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珠|記第15屆甲州選舉



每一次的選舉,對媒體而言,幾乎都是一場腎上腺素的衝擊。競選期內,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假期被凍結只是標配,一日的餐食可能只是在車裡啃麵包,這些都是競選期,媒體工作者必要的經歷。
每一次的大選,除了政黨要談依稀分配,其實,記者們也在等著“議席分配”,大家都希望能夠被派到大家熟悉的候選人的選區,因為這樣聯絡起來方便,要了解選情也比較容易。大家都求神拜佛,別被派到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選區,因為這樣,在當地沒有任何的聯絡人,要如何採訪會非常吃力。
ADVERTISEMENT
報館人手有限,所以一般上,一名記者就是負責一個國會。如果有關國會屬下有好幾個熱門選區,那麼就看主管再加派人手,否則,一人的力量也實在是非常有限。如果有關國會底下,沒有太熱門的選區,那麼在競選期間,這名記者就要成為“支援型”記者,支援其他記者的選區。
採訪大選,真的是一個團隊的任務,沒有一名記者可以說,一個人就能搞定所有的採訪的工作,除非自己是神,否則,有三頭六臂也未必能夠完成任務。
昨晚開票時,與同事魏美琪被安排駐守國陣陣營,但現場因為分2輛LED 羅裡在更新28個州選區的成績,我們兩人被逼一人領養“一輛羅裡”,站在羅裡前不斷向坐鎮報館的主管彙報成績。兩輛羅裡位置相差雖然不遠,但現場人滿為患,我們被逼分開進行工作,無法當下討論工作的配合。但說好的分配,我們就自己各自完成,我們兩人當晚所傳回主管的短文、成績更新、視頻等等等等,合計都超過60則。
一名記者在現場,就是要隨著現場的突發事件隨機應變,任何騷動、歡呼、人的走動,都要成為我們注意的動向。我們兩人對著羅裡看成績,每幾分鐘就在滾動著最新成績,卻還要眼觀八方,一旦大人物抵達,又要跑去拍攝,即便分身乏術,但還是要盡最大的努力,攝下所有的畫面,然後再把這些現場,用文字速速打成文章。
更新成績的LED 熒幕素質太差,數目字根本看不清楚,現場所有的記者都看得眼花繚亂,手指還要不斷的敲打手機熒幕,只為了要確保將成績最快更新,因為我們知道,大家都非常關心大選成績。
大選過了,媒體記者終於可以鬆一口氣,雖然不用再緊繃,也不用再依靠腎上腺素衝擊,但我們依然會在前線,給大家帶來消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