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珠 | 关心



两年抗疫期间,现在最厉害的新技能,就是能够佩戴口罩4个小时都不觉得是一件事,感觉有点“解锁新技能”的成就感。
回想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全球进入大封锁时,我们心里的百般无奈与恐慌,如今都已经过去了,我想,我们大部分都懂得要如何与病毒共存,但也就因为这份“安逸”,导致很多人,包括自己也越来越松懈了。
ADVERTISEMENT
最近因为Omicron 冠病变异毒株再次的提醒大家,别藐视病毒。其实,病毒还是在我们身边,而且很靠近我们,看着美国的数据,我只能庆幸,我们马来西亚还未如此失控。
抗疫的这两年,很多人面对精神健康的压力,尤其是大家都在网上“生活”之后,生活的大小细节都爱贴到社媒上,不知不觉中,却给周遭的朋友带来无形的压力,认为自己比不上自己的朋友圈,进而更加自卑,就更加疏远大家。
在“网络”上生活,我们逐渐学会只把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不好的就都在镜头外,如此的“假面”已经是日常。但,很多年轻人将网络当成生活的全部,他们忘了镜头前后的不同,常把镜头前当成唯一的事实,于是,心理的负担与压力,就随之而来。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疫情爆发之后,有逾2万名的学生挫学,有很大部分是因为家长经济受到重挫,而另一个不能排除的原因,就是孩子的精神健康亮红灯,患上情绪病无法求学。
这是令人心酸的。年轻人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而如果我们医疗或教育体系内,无法正视情绪病,也无法给予孩子们正确的治疗,我们国家往后要靠谁呢?
一名友人告知,他因为心理的一些纠结,到政府诊所寻求协助,但即便是告知医生自己的问题之后,医生只是一句:“你不要想那么多”敷衍了事,导致这位朋友对医生、对治疗失去完全的信心,之后不管家人朋友怎么劝说,也不再愿意相信医生。
试想想,如果这位朋友在去诊所求助时,医生或护士可以意识到他是精神健康出了问题而适当的给予治疗,我想这位朋友在康复的路上,会更加迅速。不过所幸,朋友后来靠着自己看了很多的书籍,慢慢的靠自己从阴霾中走出来,我的朋友是幸运的。
两年疫情真的不容易,医疗体系因为疫情的关系已经精疲力尽,但对于更多可能患有精神健康问题的患者,也很需要关注。我想,在这个新年,不如翻开自己的联络簿,看看哪些久未联络的朋友,随机问好,让彼此知道,彼此都时刻在关心着对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