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发布: 8:20pm 30/06/2023

历史文物

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

历史文物

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

用眼睛去旅遊 | 展出官員制服徽章文物……關稅局博物館 大開眼界(上篇)

报道、摄影:范纯玮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大馬皇家關稅局博物院設於甲河廣場的舊倉庫建築,免費參觀。

(馬六甲30日訊)當人們將目光專注在欣賞甲河及巨型的“海上花”博物館,很容易就錯過了一間內容豐富的寶藏博物館,它就是展覽品令人大開眼界的大馬皇家關稅局博物館。

《用眼睛去旅遊》記者首次參觀這間博物館,內部面積寬闊,展出官員在不同年代使用的工具、制服、徽章、文物等,並以馬來文和英文作介紹,讓市民、遊客、學生及研究員瞭解大馬皇家關稅局的角色及職責,非常用心。

ADVERTISEMENT

A展區重點展出歷史文物

本期上篇先帶讀者走入關稅局的歷史文物世界,也是A展區的重點,讓訪客見證關稅局逾半世紀來的發展。

在這裡可以看到1960年代甲關稅局官員在此建築前的合影、20世紀此老建築老照片、40至50年代的收件日期蓋章、英殖民砂拉越時代的信件封印、望遠鏡、消費稅表格編號機、警棍、時間記錄機等,也能從文字和資料展示瞭解到關稅局結構、名稱及角色的演變。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1960年代,甲關稅局官員在博物館現址(當時為關稅辦事處)合影。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40至50年代的收件日期蓋章。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1950至60年代東馬海關緝私人員使用的望遠鏡,以及獨立前關稅局警衛所使用的望遠鏡及徽章。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海關看守人在新山公主海灘使用過的日本“Amano”型號2500的時間記錄機。

同時,館內展出1920及1960年代職員的記錄簿、照片和職員證、1940年代的職員薪金和退休金支出簿、40至70年代的計算機器、二戰前至60年代的打字機、不同政府及年代的關稅條例冊及指南、官員肩章、級別星章、徽章、獨立前的制服編號和紐扣等,非常實在地記錄了有關單位的發展史。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1920年代(右)及1960年代職員的記錄和職員證,非常珍貴。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1940年代華裔關稅人員的每月薪金,從45至100元之間不等。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1940至1970年間使用的計算機器,包括東西馬和新加坡的關口。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1950年代關稅人員的工作指南及關稅條例,轉眼已超過半世紀。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館內展出關稅局的各年代制服,也有官員肩章、級別星章、徽章、制服編號和紐扣等。

免費開放公眾參觀

大型文物方面,有50年代關丹港口海關及職員使用的腳車,也曾在英殖民時代主要海關站使用,還有40至70年代用以收藏各種充公品的木箱和鐵箱、60至80年代官員在馬六甲郵政局檢查外國包裹使用的木桌椅及封印、1938年登嘉樓關稅局的辦公桌椅、30年代在關卡使用中國製造的各尺寸杆稱、50年至70年代使用的各類計算機器和收據列印機等,令人大飽眼福。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1950年代關丹港口海關及職員使用的腳車,也曾在英殖民時代主要海關站使用。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1950年代,用於新加坡聯邦徵稅海關站(PCKP)的木箱,置放徵稅物品。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40至70年代關丹關稅局使用的鐵箱,置放珍貴物品,包括收據。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1960至1980年代,官員在馬六甲郵政局檢查外國包裹使用的木桌椅及封印。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1938年登嘉樓關稅局的辦公桌椅。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30年代在關卡使用中國製造的各尺寸杆稱,至50年代還在用於稱重較輕的物品。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50年至70年代使用的各類計算機器和收據列印機,充滿年代感。

此館展出空間相當大,物品亦非常多,令人驚喜,且免費開放給公眾參觀,惟進入時會被櫃檯官員要求掃描二維碼登記,填入基本資料後,就可展開一個收穫滿滿的參觀之旅,深入瞭解關稅局的點滴故事。

【建築簡介】
2004年從關稅局改為博物館

關稅局博物館位於1890年英殖民政府建立的貨品倉庫,後者起初作為儲藏從中國、印度、印尼、泰國和菲律賓進口的白米、白糖、麵粉、香料、陶瓷等,同時儲藏出口物品。

後來,這座位於海乾街的倉庫成為市民熟知的“海關倉庫”,暫時置放待抽稅及檢查的進口商品,有關商品是從馬六甲港口的外國商船而來,將被帶到馬六甲河口。

《用眼睛去旅游》:大马皇家关税局博物馆(上篇)
20世紀馬六甲河口老照片中,左邊依稀可看到英國政府建立的倉庫,也是現在的博物館現址。

倉庫部分空間在1950年代起先後改為甲州關稅局臨時行政處、倉庫及緝私組,而物物交換碼頭也改到瓜拉寧宜和雙溪南眉,關稅局也擁有了本身的大廈,遂在2004年開始將部分改為博物館,2006年由時任甲州首席部長主持開幕,惟依然保留著樸素的原建築風貌,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