人,我也会说,要怀抱希望,一切总是会变好的。但是谁能保证一切真的会变好呢,有心不一定做得到,人生绝对没有充满希望。与其相信一切会变好,倒不如为失望做好了准备。就是因为人生充满失望,我们才能更坦然接受事与愿违;就是因为人生充满失望,我们才要更努力减少失望。 把孩子们从粉红色泡泡里解放出来吧。
3月前
  岁末,半岛进入东北季候风雨季,几乎每个下午都下起了雷雨。不只是午后,有时大清早也会无预警地来场暴风雨。倾盆大雨的早晨,让送孩子上学这件事变得有点挑战。 那天早上,就花了将近2小时,才把兄妹仨分别送到小学、先修班和大学。事因一下雨,我们家附近的路面就会积水(排水系统永远做不好),很多路段水位都差点超过轮胎了,真是开车开得胆战心惊! 但是孩子却很乐,尤其看到车外的马路变河流,水花四溅,阿弟一直:“哇!姐姐你看!koko你看,你们快点看,水喷到这样高,很美咧!”没有阳光的雨季,心情容易阴郁。好在孩子的天真是冬天里的暖阳。 这个雨季,我们就来读一本应景的绘本吧!这期,给大家推荐英国绘本作家山姆·亚瑟的绘本《下雨了》! 这本绘本,是山姆代表作的“季节四书系列”里的其中一本。这个系列,以幽默的图与文,刻画祖孙二人在不同天气中,享受大自然,充满童真,轻松有趣。 系列中的第一本,是作者在2014年创作的《下雪了》,接下来就是这本在2016年创作的《下雨了》。一年后,出版《艳阳天》(中国翻译成《下火了》,个人觉得台译本的书名比较贴切。)最后是2018年的《暴风天》(Storm,暂找不到中译本)。这个系列在全球已售出超过50万册。 孩子对雨天的向往 下雨了! 封面,稀里哗啦的雨天里,鲜红色的大门前,一个穿着雨靴的小男孩,撑着一把波点小雨伞,双手托腮,一看就是渴望飞奔到雨里玩的模样! 一图胜千言呐!难怪绘本导读人总说,读绘本首先要仔细读封面,因为封面、封底和蝴蝶页藏有很多细节,灵活地展现故事信息和秘密,《下雨了》的封面,就直接表达出了每个孩子在雨天的内心向往。 而且,这个系列的每一本绘本封面,都是统一的画面。无论是暴风天、艳阳天、下雨天还是下雪时,封面都是打开门走出来一探究竟,想要出去玩的小男孩的身影。 “今天早上,我一睁开眼,就看到窗外下雨了。我必须马上、立刻到外面去。” 小男孩坐在乳白色的被褥上,看着窗外的雨。散落床上和床沿的玩具,藏着细节,小禹一看,说:“咦?企鹅套着救生圈,人偶娃娃躺在沙滩躺椅,好像在海边咧!”我也咦了一声:“这样一看,窗外的雨水就秒变大海了!有趣有趣!” 早餐桌上,在读报的外公却说,雨天最好还是待在屋里。小男孩肯定不依了:“但我喜欢在雨里玩。我们可以玩接雨滴的游戏,或者踩水坑,还可以看水中倒影。”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下雨的时候,屋檐下都摆满塑胶桶,大人交代,水满了就要换一个,我就是负责换水桶,然后顺便玩水的孩子。跟小禹说,你们这个年代住在城市高楼的孩子,应该很难想像,从前的人盛雨水来洗刷的节约生活。(节约也惜水惜物。) 耐心等待雨停的男孩 下雨天,尤其雷雨交加的时候,大人都不会允许小孩到外面玩耍嬉戏,一来担心感冒生病,二来担心闪电击中等风险。而且不只是下雨天,大热天、下雪天、狂风天,都是希望孩子好好待在屋里。(这样一看,那么,能出去玩的好天气,是不是少之又少了?) “还是等雨停了吧。”书里的外公说。 小男孩很乖哦!他真的可以自我克制,耐心地等待。一面看书一面看向窗外:“雨停了吗?” 没有。 [vip_content_start] 而且好像越下越大!细细长长的雨水打落地面,路人撑着伞,穿着雨靴,艰难地步行着。“这雨太大了啦!”问小禹:“这样的雨,你会想出去玩吗?”小禹坚定地摇头:“我才不要!我才不要变落汤鸡!”(我知道,家里有网速还不错的Wi-Fi。) 雨还没停吗? 没有! 而且,水位是越来越高了!这时,还出现了一艘貌似舢板开过来的身影! 屋里的男孩呢,读着一本又一本的故事书,已经从海怪航海故事书换到了威尼斯主题故事。他捧着书,跟在忙着回信的外公说:“外公,我想去水城威尼斯……那里有水上嘉年华!”(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在玩水啊!) 这时,外公站了起来说:“走吧!我们去寄信。” 咦?这时,小读者一定会跟小男孩一样,一道问:“啊!雨已经停了吗?” 停了!耶!停了! 小男孩立马穿戴好,拿起雨伞,迫不及待地拉开门,走了出去!门外的积水很多,小男孩可高兴了:“正好可以航海!”他开始想像和外公一起坐在船上,他当船长。这时,又下雨了,他们玩起接雨滴的游戏。 他们把信投递进了邮箱。回家以后,换上暖和的袜子,喝着热巧克力,外公说:“你看,美好的事情总是值得等待。” 小男孩说:“我也是这么觉得。希望明天还下雨。” 待雨过天晴 就能重新出发 这真是一个让人读了打从心底温暖的故事。我们还需要什么大道理吗?其实并不。若是我们能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反复共读这本绘本,并在他心中种下“美好的事情需要,也值得等待”的种子,或许到他长大,这颗种子就会发芽。 如果下雨天这“坏天气”,喻意着人生难免会遇上的困境,我们不需要绝望,只需要耐心地、安静地等待雨过天晴那一刻的到来,就能重新出发。 而且,如果,雨天很美,其实并不是“坏天气”呢? 《下雨了》 文/图:山姆˙亚瑟(Sam Usher) 译:焦东雨 山姆˙阿瑟于1983年诞生于英国。他的第一本图画书《你有看见沙逊吗?》曾入围英国水石童书绘本大奖和红房子儿童图书奖。他曾为麦克˙莫波格的《我们不是青蛙》《生日小鸭》(皆为暂译)以及安˙布斯的《庇护所》(暂译)等书画插画。    
5月前
5月前
8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无论有多少年工作经验,“等”这门功课都是记者的必修功课,尤其涉及部长、副部长、首长及议员等这类官方节目,所需时长更是有多无少。 譬如举办计划项目推介礼、签约仪式、颁发援助金、节日活动等,都免不了安排一堆的标准仪式,最少两个人致词,最多可去到三至四个,每个致词还要包括称呼、口号、标语,有时还朗读诗歌一首。 如果遇到嘉宾迟到,那就会进一步拉长整个节目流程,有时迟到的时间还长过整个活动的时间,让全场人包括记者等到双眼无神。 举个例子,主办单位邀请媒体10时30分来报到,节目11时正式开始,结果嘉宾11时50分才现身,接着开启了一系列的标准仪式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已经是1个小时后的事情。 换言之,记者从10时30分或者更早就来到现场,待整个采访工作结束已经超过了下午1时,才能展开写稿工作。 最可惜的是,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并没有发生任何有建设性的事情,或者足够记者去完成一项新闻素材,毕竟人在现场出不去,也没办法采访发生在活动场地以外的新闻,而且还要聚精会神准备主角的随时莅临。 冗长的等待及繁琐的仪式,消磨的不只是时间,而是一个人的意志,从早上兴致勃勃开启工作模式,经历漫长时间的工作流程(一半时间以上是等待),再兴奋的人也变得萎靡不振。 不管是哪个朝代,官方节目的流程亘古不变,每个人包括主角本身都把时间消耗在这些在我看来不需要的流程上,尚不包括那些没完没了的会议流程,试问我国还能谈什么生产力、创造力、效率?  
1年前
做一份美味的餐点需要时间、吃一份美味餐点需要等待,愿意等待是爪哇人的美德,雅加达从清晨4点便开始塞车,塞车状况从高速公路上有许多叫卖零嘴的小贩,便知道有多严峻,如果没有足够耐性,是无法承受这样的日子…… 许多人认识印尼是从峇厘岛开始,我也是。然而现在的我认为,认识印尼的第一站非爪哇岛莫属。 理由一:首都雅加达位于爪哇岛,虽然因为地层下陷、人口过度密集等原因,2024年首都即将分阶段搬迁至婆罗洲(印尼称为“加里曼丹岛”),但它的历史悠久,或许大家该赶在此刻前往雅加达,见证它在此地最后的辉煌。 二是印尼有约2.8亿人口,近六成的居民住在爪哇岛,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以质跟量来说都很具代表,而只要是人就离不开食物,庞大人口对应在食物表现上也极具特色。 中爪哇食物的甜 我游历雅加达、万隆、三宝垄等地,只能窥见西至中爪哇一小部分的食物,即便如此也让我印象深刻:一是甜、二是缓慢。中爪哇(Jawa Tengah)菜色偏甜,我吃到了甜天贝、甜油豆腐、甜烤鱼、甜润饼,这些甜多源于椰糖、甜酱油。 [nonvip_content_start] 糖分为很多种,有蜂蜜、蔗糖、椰糖等,每种糖带出不同的甜度与芳香。台湾人烹调习惯以蔗糖入菜,蔗糖气味轻柔,作为不同味道之间的缓冲,例如不要辣得太突出,加点糖带出甜辣;不要咸得太锐利,加点糖带出咸甜。就跟台湾人一样,话不说死,始终保留一点余地。 而印尼人选择以椰糖入菜,某种程度就代表舍去食物卖相跟气味。糖的世界里,椰糖是相对较为强势的糖,一是影响食材的原色,只要它一现身,食材就全染成了暗黑色,不若白(蔗)糖,入菜后是透明的。 二是芳香物质,椰糖的气味浓厚,例如红萝卜味、豆腐的黄豆味等,都被盖压消失。然而有所失便有所得,我猜对爪哇人来说,比起外表,更重视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吃进嘴里的味道。不只食物,对人也是这样。现任总统佐科威算不上帅哥,但他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深受民众爱戴。 中爪哇食物的缓慢 爪哇人花很多时间在研磨酱料上,包括:啰惹酱、加多加多(Gado-gado)酱、沙爹酱,制作这些酱料都需要时间,我在当地吃到了现磨的啰惹酱与加多加多酱,当下瞬间明白了,为什么看起来不起眼的食物如此受欢迎,它研磨过程中飘散在空气中的花生香、辣椒味、青香蕉味,像是轮流绽放的烟花,入口后带出不同层次,非常美味。 我在加多加多的摊位上,计算出厨娘花了五分多钟才磨出一份酱料,当时朋友脱口说:“这么久,一天能卖几份啊?!”不过厨娘并不以为意,认为做加多加多就该花时间,花时间是理所当然的事。 做一份美味的餐点需要时间、吃一份美味餐点需要等待,愿意等待是爪哇人的美德,雅加达从清晨4点便开始塞车,塞车状况从高速公路上有许多叫卖零嘴的小贩,便知道有多严峻,如果没有足够耐性,是无法承受这样的日子。 民间对佐科威的评价很高,话不多,但是稳稳地、慢慢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符合当地一句顺口溜:“Alon Alon, asal kelakon.”,我想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到的,需要用心去感受,这是印尼食物带给我的学习。
2年前
之一、我看见和看不见的 在蓝天上飞翔的翅膀 我看见自由 看不见飞翔的轨迹 我看见鸟儿 累了,憩息在树枝上的爪 我看见平衡 看不见定格的时间 时光,经常从我头顶的蓝天 飞逝,留下了什么 我看见白发,皱纹,浑浊的目光 看不见老去的过程 它和时光一样,恒常流动 却总是伫立成我看见的光影 我看见了凝滞,和她的秘密情人 看不见他们私奔后的残痕 夕阳在缓缓下沉 我以为我看见他的心事 其实我看不见泪水 因为我无法直视自己流泪的眼睛 之二、我习惯在夜里等你 我习惯在夜里等你 夜色怅怅,心事总是孤灯悬着 圆圆的光晕圈着都是你的样子 唯有飞蛾能起共鸣,非凡的凤凰总是浴火 心形的火舌把我眼瞳烧成椭圆黑炭 住在黑炭里的灵魂,挣脱了碳的钻石结构 却又没入无边的黑夜,藏身在光之外 我习惯在夜里等你 月亮总是原来的样子,和爱情无关 循着狮子座流星雨的坠落 天空敞开了怀抱 任由书写 死与生的乐章 五线谱上跳跃的豆芽 我的等候,如泣如诉 习惯了黑夜 习惯了长征,在时间里 溯流而上的鲑鱼 往事中洄游 在情根下产卵 时候一到,我在黑夜的等候的心 收获一季节的新生 没有凤凰,我们 爱情依然浴火涅磐 之三、我一天中的一人时光 午后。阳光背面。睡床。 梦浮起来了。 蚊子喜欢趁我一个人, 血液里的孤独也喜欢, 小说中的时态动词也喜欢; 充分吸吮时光的养分。 被小说情节偷走我的分身, 被蚊子输送血液救活了孤独, 然后在旧时光中追悔,无法回头…… 我选择在阴影里留下一本小说: 希望自己能够以“主人翁”的身分 取悦每个人物,回到结局现场; 身体枯槁前的一分一秒—— 都是我的一人时光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和许多人的认知或者影视剧里那种运筹帷幄的形象不同,专业的投资经理几乎是等待的高手。 不懂大家有没有参与过一些竞技比赛,可以是体育项目,也可以是游戏和其他玩家对打。一开始呢,你会觉得这些游戏都挺容易上手,而且只要你愿意付出些许努力,确实能够获得许多振奋人心的小成就。但是到了比较中后期时,你会发觉已经越来越难获得好成绩了。这除了是你遇到的对手越来越强,挑战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自己逐渐穷尽自己所能了,每次下场都听天由命似的。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vip_content_start] 很多时候,当我们在比赛期间已经把自己能够发挥的水平都发挥出来了,剩下来的就只能等对手犯错。许多顶尖运动选手在比赛中陷入困局时,最终能够让他们战胜对手的不外乎是——调整心态,不要跟着对手节奏,等待对手犯错时打出自己的节奏。任何运动选手都有自己熟悉的一套战术,可以是对比赛节奏的把握,也可以是和队友的默契等等。他们也知道对手不会让自己如愿以偿,因此,区分高手和超一流高手就看谁能够在比赛,尤其是在逆境中打出自己的战术。 我们许多时候都被充满了英雄色彩的故事给迷惑了眼睛,以为胜利的果实只需要依靠运动员个人的才能就行了。然而,现实生活中,心态的调整才是王道。这也是我们会常说运动员的抗压能力要很高,这也不是普普通通一句“加油”或者“别想太多”就可以解决的。 以上道理在投资领域里也不例外。我们所学习的任何分析方式就是运动员平日的训练,有些投资者风格较为进取,有些偏向保守,有些则是混合风格,有些则是常常能够出其不意。不管你的投资策略倾向何种风格都不是重点,因为只要你这套招数玩得好就可以了。 而市场就是你的竞争对手,它不但不会按照你的设想方式来出牌,还常常打乱你的盘算。你比较了A股和B股后,认为A股的上升潜力更大而舍B股买A股。偏偏呢,市场却把B股的价格不断往上推,而A股纹风不动。这时,你很容易慌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分析出错。当你决定舍A股并买入B股后,市场反而给你另一个惊喜,让B股跌并拉高A股。 我们可以认为自己被市场摆了一道,但如果审视自己,这何尝不是放弃了自己的战术后而跟随对手节奏的恶果吗? 在比赛开始前(入场前),我们就已经知道对手(市场)波谲云诡,变化莫测。我们不熟悉对手的招数之下舍弃自己的优势,无异于自作孽。 但是,难道我们就只能这么被动吗? 看看另一些主动出击的例子。许多著名的专业投资人,尤其是对冲基金经理,他们都会找机会曝光,可以是接受媒体采访或者是刊登自己的研究报告等等,希望能够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去左右市场的价格走势。举例来说,著名对冲基金经理Bill Ackman就看跌Herbalife,他前前后后花了几年时间在各个渠道批评该公司,例如是老鼠会或者销售差劲产品。奈何,经历了五年的努力后,Bill Ackman不得不在损失了10亿美元后平仓离场。 我猜Bill Ackman到今天都不看好Herbalife,只是他没能让市场站在他那方,只好擦擦鼻子,然后灰头土脸地离开了。像他这种华尔街大咖尚且如此,作为普通散户来说,任何公开施压上市公司的尝试,极大概率是铩羽而归。 因此,我们做的只能是耐心等待。你没看错——耐心等待。 和许多人的认知或者影视剧里那种运筹帷幄的形象不同,专业的投资经理几乎是等待的高手。他们平日几乎是在阅读,做实地考察,见企业管理层,不常坐在荧幕前盯着股价,就连他们的买卖也都不是自己操刀,都是交给交易员完成。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投资经理平日积累的各种知识和分析就是为了等待市场犯错,当市场把一些优质股严重抛售时,他们就会迅速买下,然后就静静地等这些股票的价值发酵,等时间站在他们的那一边。 等——知易行难,但果实丰硕,非常值得。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