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1日訊)“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這句咖啡名言出自奧地利詩人彼得艾登伯格,代表著一個人對咖啡的喜愛。與藤藝結下不解之緣的羅益國說:“我天天都在藤坊裡,如果我不在,那就是在往送貨的路上。”
羅益國說,他的藤坊天天都開門,沒有休息日,如果他不在,那就是去送貨了。
ADVERTISEMENT
他待在藤坊的時候,一天平均只能完成一件作品,可見藤藝是一種心思,注入的不只是時間,還需一顆專注不散亂的心。
製作過程須心平氣和
他說,在製作過程中,必須保持心平氣和,收拉之間必須恰到好處,不能太用力,也不能不使力、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要掌握收放自如。
“如果心無法平和,會影響編織,要是出錯了,那材料就被弄壞了,不能再使用,如果太使力,編織表面會有凹凸不平,拉得太過緊,繩會斷。”
他說,手作就是不能急,越急就越慢。因此心靜,作品才美。
從小在藤坊成長練好基礎
30歲的羅益國在手作世界裡已有10多年的經驗,他才升上中學時,就已能完成全幅藤具製作,從小在藤坊的環境裡成長,羅益國已練好基礎,也與藤藝結下了不解之緣。
羅益國如今在甘榜拉班擁有一間叫“八號村手工制藤企業”的藤坊,他一個人獨自包辦所有的大小事務,無論採購、製作、修補、接待客人、送貨,皆是親力親為。
行管時期啟動網賣
在行管令時,他啟動了網賣,將作品上載至臉書專頁,客人一旦下單,他就仔細檢查產品,確保狀況良好才包裝送郵寄。
他說,雖然現今網購普遍化,但客人還是比較喜歡親臨瞭解,例如前來試坐椅子,選擇適合個人尺寸的藤椅,感受舒適度,畢竟網上的照片只能看,卻無法觸摸和體驗。
羅益國說,他不只製作藤具,也替人修補藤具,有些人家裡的藤具壞了,送到店裡來給他修,有時他則駕羅裡去到客戶的家,把藤具載回來修,補好後又載回去客戶的家裡。
峇峇人要求製作金紙籠
他也會應客人要求,製作客製化器具,例如有峇峇人帶著老舊的金紙籠來到藤坊,要求他製作同樣的金紙籠。
“峇峇人用金紙籠來盛裝摺好的金紙,等到祭拜的大日子到來,他們就把金紙全部倒出來燒。”
羅益國說,藤器從嬰兒至年長者用品皆有,也是住家、酒店、民宿經營者的喜好。
“藤藝沒有年齡之分,有的家庭用母子椅給小孩坐著餵食,追求品味的年輕人喜歡藤藝的獨特與天然,老年人喜愛藤藝的實用。”
而他,作為一名藤藝守護者,守著一顆堅持,還有對客人的責任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