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6日訊)吉山譚公仙聖廟,是當地客家人的精神寄託,不只凝聚了客家人力量,更見證整個吉山錫礦業的興衰!
野新吉山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早年甲必丹葉亞來曾在此開採錫礦,大批客家人在此聚集,也帶來了客家神明譚公爺。而目前位於吉山的譚公仙聖廟,就是甲州難得一見的譚公爺神廟,創立於1884年,至今已經139年,百多來,不只是當地,甚至整個野新客家人的精神寄託,也凝聚了客家人力量,在客家人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ADVERTISEMENT
根據老一輩,譚公爺在吉山的歷史,不只比吉山,甚至整個野新更悠久。譚公爺神爺最早是供奉在吉山錫礦場,隨後由於要大量開採錫礦,才遷至吉山鎮目前位置。所以,譚公仙聖廟是整個吉山錫礦業的興衰,甚至全野新縣歷史的見證者。
據瞭解,馬六甲除了吉山譚公仙聖廟,另一間就是位於馬接峇魯的譚公仙聖廟。由於不是太多人膜拜,因而顯得珍貴。當地老一輩村民,尤其客家人,都對該廟存有非常濃厚的感情,他們形容,這裡是整個野新客家人的精神寄託,也凝聚了客家人力量,在客家人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期《廟堂之旅》,帶你走入這座139年曆史的客家人百年老廟,聽聽它的故事。
鍾海權:譚公爺比吉山野新更悠久
吉山譚公仙聖廟主席鍾海權說,該廟的正確地點是吉山巴甲,但是這裡的人都習慣叫它吉山鎮,位於培業華小後方,整個吉山鎮並不大,卻有3間神廟,其中又以吉山譚公仙聖廟歷史最為悠久。
他說,早年甲必丹葉亞來曾在此開採錫礦,大批客家人在此聚集,相信是由當時的客家人帶來了客家神明譚公爺。所以,譚公爺在這裡的時間,比吉山甚至整個野新更早。
他表示,早年由於有錫礦,吉山發展很蓬勃,地稅也很貴,而小小的吉山鎮也住了絕大多數客家人,譚公仙聖廟是客家人及其他籍貫居民的精神寄託,事無大小,都通過靈籤向座主譚公爺請求指引。
經歷2次修建
他說,該廟除了供奉座主譚公爺,還有四師爺,以及一個寫著“譚公爺、四師爺及黃老仙師的神牌。除此之外,亦供奉天后媽祖、觀音、值年太歲等神明。
他表示,經歷2次修建,第一次是2009年建天宮亭,第二次則是2015年重修,而早在1957就已籌建戲臺。
“我們這裡早年有老廟祝為善信擇日及解籤,現在廟祝已退休,雖有新廟祝,但已無人解籤。平時,我們早上9時開門,大概中午關門,善信有事可以聯絡廟祝。”
一年慶祝兩次神誕
他說,該廟一年慶祝兩次神誕,分別是農曆四月初八譚公爺聖誕,以及六月廿六日升仙,當中又以四月初八聖誕較為隆重,從初七至初九一連三天慶祝,也有聘請歌仔戲班演出大戲。
他說,每逢神誕,在外地的善信都回來參加,非常熱鬧。雖然很多已外遷,但依然掛念著譚公仙聖廟,出錢出力,維護這座百年老廟。
他表示,譚公爺的籤非常靈驗,當中又以藥籤最為靈驗,不少人都受益。
黃萬財:大事採錫礦遷到吉山鎮
84歲高齡的前總務黃萬財表示,譚公爺來到這裡時,吉山都尚未開埠,所以,這間廟的歷史比吉山,甚至整個野新更悠久。
他說,據祖母告知,早年是在錫礦地那裡有一間小廟,日後因為要大事開採錫礦,才搬遷到吉山鎮上至今。
“譚公爺很靈驗,保祐我們安居樂業,我們一定要尊敬神明,不好欺騙神明。”
陳良泉:籤靈驗 獲神明指引
來自馮鹿巴登,同樣84歲高齡的副主席陳良泉說,母親每年都會到吉山譚公仙聖廟膜拜,而他從小也隨母親前來,由於是客家人,自然對這位客家神明倍感親切。
他表示,早年這裡非常熱鬧,尤其神誕更是熱鬧非凡,至今都還印象深刻,也是他美好的童年回憶。
“以前我都是騎摩托車過來,而這裡的籤非常靈驗,不少人都獲得神明的指引,找到想要的答案。”
範星光:野新客家人精神寄託
名譽主席範星光形容,吉山譚公仙聖廟不只是吉山,也包括整個野新,或周邊地區客家人的精神寄託,既是神廟,也是聯繫鄉情的地點。
他說,每年神誕,各地客家人都會前來,大家就好像一年一次大團聚一樣,看到老朋友,倍感高興。所以,它團結了整個野新客家人的力量,在客家人心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他回憶早年的大戲演出,大概有2種大戲,而多數演出廣東大戲,故事多取自歷史,能感化人心,非常有意思。
他說,譚公爺以靈籤聞名,可分作問事籤及藥籤。以前醫術不發達時,這些藥籤確實救過不少人。至於問事籤,也給不人遇到困難者一些指引。
財政鄭寶興。
鄭寶興:不分籍貫維護老廟
財政鄭寶興是吉山土生土長的福建人,但是,他對譚公仙聖廟非常熱心,也認為應該不分籍貫,共同來維護這座百年老廟。
他說,小時候在這裡活動,非常熟悉,雖然是福建人,但母親對譚公爺非常有信心,從小他就隨母親到廟裡膜拜。
“小時候生病,母親到這裡求藥籤,幾果以幾片竹葉泡水喝,我真的痊癒了,非常奇妙。”
劉金錢:修建後仍保持原貌
理事劉金錢說,以前壇前有一個天井,過後填蓋了。
他表示,本身是馮鹿巴登人,以前常隨母親來膜拜,該廟的香火一直都很興旺。
他表示,百年老廟經過修建後,如今不但保持原貌,也更美觀了,令他感到很欣慰。
黃秀琴:接替廟祝玄妙緣分
81歲的女廟祝黃秀琴是2013年才接替退休廟祝的位子,出任廟祝至今。
說起這件事,還真的很玄妙。原來黃氏於1994年才搬到吉山譚公仙聖廟附近的花園,也未踏足過該廟。結果因為一次家裡停電,她到廟祝家看電視,廟祝提起即將退休,希望她能接替廟祝工作,就這樣接下了這份使命。
她說,之前完全對神廟或神明不瞭解,廟祝提起之後,也沒有放在心上。之後有理事登門拜訪重起此事,而她經過家人討論後,便到該廟以擲聖盃方式向神明,結果馬上聖盃,她也就這樣接過這個工作了。
“我接下這份工作後大2個月,夢見譚公爺要我繼續做廟祝,不然沒人做,希望我能夠做下去。”
她說,由於受到神明委託,她也就邊學邊做,一直到今天。而想起這段與譚公爺的緣份,還真的令她感覺玄妙。
■譚公爺簡介
譚公,原名譚峭,是元朝時的廣東歸善人。他在十二歲“得道”,尊為“海神”。
據民間傳說,他原是元朝(1260-1368年)時廣東惠東地區的牧童,自幼天生異稟,十二歲得道,成年之後在惠州九龍山修行,死後多次顯靈都化身為小童,幫助漁家治病和預測天氣,故被奉為漁家的保護神。譚公廟開廟的時候,漁民送來一條逾二米長的鯨魚骨,後來這條“龍骨”製成“龍舟”,並裝配上龍頭、龍尾、錦旗、羅傘、稍公、撓手等,被視作“鎮廟之寶”。據記載,譚公“每杖履出山,一虎隨之”,今廟內牆上亦畫有虎。《惠州府志》卷四十四《人物篇-仙釋》有關於他的記載。路環十月初五街有譚倦聖廟,每年四月八日(農曆)為紀念他的節日。
傳說譚公煉成了“長生不老之術”,所以即使已七八十歲,外貌仍然像個孩子,因此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一樣。另外在道家裡,譚公被稱為“紫霄真人”,而譚公神像則是道長打扮的。因為道教尊稱得道者為“真人”,故把譚公的神像作“真人”打扮,與一般譚公廟的譚公不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