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考古
真情告白
李振城 | 从考古到文化传承 郑和研究的最新动态
上周收到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军事理论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主任时平教授,在国际郑和研究院的微信群组传来第50期的《郑和研究动态》。
3星期前
真情告白
国际拼盘
发现南海卫城遗址 东莞研建考古公园
广东东莞市政府25日召开记者会,宣布明代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证实东莞作为“粤海第一门户”,在古代广东海防体系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当局计划建设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公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1月前
国际拼盘
即时国际
埃及发现图特摩斯二世法老陵墓
埃及与英国联合考古队近日在埃及南部城市卢克索以西的山区发现了图特摩斯二世法老的陵墓,被认为是近年来埃及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1月前
即时国际
即时国际
人肉咸咸!史前欧洲武士是吃人魔 挖食敌人大脑
考古研究显示,1.8万年前的战士打胜仗后,会吃掉敌人大脑庆祝。
2月前
即时国际
全国综合
北大理大强强联手 共寻古时贸易连接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进行沿海手工业如冶铁、陶瓷的考古工作时,发现与东南亚存在早期贸易往来联系,在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搭建桥梁下,专家一行人来马,与理科大学进行人文交流。
2月前
全国综合
全国综合
保罗鲁米:分析遗骸形态 摸爬滚打 寻古代生物
马来西亚化石科学家保罗鲁米博士在中国的沙漠和中亚邻近地区致力搜寻数百万年前的恐龙、鳄鱼、鱼类、鸟类和其他古代生物的骨骼。
3月前
全国综合
即时国内
吉北千年佛教禅邸遗址出土 考古团队提3大新叙事
随着吉北的武吉皂礼(Bukit Choras)1200年佛教禅邸(chandi)遗址和3尊佛像的出土,领导该考古研究的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全球考古研究中心(GARC)团队主任纳斯哈博士提出了关于古吉打历史的3大新叙事。
3月前
即时国内
社区动态
来玲珑走一趟 轻松地质知识之旅
(江沙1日讯)来玲珑地质公园展览馆走一趟轻松的地质知识之旅,游客有机会探索地质、文化遗产及考古学的独特之处,提升对玲珑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
5月前
社区动态
即时国际
河南发现距今5000年大墓 考古团队推测:为古国君主墓葬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近日被考古团队发现,一座距今约5000年的M27大墓,这座墓葬出土遗物350多件,是目前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的墓葬之一
6月前
即时国际
国际拼盘
男子翻修屋子惊见人骨 一挖竟是1700年前墓地
法国巴黎南郊一名屋主翻修自家地下室,开始施工后却突然挖到一具人骨,一查才发现,住处下方其实是个相当古老的墓地。经考古团队追查,最古老的人骨可追溯至3世纪罗马时期,找到多个石棺。
6月前
国际拼盘
即时国际
视频 | 见证3500多年前商朝兴衰!武汉“盘龙城”遗址揭秘
(武汉11日综合电)央视报道,湖北武汉盘龙城是长江流域已知、商代前期遗址等级最高、遗迹最丰富的所在。这座存续了3500多年的早商遗址,证实夏商王朝控制范围到达长江流域,也是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发展等量齐观的历史见证。 盘龙城遗址公园环境特别野生,保留大量原生态自然状态,因为3500年前,盘龙城先民面临和现在相同的自然环境,都有大量常绿落叶阔叶林。 为了尽量地接近3500年前,这个遗址公园最大程度保留最原始生态景观。当金光照亮芦苇,在夯土的城垣上散步,这场景既像远古,也和这片土地上的考古发掘渐渐重叠。 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有的是一口大鼎,有的是一柄宝剑,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就是这片土地。 两座宫殿基址曾经是盘龙城统治者议政和居家的地方,是中国最早的“前朝后寝”式建筑格局的实物资料,比殷墟还要早200、300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艺称,1974年、1976年,北京大学师生就是沿著宫殿旁纵横的方格子发掘,让商代遗存重见天日。 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能在宫殿旁博物馆内和当年考古场景“面对面”。宫殿被发现那一刻的手绘剖面图,甚至标明五种土层不同颜色,第四象限内,横坐标11,纵坐标19,这张纸上能看出考古人到底怎么使用“探方”。这是带队的考古学家俞伟超的发掘日志,翻开的这一页是盘龙城1号宫殿被发现的日子,一行行清秀字体记录下每天新故事。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说:“逐渐发现了一个一个的柱础,引起了考古队员的兴奋,他们在晚上的时候都睡不著觉,一个一个地打着电筒,争先恐后地来到宫殿区,大家都把盘龙城的这次考古作为当年一首艰苦的考古诗。” 卷尺、罗盘……最简易不过的绘图工具,展厅里复原上世纪70、80年代考古工作者生活场景。在这么简陋条件下,发现了宫殿、城垣、贵族墓葬群,证明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同属中华文明摇篮。自从1954年被发现以来,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持续至今。 展厅处处能看到考古成果和考古相关的科普,比如有块土层是博物馆还没有建成时,考古工作者从湖底专门揭取的,能让人很直观地感到沧海桑田、世间变迁。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讲解员邱宸荟说:“最下面看到的是生土,是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土壤;再往上走,看到的是商代时期的文化堆积,有大量陶片存在;再往上走一米,看到的是明清时代文化堆积,有大量瓷片存在。所以,当时先民活动轨迹应该是在我们脚下3公尺位置。” 考古工作者数十年来在盘龙城遗址发现3000多件文物,其中,绿松石镶金饰件,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镶金饰件;青铜圆鼎是中国同时期已发现的最大圆鼎,腹壁最薄仅0.2公分厚;青铜面具线条飘逸,凸起眼珠子有三星堆的影子。从考古队员发掘记录卡片,能感到他们当时激动心情。除了高等级贵族墓葬,还有青铜器制造作坊。
6月前
即时国际
家庭
走进考古走近历史 博物馆也能很有趣
“博物馆”是许多父母选择当亲子活动的地点,一来入门票价格低廉亲民,大大减低父母荷包的负担;二来孩子亦能收获知识,看起来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双赢选项。 一般而言,逛博物馆有自己随意地逛,又或者跟着博物馆的导览员听解说两种选项,但是你听过考古学家从考古的角度讲解出土文物的前世今生吗? 小朋友真的能听懂吗?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敬晖 8月底的某个周六早上,国家博物馆里的游客满满当当,大家自行跟着导游、博物馆的义务导览员分组参观,其中有一团特别的游客集结在一处等着活动开始。 这一团游客是家长带着12岁以下的孩子参加由考古学堂创办人、考古学博士及岩画研究员苏招月和考古学硕士、考古部落博主张晓真联合主办的“一起去国家博物馆”活动。 活动一开始,苏招月向孩子派发由她亲手设计的小册子,让他们看着图片找出对应的文物,孩子兴奋地在史前展区(Sejarah Awal)跑动“寻宝”。 随后再针对小册子上的文物一一详细讲解,并掏出自备的石器样本、“头骨”模型让孩子和家长触摸,加深他们对文物的认识和记忆,甚至吸引了其他游客前来听讲。 在长达2小时30分钟的活动,浅显易懂的解说加上实物加持、互动环节,字面上的“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渐渐具象化;读懂岩画上古人留下的记忆;了解古人的丧葬文化,更了解马来西亚这片土地的前世模样。 无论是孩子和家长的提问,都有来自考古学领域的专家来解答,没有瞎编乱造的“历史故事”,可谓收获满满。 惊现4岁考古学爱好者 4岁的阮梓航是年龄最小的成员,在一群大孩子中格外显眼。 虽然年纪小,但认真地参与其中。除了因为疲惫在母亲怀中短暂地睡着,全程不吵不闹,在父母的陪伴下专注“寻宝”、听讲。 “小朋友真的能听懂吗?”我不禁心生疑惑。 “其实他在看电视时,对挖恐龙骨头、石头等考古的内容感兴趣,所以刚好有考古相关的活动就带他来看一看。”阮涌俰解释道。 加上父亲阮涌俰是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母亲侯慧雯是国际学校中文教师,夫妻二人对历史深感兴趣,因此在网上看到此活动时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他们说,平时亦会带小梓航参观博物馆,但这次是不同的体验。 “内容还蛮不错,包括互动的部分、怎么找寻文物。找文物(这环节)比较适合亲子互动,因为我们能带他们去找,整个安排蛮适合的。” 侯慧雯分享道,小梓航在平日里就从书本上看过相关的内容,对岩画尤其感兴趣。 “他本来以为是我们去考古,他问我要戴帽子(意指头盔)吗?我们要去那个山洞里面考古吗?我讲不是,我们去博物馆。” “因为他看到那个照片,他以为是真的去山洞里面考古。” 考虑到岩洞探索多少有些风险的因素,他们认为等他年龄大一点时才带他到岩洞实地观看岩画。 我会不会已经跟未来的知名考古学家提前谋面了呢? 未料公众反应热烈 “童言童语”讲解是挑战 实际上,此次的活动是苏招月和张晓真临时起意之举。 今年4月,苏招月从槟城前来吉隆坡和张晓真在国家博物馆会面时,发现博物馆布局已经有所改变,寻思也许能办一个亲子班,于是行动派的苏招月迅速推进计划。 “之前她(苏招月)在吉打、槟城、怡保、吉隆坡和蕉赖跟其他单位办考古相关的工作坊,而且都是亲子班,比较有经验。在博物馆是第一次。”张晓真介绍道。 苏招月说,在博物馆办活动是她长期以来的心愿,只是一直在“导览”和“工作坊”之间徘徊不定。 “我本想跟博物馆方联办一个工作坊,但我想做到的程度是博物馆能够给参加的人近观文物细节,可是那个你需要经过很多的许可(license),所以我想说我们先从简单的做起,如果能够把控的话,我们再进一步到更复杂的阶段。” 让她难以把握的是对吉隆坡有关领域的市场价位,究竟该如何定价是令她感到烦恼的一环。 “之前我是拿拨款办工作坊,所以都是免费的。可是我想要尝试看在没有拨款的情况下,是否能够维持下去?” “不然大学每一次的活动都是给完钱就没有下文了,但我想要它能够走更远,那你就要跟人家收钱,简单的交通费用也好,我们也是要付的。” 40令吉含2小时30分的讲解、一本小册子以及送给小朋友的纪念品——骨骼造型的笔,堪称物超所值。 “我很喜欢做一些小东西,所以我常常会入不敷出。” 苏招月负责内容策划,张晓真负责文案撰稿,接着便开放报名,出乎她们意料的是公众热烈踊跃的反应,迅速爆满。 此次活动分为亲子和成人班,前者着重在体验,后者则更倾向于授课。 因此,苏招月为孩子设计小册子时,会考虑到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能够互动,亦能带回家,可以继续看。 “很多父母说孩子拿回家后还会重复看,时不时上色。如果只是打印A4纸,虽然成本低,但看完就丢掉了。” 另外,她们也就讲解时的遣词造句和方式展开过商讨。 “我们讲解讲太深的话,小朋友可能会觉得闷。我们就只能用小朋友的语言,希望他们可以明白。” “以前可能会觉得(他们)不知道要从什么管道学考古,如果从小接触的话,上学后他就知道要选哪个方向。” 张晓真坦言这是首次参与亲子相关的导览活动,所以还在学习怎么使用童言童语,如何把学术刊物内艰深的知识提炼、简化,再传达给似懂非懂的稚儿便是一道难题。 “我们那时候只是讲尽量简单,这才是我在学的东西,尽量童言童语,这是很大的挑战。因为(参与者)小到4岁,他可能连骨髓、骨头、颅骨是什么都不知道。” “最挑战应该是葬礼,可能连死都不知道是什么,我却要跟他解释‘葬礼’是什么?” 至于展品选择上,她们则挑选比较具备故事性,又或者从外观上即能看出差异的比如头骨或形状比较奇特的石器。 “那大部分我尽量放跟墓葬有关的内容,因为大家对考古的既定印象就是跟死人有关,一定要挖墓葬,所以就先从那个下手。”苏招月道。 广撒考古种子 相比起张晓真,尽管苏招月的经验较为丰富,但她却认为自己还在学习如何捕捉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真的不能够期望他们能一直这样高度集中,除非你真的做到非常非常生动,一直都在玩。可是我自己刚开始做不久,还在学习怎样去抓小孩子的注意力。” 于她而言,举办这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孩子能吸收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孩子的探索经历。 “有朝一日他们会记得,曾经来博物馆玩过这样的东西,这样就够了。” 她说,她创立“考古学堂”的初衷是为了重新包装我国的考古。 “我觉得我们有很多资源,可是包装没有做好。那时候很多人觉得马来西亚的东西很差很逊,可是明明我们是有东西的。”她言语中带着扼腕和可惜之情。 “如果不是读考古,我也不知道马来西亚有这么多东西。” 尤其在她做考古的时间线拉长之后,知悉许多东西都是很珍贵的,甚至放在全球,仍不失它的价值,而非“自嗨”(Syiok sendiri),只可惜欠缺包装。 “你知道国外连大象的粪便都可以包装来卖,甚至很多地方,你花钱进去看才发现不过如此,但就因为包装好,你会愿意进去看。” “我现在做的就是到处撒种子而已,只要下一代有一个像我们这样观念的,要去推广就已经够了。” 如果你对考古有兴趣,欲知更多详情可关注“Time Traveller考古学堂”的社交媒体专页。 更多【家庭】文章: 用绘本教孩子自我保护 带孩子出游去!上一堂好玩的成长课 孩子发展迟缓怎么办?早期干预与感统训练是关键
6月前
家庭
即时国内
武吉皂礼1200年佛教禅邸遗址 成年人体积佛像出土
吉打州北部武吉皂礼(Bukit Choras)1200年的佛教禅邸(chandi)遗址中,一座成人大小的佛像上个月正式出土
10月前
即时国内
即时国际
埃及考古新发现!金字塔旁地底下藏“神秘入口”
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西的吉萨金字塔群遗址,一直是国际考古界热衷研究的区域。日本与埃及合组的考古团队最近发现一个位于地表之下约2公尺的“L形”异常结构,经由探测资讯研判,很可能属于一座建造于4500年前的未知古墓。
11月前
即时国际
古城大小事
林朝雁:严厉监督程序 散落文物应交考古队
(马六甲16日讯)国家文化遗产局受促展开严苛的监督与考古程序,交由专业考古团队保护散落在马六甲各地的文物,同时,公开研究的进展与成果,让民众了解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从而提高人民爱护古迹的意识。 行动党怡力区州议员林朝雁表示,马六甲双岛城的一块私人地于2020年期间发现了多样中国宋朝至清朝期间的瓷器,以及马六甲王朝苏丹玛末沙、葡萄牙和荷兰统治时期的古币。 “政府曾安排相关单位在当地展开2次的考古工作,后因资源和资金有限而暂停,至今未有进一步行动。国家文化遗产局受促展开严苛的监督考古程序,交由专业考古团队保护散落在马六甲各地的文物。” 应向外国学习保护文物 她说,根据去年甲州议会书面答案,上述考古工作分别在2021年3月25至31日,以及10月4日至12月2日,由国家文化遗产局、甲州博物馆机构和国立大学一同展开。 “这些文物理应交由考古专家鉴定,同时,该土地需暂时被封锁,以便专家进一步检查是否存有更多文物。然而,发现文物的私人地早前已经被围起来进行保护,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巡逻和监督,让历史文物存在被盗窃或遭到破坏的风险。” 她说,政府应向外国学习,例如,中国禁止随意挖掘古墓,所有历史文物都应得到保护。中国对于历史文物的鉴定极为重视,只有通过鉴定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 “我希望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监督和保护这些文物,避免被破坏。甲州博物馆机构及国家文化遗产局也应加强涉及考古地点的监督,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 应公开研究进展成果 她认为,相关的机构应该公开他们的研究进展与成果,让民众了解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从而提高人民爱护古迹的意识。 “我国目前在考古方面的发展仍然不足,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发展。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应获得专业的发掘和保护。” 她说,保护历史文物是对历史的尊重,希望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马来西亚的历史文物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她表示,本身早前曾向州议会提出相关问题,不过当时所获得的书面答案并不全面,因此会在下一次的州议会提出更深入的提问,跟进相关的课题。 出席新闻发布会者包括其助理潘来源及葡萄牙后裔兼文化工作者马丁。 林朝雁(右)展示甲州议会书面答案。左是马丁。(尤伽荣摄) 附近民众曾发现古文物。(受访者提供) 珍贵的历史文物应获得保护。(受访者提供) 林朝雁(中)促展开严苛的监督与考古程序,交由专业团队保护散落在马六甲各地的文物。左是马丁;右是潘来源。(尤伽荣摄)
11月前
古城大小事
即时国际
韩国庆州新罗古坟 挖出2000年前“中国青铜镜”
考古团队希望能找到青铜器时期和朝鲜三国时期祖先的生活遗迹,没想到却挖出疑似是中国的青铜镜碎片、木造漆器和漆鞘铁剑。
11月前
即时国际
更多考古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