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真情告白

发布: 2:38pm 11/06/2024

郑和家世荣光与历史交织

郑和家世荣光与历史交织

李振城 | 郑和家世荣光与历史交织

上周日,南京郑和研究会副理事长、郑和二十世后裔郑宽涛在郑和线上讲堂上,深入探讨了郑和的家世背景及其在历史中的显赫地位。郑宽涛强调,郑和出生在元末明初的动荡年代,尽管历经坎坷,他却凭借卓越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航海史上的不朽丰碑。

郑宽涛指出,郑和的家族文化是郑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初,郑和家族从云南迁徙至南京、北京,最终归葬南京。这段迁徙历史和郑和家族墓葬遗存,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家族成员六百年来共同努力,保存了先祖郑和的珍贵史料,使得这些历史记忆得以传承。

ADVERTISEMENT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在云南府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区)一个“马”姓世家大族里,取名“和”。考证显示,郑和的远祖可追溯到西域普化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国王所非尔。郑和的六世祖是元代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郑和的祖父和父亲两代曾泛海到麦加朝圣,受此影响,郑和“自幼有材志”。

明代档案《南京锦衣卫选簿》记载有郑和后裔武职世袭信息,标注其原籍为“云南府昆阳州人”。郑和家世绝不普通。其父、祖父名中的“哈只”(Hajj)是对曾朝圣麦加的穆斯林的敬称。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不畏艰苦跋涉万里的朝觐者会得到人们的特别尊崇。

通过此碑,人们首次见到了郑和长期以来“秘而不露”的家庭全貌。永乐三年到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几乎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出使与回航的途中,六年内三下西洋。永乐九年他迎来了难得的休假机会,郑和做了一件重要的事,自被掳之后,首次回到滇池之畔的故乡,并祭扫父亲的坟茔。

碑文记载:“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家坟茔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吉日乃还记耳。”推测可能在这次家族祭祖期间整合做出了过继其长兄之子为子的决定。

郑宽涛还提到,关于郑和的家族史料,包括《郑和家谱》、《抄郑氏家谱首序》、《马氏家乘》、《赛典赤家谱》、《赛氏宗族牒》等。《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的世系、出使西洋事迹、随行官员姓名、出洋船队、所到国家名及明成祖、明宣宗给郑和的敕书等内容。

南京《抄郑氏家谱首序》证实了郑和是元代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六世孙,并追述了郑和的十一世祖是宋神宗时归附中国的布哈刺国王所非尔,还说明了郑和改姓的原因以及他死于海外,赐葬于南京牛首山等问题。郑和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南麓,当地人因郑和之父称马哈只,称其为“马回回墓”。1956年,江宁县文物干部王引在村民带领下发现牛首山“回回墓”,确认其为郑和墓。

郑宽涛的父亲郑自海亲历郑和家谱首序发现事件的全过程,深感自豪。向达、郑鹤声等郑和研究先贤对郑和家世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令后人敬仰。咸阳王赛典赤与郑和都是回族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创造了辉煌业绩。

郑宽涛在讲座的最后表示,郑和不仅是航海史上的伟大人物,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友好外交的先驱。他的家族文化和个人成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产。通过对郑和历史的深入研究,后人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的航海家,还能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和文化。这种研究不仅是对先祖的敬仰,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