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2日訊)新邦木閣(Simpang Bekoh)為一條街道兩排店屋的小鎮,鎮中心有一個三岔路,是往來亞沙漢、野新及柔佛東甲的交通樞紐,因此當地曾是附近數個村莊居民的聚集地,街道也相當繁忙,唯這些年來缺乏發展而趨向沒落,令人擔心有朝一日會逐步消失在發展的洪流中。
新邦木閣位於馬六甲及柔佛州的交界處,過了小河後就是柔屬的木閣新村,大街距離甲州野新及柔州東甲各13公里,周圍則有巴力吉利令新村、馮鹿巴登新村、亞沙漢新村及武吉加東新村。
ADVERTISEMENT
該大街上左右兩邊共有41間雙層木板老店屋,包括雜貨店、藥材店、傢俬店、熟食店、小販中心、理髮店、五金店、農藥店、手機店及摩托車及腳踏車修理店等,是居民衣食住行的主要來源。
陳聯華:從未享新村待遇福利
前馬華新邦木閣支會主席兼前村長陳聯華(73歲)於70年代初搬遷至大街上居住,早前經營雜貨店生意。
陳聯華接受《古城》社區報訪問時指出,新邦木閣早在50年代,曾被列為全國452個新村之一。由於地理位置特殊,當地不像其他擁有個別土地及屋地的新村,而被當局遺忘,從未享有新村的待遇及福利。
“早前流傳一個傳說,在日軍佔領時代,抗日軍在彼咯(Bekok),卻被誤以為位於木閣(Bekoh),所幸最後一分鐘發現錯誤,才沒有釀成大錯。”
他說,大街兩排41間雙層木板老店多數尚稱完好,約10間已成危樓,而店屋後方設有9間木屋。
“90年代大街後方發展木閣再也花園,設有27間單層店屋及35間雙層中價屋。早期很冷門,後期慢慢旺起來,包括99Speedmart連鎖便利店及Mr Diy連鎖門店,因此非常方便。”
他說,目前大街包括花園住宅區的人口約有60戶,包括華裔約300人、巫裔180人及印裔約20人,其中華裔集中在大街中心,巫印裔則散居在周遭一帶。
三重交錯小鎮復興計劃擱置
“小鎮兩排店屋約80%是興建在馬來保留地上,各店屋每月須繳付馬來地主約50令吉的地租,導致當地面對3種情況,即地主為巫裔、屋主為華裔,抑或業者為屋主或租賃者。”
他說,早在10多年前,時任首席部長敦莫哈末阿里曾推動“小鎮復興”計劃,準備把新邦木閣鎮上所有店屋拆除重建,惟因為涉及地主、屋主及業者三重交錯關係,導致該計劃一直懸而難決,最終沒有下文。
盼保留小鎮原貌加固建築
儘管如此,陳聯華表示,當地居民及業者皆認為該“拆除重建”計劃不切實際,畢竟當地地點較偏僻,商機有限,反而90%以上的原有業者必須結束營業而前往他處謀生,因此希望繼續保留小鎮的原貌及確保原有建築物的穩固安全,讓商民們繼續安居樂業。
翁瑞雲:70至90年代最旺盛
當地居民翁瑞雲(85歲)從1959年嫁過來,當時和丈夫租店面經營腳車維修店的生意,見證新邦木閣的發展及變化。
她說,剛嫁來新邦木閣時,當地只有約20間商店,附近一帶都是稻田,由於直到70年代才有電供,居民使用大光燈照明。
“當時大街有理髮店、腳車店、多間雜貨店、打鐵店及書店等,居民多數以割膠及經商為主,巫裔則種植稻田,早期的小孩則多數繼承父業。”
翁瑞雲指出,新邦木閣於70至90年代最旺盛,當時人口也較多,而當地也是周邊村莊的集聚地,包括武吉申宜發展芭、巴力吉利令新村、馮鹿巴登新村等的村民都會到當地購物。早期商家從清晨6時營業至晚上,甚至打烊後,有顧客上門還是繼續開門營業。
“以前搭巴士到野新及東甲都很方便,每個小時都有巴士行駛,包括嶺叻及亞沙漢的路線都會經過新邦木閣,如今巴士川行的數量也減少;至於早期每小時都有巴士從東甲川行至木閣,直到2000年之後才停止服務。”
她說,自從2000年代開闢新路,嶺叻、森州亞依昆寧可直接前往野新,生意稍微受到影響,行動管制令後商家更是飽受打擊,導致生意一落千丈。
吳始發:購買力不足生源嚴缺
新邦木閣重組村村長吳始發表示,新邦木閣於七八年前被列為重組村,從而獲得撥款提升為大水溝,以改善當地的水災問題。
他說,當地一些老店因為一些居民搬遷,長期無人居住,或者業者年紀漸長而結業,導致老店缺乏維修及出現漏水的情況,約10間老屋變成危樓。
吳始發也是新邦木閣小學董事長,目前該校僅有10餘位學生,多數為巫裔,由於缺乏學生來源,因為當地缺乏就業機會,年輕人都到外坡謀生,家中僅剩年長者。
“現在多數的居民種植榴槤或油棕園,曾經有發展商要來發展,但是當地的購買力及土地不是非土著的地段而作罷。相信有朝一日,該兩排商店也會消失在發展洪流中。”
咖哩羊肉蝦餅聞名遐邇
他說,該大街除了設有野新市議會的5間商店,即理髮店、裁縫店及嘛嘛檔,右邊的一排美食中心去年重建提升後,提供更舒適的環境給顧客,其中以阿丹咖哩羊肉及阿欣蝦餅聞名,吸引不少人遠道而來品嚐美食。
此外,大街上也設有新邦木閣診療所、新邦木閣華小、新邦木閣中學及水務公司分行等,提供不少便利給周遭的居民從中受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