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8日訊)每年端午節前夕,裹粽子成為許多家庭必不可少的傳統活動。這不僅僅是為了慶祝節日,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
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裹粽子的過程讓家庭成員有機會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這種親手製作的美食,不僅承載了傳統的文化記憶,也蘊含著濃濃的親情與愛意。
ADVERTISEMENT
在清晨的陽光下,長輩們耐心地教導年輕一輩如何包粽子,如何選擇最佳的糯米與餡料。每一次的裹粽,都是一次心靈的交流,一種傳統的延續。對於許多人來說,這種簡單的手工活動,充滿了家庭的溫暖與生活的樂趣,成為記憶中不可替代的美好時光。
隨著時代的發展,裹粽子的方式也在不斷創新,但其背後的情懷卻從未改變。此外,除了各個家庭一直以來的傳統,如今也有許多團體舉辦裹粽活動,讓年輕一代有機會接觸。
馮靖評:自家裹安心吃
市民馮靖評受訪時指出,她從小家裡並沒有裹粽的習慣,但是每次在靠近端午節時,都會和家人到巴剎購買粽子。
她說,由於工作關係,有機會參與許多裹粽活動,她也嘗試去學習裹粽,感到過程中是非常需要很多的細節或技術去完成的,並不是看上去那麼容易。
“很多都是要從小技巧開始學習,比如一開始如何折葉子,形狀沒問題後才可以放入糯米,餡料的比例也要清楚,太多太少都不行,最後包起來時要如何弄成粽子的形狀,如果是一顆成功的粽子,煮好後不會散開的。”
她對於本身能夠參與這樣的傳統習俗感到榮幸,她也覺得年輕人即便不會從頭到尾的過程,有機會也應該體驗裹粽,認識了我們本身的文化,沒有任何壞處。
“在參與了那麼多裹粽活動後,我本身很少看到年輕人參與,這是很可惜的,即便不會整個過程,也不要浪費認識我們這美麗傳統的機會。”
她說,裹粽的整個過程從選料、買料等等都是一門學問,即便我們可能單單在裹粽方面得心應手,但是並不代表我們會煮餡料。
她也說,如果一個家庭每年都有裹粽,她鼓勵年輕一帶向長輩學習,多年後技巧成熟後也可以裹給長輩吃,而且自己裹的粽子吃得更安心,選料也能隨著自己的喜好。
市民張文傑受訪時表示,過去每當接近端午節時,總期待媽媽和外婆裹的粽子,他們兄妹也會在旁,一起拿著粽葉跟著學習。
他說,粽子是媽媽的最愛,但隨著父母的年紀增長,身體已不再允許他們吃太多的粽子,所以近年來都是到外購買粽子。
“如今,我們兄妹們吃著購買的粽子時,總是懷念當年媽媽親手做的粽子,餡料搭配的味道就是不一樣。”
他也說,除了裹粽、賽龍舟等,另一個習俗至今也還依然傳承的,是在端午節正日中午12時,在屋外四周圍撒雄黃(硫磺),據長輩告知,這是不讓蛇蟲靠近他們住家,所以當時還小的我們也相信及害怕,畢竟當時經常有蛇影的出沒。
蕭麗燕:端午節聚社區動力量
市民蕭麗燕指出,其實端午節不只是傳承中華文化,也是一種可以凝聚社區力量的活動,每當各團體在舉辦裹粽活動時,都會吸引許多男女老少志工一同參與。
她說,從準備材料、清洗粽葉、烹煮食材、裹粽子,到煮粽子以及善後工作,大家都分工合作一同完成。
“雖然大家都用了幾天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可是大家都覺得很忙得很高興,累得很值得,因為可以和社區的居民一起分享,甚至當我們聽到大家都說裹的粽子很好吃時,大家都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她指出,她接下來希望舉辦教導如何裹粽子的相關活動,希望能把這個手藝和文化傳承下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