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与郑和的七次远航有着深厚渊源。郑和船队曾在此设立的“官厂”,被认为是管理仓储、物资调度及贸易活动的重要枢纽。通过历史文献与古地图的对比研究,个人认为,官厂遗址的位置可能便是今日的古务路鸡场街工委会一带。
“官厂”在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明代兵书《武备志》的海图明确记载了郑和在满剌加和苏门答腊设立官厂的历史。该卷序文载:“明起于东,故文皇帝航海之使不知其几十万里。…当是时,臣为内监郑和,亦不辱命焉。其图列道里国土,详而不诬,载以昭来世,志武功也。”这里清楚的说明“其图”指的是作为使臣的内监郑和之图,后世将这卷地图称为《郑和航海图》。
ADVERTISEMENT
而《瀛涯胜览》和《西洋番国志》中,尽管未直接提及官厂,却通过对宝船排棚城垣及仓廪库藏的描述,为其存在提供了有力的间接证据。《西洋朝贡典录》和《海语》等明代文献,进一步佐证了官厂的仓储布局和物资管理功能,表明其不仅是一个贸易中心,还具有重要的外交与军事意义。
南洋史地学者们对于官厂的确切位置多有探讨,有学者提出,官厂应位于靠近河口的区域,而非三宝山上。此外,河口区域便于货物装卸,节省运输成本。而古务路恰好符合这一特征——东临马六甲河,西近海峡,交通极为便利。
若细观葡萄牙殖民时期的地图,例如艾勒迪亚绘制的《马六甲城堡和鸟贝区详图》,我们可以发现古务路附近不仅有排棚墙垣,还设有中国村庄。这村庄中的居民主要为福建漳州移民,与郑和航海期间在当地留下的中国社区特征高度吻合。地图中还提到覆瓦木屋,这或许是郑和时期建筑的遗存。
艾勒迪亚地图中的“中国排水沟”,可能是护城河或天然河道,其位置与明代“安营选址规制”高度一致。若能通过考古确认这些遗址,无疑将进一步填补郑和航海史中的空白。
从郑和时代到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时期,古务路一直是马六甲的重要行政和商业中心。这片区域不仅见证了郑和船队的辉煌,也成为多种文化交汇的舞台。西门堡垒、寺庙、清真寺、教堂,以及世界第一份中文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地,都位于古务路附近。这里还曾建有马六甲最早的医院、火车站、发电厂,甚至设立过中文与英文印刷厂,表明马六甲很早就已经呈现出多元文化与历史积淀的繁荣景象。
尽管郑和时代的官厂遗址已难以完整保存,但其影响仍深深植根于马六甲的地名、街道布局及社区文化中。古务路上的排棚墙垣与中国村庄,是郑和航海历史的重要印记。个人认为,只要继续挖掘古务路的历史遗迹,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还原郑和远航的历史全貌,
今天,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的马六甲因郑和的故事而更显璀璨。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及文化研究的推进,古务路可能成为研究郑和下西洋620年历史的重要起点。每一段被揭示的历史,都是马六甲为世界所作的文化贡献。古务路埋藏着无尽的故事等待挖掘。希望有更多历史学者专家通过探寻古务路的文化宝藏,追寻历史,传承和发扬郑和精神,为马六甲这座城市增添新的文化光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