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抗疫快两年,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与病毒共存。然而,要如何共存而不是共亡呢?
按照我国每天接近或超过两万宗确诊病例的趋势来看,我们在“清零”的目标越走越远,不过国内经济领域支撑不了长时间的封锁,于是政府从全面封锁很快逐步开放,让越来越多的领域恢复运作。
ADVERTISEMENT
可以理解的是,政府想要达到一定程度的群体免疫后,让国人在正常日常生活和工作下,学习与病毒共存。但这是一种心理关卡,一些意识不高的人民有错所觉,以为政府开放更多领域,就仿佛疫情已减缓,防疫步骤自动减弱,给了病毒入侵的机会。
我发现很多人还是对疫苗有误解,以为接种后就能免疫,不会被病毒感染,防范程序也开始松懈下来,譬如小贩拉下口罩煮食、两人在街上交谈不戴口罩、同事一起在茶水间吃东西、送餐员不戴口罩、见面握手和群聚等,他们的心态是否打算与病毒共存?
从官方、政府单位到民间,不难发现小型社交活动有“复苏”的现象,尽管大部分都遵守着SOP,但谁也无法确保不会有意外例子发生。
医疗系统还是负荷过重,患病和死亡人数一样令人忧心,那么按照目前的疫情进展,我们究竟拿什么条件来与病毒共存呢?
我怎么觉得,当局所谓的共存是接受恢复疫情前生活模式的前提下,难免会要经历确诊——隔离——治疗——关闭场所——消毒——恢复日常的“标准作业程序”?实在不想看到马来西亚所谓与病毒共存,是确诊后默默接受事实,不埋怨任何人,所有后果自己承担。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太惨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