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前,民間和官方對於讓人民提取公積金應急一事爭論不休,財長更發表寧辭職也不給提的“豪語”。
3月16日,首相宣佈人民可提取1萬令吉公積金後,很多“專家”開始發表論據,不停敲打計算機然後告訴大家:“你現在提取1萬令吉,未來退休時將損失5萬令吉。”
ADVERTISEMENT
至於已經陷入生活拮据的民眾對於這筆1萬令吉的款項,直言是困境中迎來的一場“及時雨”,讓舉步維艱的日子重獲希望。
一般上,不鼓勵、不贊成提取公積金的人士,其目前的生活並不缺1萬令吉,所以開口閉口都以未來作為考量,在生活順境的時候,這筆額外的款項不會為他們帶來什麼驚喜;因此,他們認為提取公積金是多餘的一件事,更視那些提款的人是為了享樂,只顧眼前而罔顧未來。
其實,許許多多批評政府允許提取公積金的人士,他們可曾走入中低下層做個調查,可有深入去了解到底有多少人在2年的疫情期間,口袋裡的錢及銀行的存款還剩多少?
打工族疫情前的工資,在扣除房貸、車貸、水電費、電話費、教育費及保險費後,基本上只夠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所需,想要拿出多餘的錢來儲蓄根本不可能,一旦面對意外的開銷,往往都週轉不靈。
可以想像,經歷了2年疫情後,這些人還撐得下去嗎?尤其是在手頭緊卻要維持整個家庭開銷,那種精神和心理壓力是那些站著批評領取公積金的人所不能體會的。
口袋有錢、銀行有存款的人不能明白口袋空空的窘境,有能力的人可以大聲的說未來,但他們沒有考慮到沒有能力的人,他們連現在都熬不下去,還顧得了未來嗎?
眼下的1萬令吉放在需要的人面前,那是1萬個放心;未來的5萬令吉放在漫長的歲月中,那只是一張空頭支票。
因此,公積金該提或不該提不是一項公投,而是由每個人自己去評估和決定,更不應該以所謂道德來綁架他人的需求。
所以,不論你是專家、議員或是親朋好友,請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判斷別人的做法,也請不要動不動就問人家:“你提公積金來幹嘛?”
畢竟,錢是我的,我提來幹嘛並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大家理應抱著理解的心態看待提取1萬令吉的決定,這樣才能讓已經滿懷壓力的人士,得以安穩地渡過疫情帶來的難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