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29日訊)馬六甲阿依沙叻新村是我國唯一一個純天主教徒的華人新村,而且村民幾乎都是潮州人,因此教友不只用華語唸經,也以潮州語唸經,是該村的一大特色。
從武吉南眉是通往阿依沙叻新村的主要道路,該村入口處可看到兩座天主堂,即矗立在阿依沙叻神父樓旁的仿哥德式聖瑪利亞聖堂(建造於1886年),以及不遠處的新天主堂(1970年建造)一起默默地守護新村,而新堂後方則是墓園,讓村民得以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銘於斯。
ADVERTISEMENT
三岔路口聖母亭地標
當經過兩座天主堂、聖瑪利亞小學及禮堂後,左邊就有一間具有40年曆史的雜貨店,如今也是村內唯一的雜貨店,而三岔路口處則有一個聖母亭,亦是當地的地標。
據瞭解,該新村共有160戶,近500人居住在村內,村民以潮州人佔大多數,接下來則是海南人,不過村民多數以潮州話溝通。
溫文祥:傳村名源自蛇皮果樹
祥發雜貨店第四代負責人溫文祥(80歲)指出,據他所知,該村的名字來由是溝旁種植數棵蛇皮果(Buah Salak)樹而得名,唯真正歷史則無從考察。
“這裡是全馬唯一一個天主教新村,以前英殖民時代,傳教士來傳教,允諾給予1000畝讓村民開墾,但是因為有限的人力開墾下,村民只是開墾了逾500畝。
他說,由於教會當時種植樹膠,村民開墾的土地只能種植其他農作物,當時村民多數是早上割膠,下午到園裡工作,直到20年前,教會翻種油棕樹後,一些村民則因為沒有工作選擇向外遷移。
他說,該村過去還有一間雜貨店,不過在約20年,對方的兒女大了,無人接手,加上村內人口不多,因此就選擇退休,而如今雜貨店也算是一門夕陽行業。
林千宏:青年外流村民漸少
村長林千宏指出,該村人口雖然不算多,但是面積相當大,除了主要道路,當地有羅弄一到六,裡面還有多條小路。
“新村的土地都是屬於教會的土地,我們只有一條路可以進來,村民樸素,生活安寧安樂,大家只是信仰天主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新村。”
他說,村民以務農為主,包括榴槤、椰子、以及其他農作物,唯現在也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年輕人也因為不務農而往外發展,村民也逐漸減少。
村內設施完善
“聖母亭(前馬華行政議員拿督薛亞朝時代設立)是新村的一個地標,一進來即可看到教堂及聖母亭,村內有小學、禮堂、民眾會堂、蒙福青少年培育中心,因此村內的設施很完善,應有盡有。”
他說,薛亞朝及吉里望州議員拿督林萬鋒都相當照顧該村的設施,如今每一條路都鋪上柏油路及有路燈照明,基設相當完善,而林萬鋒也在幾年前協助申請100萬令吉提升村內的水管,以改善當地水壓低及水質骯髒等問題。
“目前我們仍一直在提升設施,包括一些道路在申請重鋪,同時也逐步申請提升溝渠,之前已經提升兩條溝渠。
由於該村過去也面對網絡問題,所幸該村也在去年成功申請到Unifi,從中做出改善。
他說,當地人安葬在新堂後方的墓園,早期還有成立助終會協助處理喪事,如今則交由教會管理,而兩間殯儀館則設立在禮堂後方。
潮州美食桌上佳餚
由於該村以潮州人為主,少不了潮州美食,即潮州滷鴨,因此以往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烹煮潮州滷鴨,而當地亦有一間一祥燒魚,也吸引不少訪客到場嚐鮮。
隨著時代變遷,該村也開始採用新科技方式種植,其中一名村民許介宗(60歲)則於今年3月起,協助兒子老闆打理溫室種植,減少使用人工、蟲害、節省藥水,惟該種植法採用椰絲纖維、控制溫度,並使用有機肥及噴藥水,因此成本也會較高,如今仍在不斷地進行改良。
姚佳祝:遊子回教堂相聚
至於神父姚佳祝則表示,該教堂共有170戶約3000名教徒,雖然一些教徒已經搬遷了,但是週末週日都會從外州,如吉隆坡、新山回來教堂相聚,而每年過年過節,包括農曆新年、復活節、主保遊行及11月2日追思已亡節、聖誕節,大家都會齊聚一堂,熱鬧非凡!
他說,農曆新年都會祭祖、分蕉、派紅包當做一個祝福;主保遊行則煥然新村遊行一圈,之前是教徒遊行,去年則因為行管令(MCO)而以車輛遊行取代。
“至於復活節前一週稱為聖周,復活節前一週,我們會舉行聖枝遊行(使用棕櫚樹),紀念耶穌榮進耶路撒冷;週四則慶祝基督建立聖體聖血聖事,而聖週五則是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聖週六為守夜禮慶祝耶穌復活,這個也是教會最大的節日,即耶穌的復活節(復活節),俗稱復活節就是慶祝這3天。”
“11月2日追思已亡節,我們鼓勵這一天為去世的親友為他們的靈魂祈禱,相信靈魂不死。這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通常教徒會買鮮花及點蠟燭祈禱。”
此外,每年聖誕節,該村的年輕村民都會去家家戶戶報佳音,新村也會趁著聖誕節舉辦聖誕聯歡,包括講解聖誕的故事、玩遊戲,但是因為MCO的關係,改為網上報佳音及唱聖歌,以另一種方式慶祝聖誕節。
聖瑪利小學全校116學生
姚佳祝神父也是聖瑪利亞小學的董事長,他說,該校共有116名一至六年級學生,由於我國華裔生育率下降,學生人數也逐年減少,學生來源以新村為主,也有一些來自周遭的華裔學生。
蒙福盼打造無障礙空間
阿依沙叻新村的蒙福青少年培育中心副院長約瑟夫指出,該中心於2001年開始設立,目前共有65名學員,該中心提供汽車維修、資訊工藝、普通維修及農業培訓為期兩年的技職課程,讓16至19歲的青少年就讀,以獲取大馬技能證書(SKM)。
他說,該中心的學員除了能夠接受工藝技術培訓,也必須上人格塑造課程,讓學員學習自我管理及自律,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包括吉打、檳城、霹靂、柔佛,甚至東馬的學員。
約瑟夫表示,該中心目前也有4至5名殘疾(OKU)學員,因此他希望能夠打造無障礙空間的工作坊及宿舍,以及增加更多課程選項,讓更多殘疾青少年能夠從中獲得培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