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8日訊)走過了500年風霜歲月,經歷了各殖民時代的炮火洗禮,聖保羅教堂如今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古蹟遺址,那厚厚的紅土石牆與一塊又一塊的大墓碑,重重地壓在歷史足跡中,永遠叫世人心動。
ADVERTISEMENT
聖保羅教堂遺址建立在聖保羅山上,與著名的古城門為伴,雖然只剩下城牆架構,但高聳的城牆和龐大的拱形門窗,依然難掩它宏偉的氣勢及濃烈的歐式建築風格,迷人的鏽紅色石牆更是遊客取景主題,巧妙運用角度拍人像,更是充滿了異國風情。
走入教堂內部映入眼簾的是另一個景象,大大小小的墓碑厚石倚靠在牆上,附有墓主的簡單介紹,從葡萄牙人到荷蘭人都有,當局更特別設立了平面指示圖,列出各墓主的名字和相應位置,供世人參考。
教堂內部有一座地道入口,人們都喜歡往裡頭丟錢幣許願,後來已被重重圍起,再往內部走則是更多的墓碑,其中有一處設有兩個階梯高的平臺,相傳是擺放大炮之處,對著一個不規則形狀的小窗,左右各有三個圓洞,據悉是穿繩索固定炮座用途。
教堂外是著名的聖芳濟傳教士石像,相傳石像右手被倒下的樹杆摧毀,形成了現在的特色,而石像身後是一座高聳的停用燈塔,塔上還有照明設備,充分顯露這座教堂遺址曾經被用作軍事防禦的痕跡。
站在教堂可俯瞰甲風景
站在教堂周圍俯瞰馬六甲風景,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恍如隔世感,遠處的馬六甲海峽則像是見證了500年風霜的老朋友,一時叫人唏噓不已。
參觀聖保羅教堂遺址,《用眼睛去旅遊》記者感覺自己就像走過烽火連天的殖民歲月,或許如果悄悄地伏在石牆上聆聽,還能聽到那個年代的風聲雨聲,甚至幻想穿越到500年前的那一天,久久無法忘懷。
【新聞背景】:葡萄牙貴族1521年興建
位於聖保羅山之巔的聖保羅教堂,起初是一個供奉聖母的簡單小教堂,由葡萄牙貴族杜阿爾特·科埃略(Duarte Coelho)於1521年興建。
1548年,果阿主教將小教堂給了耶穌會,更名為天主之母堂(Igreja de Madre de Deus)。同年,聖芳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在此設立了一所學校,並將此作為前往中國和日本傳教之旅的基地。
1641年荷蘭征服馬六甲,教堂歸屬荷蘭歸正會,名為聖保羅堂(或Bovernkerk),繼續作為荷蘭人的主要教堂。1753年基督堂建成後,聖保羅堂成為馬六甲防禦工事的一部分,荷蘭人改成一座堅固的堡壘,並在前部興建一座燈塔,惟後來被分隔。英國於1824年佔領馬六甲,教堂一度被用作火藥庫。
除了曾是堡壘及宗教地之外,它也是一個墓地,曾有不少荷蘭人及葡萄牙人的遺體安葬在此地,1924年被發現。1930年,新成立的馬六甲歷史學會進一步發掘,散落在教堂周圍的墓碑被貼在牆上。1952年,教堂廢墟前豎立了聖芳濟·沙勿略的雕像,紀念他到達馬六甲400週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