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7日訊)馬六甲八蚌佛子舍住持宗平法師表示,柴燒陶器的製作是經過用水捏、經過火的錘鍊,最後生成的陶器剩下泥土本質,就如佛法一樣,當抽掉文化、包裝、文字等,迴歸到佛性本質。
他指出,有些人從事佛教事業,最後感到痛苦,因為“感性付出,理性收穫”,若一開始不是為了服務而來,心不是在這裡的話,是無法堅持不下去的;或者來佛堂當義工,只是為了展現,最後也會很痛苦。
ADVERTISEMENT
“因此,我想要借用陶藝為媒介來說佛法故事及真善美,真是前、後都真,凋謝是真,崩壞也真,任何一剎那都是真;善則關乎是否受益,每件作品都是有用途的器具,而美是因為有真和善才存在。”
他舉例,媽媽老了、退休了、做不了什麼了,孩子還是覺得媽媽很美,因為媽媽真,無時無刻想要對孩子好;陶藝也是一樣,真和善具備了,美就一定存在。
辦展覽分享佛法和生命媒介
宗平法師今日在“樸度陶心會”柴燒陶器展覽茶敘活動上,接受《古城》社區報訪問時表示,舉辦這場展覽乃希望通過柴燒陶器與佛教提倡的“真、善、美”做一個連接,分享佛法和生命的媒介,同時賦予社會幫助,否則只淪為一種興趣活動。
他說,展覽想要呈獻“和諧”之美,任何類型的器具擺放在一起都自然融合,毫無違和感,像極了佛教的層次,同濟共生,沒有什麼不能在一起。
法師說,多年來欣賞張崇堅老師的陶藝柴燒,最大原因是其作品回到本質的質樸感,陶器可以被製成任何造型,但最後都要經過火的錘鍊,猶如分享佛法方式有很多種,但都必須在境界上獲得印證。
“學習人生有很多理論,有時我們看起來自在,實則自欺欺人,回不到本質。一件陶器如果打磨加工了外表更漂亮,但只要缺一角就露出內部的白色。”
他指出,做陶就是要耗時間,只能等它潤、等它幹、等火旺、等它涼,一切跟著時間走,就像人必須接受更多失敗,最重要回到本質。
“父母就算沒有經驗,只要心是慈愛的,小孩就是安全的;如果陶器回到泥土的本質,即便是崩了破了,也不會看到假的,這就是質樸的美,因為最後剩下的只有泥土。”
柴燒陶器展舉行至13日
“樸度陶心會”柴燒陶器展覽是由宗平法師聯合本地陶藝工作者張崇堅與劉娟在馬六甲八蚌佛子舍首次主辦,讓與會者欣賞陶器藝術的同時,也引導與會者讀懂創作者的人生故事,分享生命、生活、價值觀與認知,解讀每件作品的精神層面。
展覽從9月1日至13日每天早上10時至7時通過預約開放參觀,展出作品包括茶具、花器、器物等逾百件。
張崇堅:用泥土燒出最質樸氣息
張崇堅表示,陶藝用柴火、煤氣及電流幾種方式製成,本身則是從事柴燒陶器數十年,也是最古老的製作方式,作品皆沒有塗上釉藥,用泥土燒出最自然質樸的氣息。
他說,很多陶器通過釉藥上色,變成鐵紅、亮面、藍色、綠色等效果,他則通過掌控不同的泥土,調整配方並試驗多次,燒出自然的成品感覺。
“無論是哪一個宗教,都講求樸實及安靜的境界,沉澱下來,就像柴燒陶藝一樣。”
他表示,宗平法師對美學有所要求,喜歡柴燒陶藝的質樸感,於是萌生了通過陶藝展覽傳遞佛法的想法,促成了這次的陶藝展,表達人生的無常。
劉娟:因學佛接觸柴燒陶藝
劉娟表示,兩年多前,因為學佛而有緣接觸到張崇堅老師的柴燒陶藝,並在過程中受益良多,包括急性子的她要學習心定,拋除雜念,融入到生活理念。
她表示,柴燒陶藝用時長,火候也需要控制,一半靠製作師,一半則是靠天,成為一種感受未知的過程,有期待、有驚喜也有失敗、不如人意,並通過這種磨練不斷失敗也不斷接受。
“看到這些陶藝器物,就像回到小時候記憶中的感覺,那麼純粹與樸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