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城 | 鄭和家世榮光與歷史交織



上週日,南京鄭和研究會副理事長、鄭和二十世後裔鄭寬濤在鄭和線上講堂上,深入探討了鄭和的家世背景及其在歷史中的顯赫地位。鄭寬濤強調,鄭和出生在元末明初的動盪年代,儘管歷經坎坷,他卻憑藉卓越的智慧和勇氣,成為了航海史上的不朽豐碑。
鄭寬濤指出,鄭和的家族文化是鄭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初,鄭和家族從雲南遷徙至南京、北京,最終歸葬南京。這段遷徙歷史和鄭和家族墓葬遺存,成為了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家族成員六百年來共同努力,保存了先祖鄭和的珍貴史料,使得這些歷史記憶得以傳承。
ADVERTISEMENT
鄭和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在雲南府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區)一個“馬”姓世家大族裡,取名“和”。考證顯示,鄭和的遠祖可追溯到西域普化力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國王所非爾。鄭和的六世祖是元代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鄭和的祖父和父親兩代曾泛海到麥加朝聖,受此影響,鄭和“自幼有材志”。
明代檔案《南京錦衣衛選簿》記載有鄭和後裔武職世襲信息,標註其原籍為“雲南府昆陽州人”。鄭和家世絕不普通。其父、祖父名中的“哈只”(Hajj)是對曾朝聖麥加的穆斯林的敬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不畏艱苦跋涉萬里的朝覲者會得到人們的特別尊崇。
通過此碑,人們首次見到了鄭和長期以來“秘而不露”的家庭全貌。永樂三年到永樂九年(1411年),鄭和幾乎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出使與回航的途中,六年內三下西洋。永樂九年他迎來了難得的休假機會,鄭和做了一件重要的事,自被擄之後,首次回到滇池之畔的故鄉,並祭掃父親的墳塋。
碑文記載:“馬氏第二子太監鄭和,奉命於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於祖家墳塋祭掃追薦,至閏十二月吉日乃還記耳。”推測可能在這次家族祭祖期間整合做出了過繼其長兄之子為子的決定。
鄭寬濤還提到,關於鄭和的家族史料,包括《鄭和家譜》、《抄鄭氏家譜首序》、《馬氏家乘》、《賽典赤家譜》、《賽氏宗族牒》等。《鄭和家譜》記載了鄭和的世系、出使西洋事蹟、隨行官員姓名、出洋船隊、所到國家名及明成祖、明宣宗給鄭和的敕書等內容。
南京《抄鄭氏家譜首序》證實了鄭和是元代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的六世孫,並追述了鄭和的十一世祖是宋神宗時歸附中國的布哈刺國王所非爾,還說明了鄭和改姓的原因以及他死於海外,賜葬於南京牛首山等問題。鄭和墓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牛首山南麓,當地人因鄭和之父稱馬哈只,稱其為“馬回回墓”。1956年,江寧縣文物幹部王引在村民帶領下發現牛首山“回回墓”,確認其為鄭和墓。
鄭寬濤的父親鄭自海親歷鄭和家譜首序發現事件的全過程,深感自豪。向達、鄭鶴聲等鄭和研究先賢對鄭和家世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令後人敬仰。咸陽王賽典赤與鄭和都是回族人,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創造了輝煌業績。
鄭寬濤在講座的最後表示,鄭和不僅是航海史上的偉大人物,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和友好外交的先驅。他的家族文化和個人成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豐富的歷史遺產。通過對鄭和歷史的深入研究,後人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位偉大的航海家,還能在現代社會中繼續傳承和發揚他的精神和文化。這種研究不僅是對先祖的敬仰,更是對中華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