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以前叫檳榔嶼,因為早期這座小島上有許多檳榔樹而得名,後來馬來文逐漸改為“Pulau Pinang”;而新加坡在1365年的《爪哇史頌》被叫做“Tamusik”,而繪製於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鄭和航海圖》則稱新加坡為“淡馬錫”。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簡單的理解,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名字都是隨時代的推進而出現變化,這種演變是自然形成且具有一定的歷史因素,非人為刻意去更改及為了某些政治因素而改變。
ADVERTISEMENT
或者可以這樣理解,一個人的樣貌如果在歲月流逝中慢慢出現變化,那是自然現象;如果一個人的樣貌是經由人為的整形而變成另一個模樣,那就不符合自然的規律,甚至出來的效果令人覺得不自然。
之前,甲州行政議員指出,要將馬六甲“聖保羅山”改成“馬六甲山”,其實不是改名而是正名,因為根據馬六甲歷史,在殖民者未到馬六甲前,該山是叫做馬六甲山。
這種說法基本上沒有錯,只是有沒有必要這樣做就另當別論。
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山突然間要回到過去,將現有的名字恢復為早期的名字,這種做法也許有些多餘,畢竟過去的名字之所以會被現在的名字取代,那是自然發生的事,可是再把現有名字換回以前的名字,這番操作略顯得有些造作。
即使以本土化為說辭,也無法為此項改名的做法增加太多說服力,殖民者未進入馬六甲時,這座山稱為馬六甲山沒有爭議,當殖民者進入馬六甲,並在山上建立建築物時,馬六甲山這個稱呼就不符合這段歷史。
更何況,打著旅遊州名號的馬六甲,保留聖保羅山這個名字,才是最符合遊客一步一腳印探索歷史古蹟的目的;試想想,當遊客來到馬六甲山上,看著聖保羅教堂遺址,再凝視著聖方濟塑像時,很難在心裡構建完整的歷史軌跡。
因此,州政府或是博物院機構應該把心思放在維護古蹟這一塊上面,至於聖保羅山這個名字會沿用到什麼時候,歷史會自然而然地完成這個使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