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18日讯)每年端午节前夕,裹粽子成为许多家庭必不可少的传统活动。这不仅仅是为了庆祝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裹粽子的过程让家庭成员有机会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这种亲手制作的美食,不仅承载了传统的文化记忆,也蕴含着浓浓的亲情与爱意。
ADVERTISEMENT
在清晨的阳光下,长辈们耐心地教导年轻一辈如何包粽子,如何选择最佳的糯米与馅料。每一次的裹粽,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一种传统的延续。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简单的手工活动,充满了家庭的温暖与生活的乐趣,成为记忆中不可替代的美好时光。
随着时代的发展,裹粽子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但其背后的情怀却从未改变。此外,除了各个家庭一直以来的传统,如今也有许多团体举办裹粽活动,让年轻一代有机会接触。
冯靖评:自家裹安心吃
市民冯靖评受访时指出,她从小家里并没有裹粽的习惯,但是每次在靠近端午节时,都会和家人到巴刹购买粽子。
她说,由于工作关系,有机会参与许多裹粽活动,她也尝试去学习裹粽,感到过程中是非常需要很多的细节或技术去完成的,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容易。
“很多都是要从小技巧开始学习,比如一开始如何折叶子,形状没问题后才可以放入糯米,馅料的比例也要清楚,太多太少都不行,最后包起来时要如何弄成粽子的形状,如果是一颗成功的粽子,煮好后不会散开的。”
她对于本身能够参与这样的传统习俗感到荣幸,她也觉得年轻人即便不会从头到尾的过程,有机会也应该体验裹粽,认识了我们本身的文化,没有任何坏处。
“在参与了那么多裹粽活动后,我本身很少看到年轻人参与,这是很可惜的,即便不会整个过程,也不要浪费认识我们这美丽传统的机会。”
她说,裹粽的整个过程从选料、买料等等都是一门学问,即便我们可能单单在裹粽方面得心应手,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会煮馅料。
她也说,如果一个家庭每年都有裹粽,她鼓励年轻一带向长辈学习,多年后技巧成熟后也可以裹给长辈吃,而且自己裹的粽子吃得更安心,选料也能随着自己的喜好。
市民张文杰受访时表示,过去每当接近端午节时,总期待妈妈和外婆裹的粽子,他们兄妹也会在旁,一起拿着粽叶跟着学习。
他说,粽子是妈妈的最爱,但随着父母的年纪增长,身体已不再允许他们吃太多的粽子,所以近年来都是到外购买粽子。
“如今,我们兄妹们吃着购买的粽子时,总是怀念当年妈妈亲手做的粽子,馅料搭配的味道就是不一样。”
他也说,除了裹粽、赛龙舟等,另一个习俗至今也还依然传承的,是在端午节正日中午12时,在屋外四周围撒雄黄(硫磺),据长辈告知,这是不让蛇虫靠近他们住家,所以当时还小的我们也相信及害怕,毕竟当时经常有蛇影的出没。
萧丽燕:端午节聚社区动力量
市民萧丽燕指出,其实端午节不只是传承中华文化,也是一种可以凝聚社区力量的活动,每当各团体在举办裹粽活动时,都会吸引许多男女老少志工一同参与。
她说,从准备材料、清洗粽叶、烹煮食材、裹粽子,到煮粽子以及善后工作,大家都分工合作一同完成。
“虽然大家都用了几天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可是大家都觉得很忙得很高兴,累得很值得,因为可以和社区的居民一起分享,甚至当我们听到大家都说裹的粽子很好吃时,大家都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她指出,她接下来希望举办教导如何裹粽子的相关活动,希望能把这个手艺和文化传承下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