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1日訊)瑪琳觀音堂是一間近百年曆史的佛堂,當年,這裡是許多媽姐或齋姑的棲身之處,既是佛堂,也是安身之地,更有不少齋姑終其一身都沒有離開過這裡,在這裡百年歸老。
根據石碑記載,瑪琳觀音堂建於民國25年,也就是公元1936年,迄今87年曆史,但是,據說它的歷史比有文字紀記載的更久,是一座逾百年的佛堂。瑪琳觀音堂是由當時從中國南來的陳娘和創辦,主要是讓當時在這裡的媽姐、齋姑,甚至離婚婦女有一個安身之處,從陳娘和第一代負責人,一直都沿襲著只傳家人,不傳外人的風格,到如今的負責人康福財已是第五代傳人。
ADVERTISEMENT
康福財是陳娘和曾孫,當年陳娘和去世後,觀音堂就交給康福財的爺爺,也是陳娘和的兒子,過後再傳康氏的姑姑、父親,一直到18年前父親去世後,康福財才接管觀音堂。
康福財:是共修之地也是家
康福財受訪時指出,根據祖輩的說法,太婆當年從中國南來在馬六甲這個地方落腳後,為了收留媽姐、齋姑及離婚的婦女,因而出資興建瑪琳觀音堂,大家有一個安身之處,一同唸佛共修。
他說,據說太婆陳娘和的時代,瑪琳觀音堂有20多名齋姑或離婚婦女,有一些更是沒有離開那裡,直到壽終。
他表示,可以想像得到,當時,觀音堂是大家共修的地方,也是“家”。“當時,觀音堂有好幾間房,供齋姑睡,一直到後來他們去世了,裝修時才拆除。”
姑姑是最後一名齋姑
他說,其姑姑康玉蘭是觀音堂的最後一名齋姑,於1987年去世後,這裡就再也看不到齋姑的身影了。
康福財說,瑪琳觀音堂主祀準提菩薩,左右分別供奉齊天大聖及華陀仙師。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及九月十九,慶祝3次觀音誕,平時都是一般開門讓善信進來拈香膜拜。
他表示,從太婆時代,觀音堂都鮮少對外開放,一般都是媽姐或齋姑自己共修。但是,自從他接手之後,決定開放門戶,同時成立理事會,化被動為主動,每年3次觀音誕,他都與理事一起準備齋飯,到老人院、殘障中心等去結緣,發揚觀音菩薩慈悲濟世的精神。
他說,如今,觀音堂每天早上9時開放,一直到下午1時。“我們現在沒有共修了,就只是讓善信前來膜拜,我們這裡於2017年進行過一次提升工程,更換屋頂等等,但是,我都儘量保持它的原來面貌。”
前門在裡面 面向大路為後門
康福財說,由於周界發展的關係,許多人不容易發現觀音堂,也很多人以為面向大路的是正面,但其實那是後門,前門在裡面。
而且他也透露,該堂的招牌寫著“觀堂音”,許多人對此感到好奇,為何是不“觀音堂”,他也解答不了,但這是從開始就如此,沒有更換過。
戴淑珍:外州人特來尋根
財政戴淑珍是康福財的太太,她表示,這是丈夫家族留下來的佛堂,一定要好好守護。
她說,最近有外州人特地前來“尋根”,原來他們的祖輩都曾在觀音堂住過,所以他們特地前來了解祖輩當年在這裡的生活。
“已有好幾個人過來‘尋根’了,我也很感動他們有這份孝心,所以我們更要好好守住這間佛堂。”
吳天賜:有緣接觸感覺變平靜
理事吳天賜受康福財所託,每天早上過來開門,打掃及上香,然後再關門。
他說,有緣分接觸觀音堂,進來之後感覺人很平靜,希望繼續做下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