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與鄭和的七次遠航有著深厚淵源。鄭和船隊曾在此設立的“官廠”,被認為是管理倉儲、物資調度及貿易活動的重要樞紐。通過歷史文獻與古地圖的對比研究,個人認為,官廠遺址的位置可能便是今日的古務路雞場街工委會一帶。
“官廠”在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明代兵書《武備志》的海圖明確記載了鄭和在滿剌加和蘇門答臘設立官廠的歷史。該卷序文載:“明起於東,故文皇帝航海之使不知其幾十萬裡。…當是時,臣為內監鄭和,亦不辱命焉。其圖列道里國土,詳而不誣,載以昭來世,志武功也。”這裡清楚的說明“其圖”指的是作為使臣的內監鄭和之圖,後世將這卷地圖稱為《鄭和航海圖》。
ADVERTISEMENT
而《瀛涯勝覽》和《西洋番國志》中,儘管未直接提及官廠,卻通過對寶船排棚城垣及倉廩庫藏的描述,為其存在提供了有力的間接證據。《西洋朝貢典錄》和《海語》等明代文獻,進一步佐證了官廠的倉儲佈局和物資管理功能,表明其不僅是一個貿易中心,還具有重要的外交與軍事意義。
南洋史地學者們對於官廠的確切位置多有探討,有學者提出,官廠應位於靠近河口的區域,而非三寶山上。此外,河口區域便於貨物裝卸,節省運輸成本。而古務路恰好符合這一特徵——東臨馬六甲河,西近海峽,交通極為便利。
若細觀葡萄牙殖民時期的地圖,例如艾勒迪亞繪製的《馬六甲城堡和鳥貝區詳圖》,我們可以發現古務路附近不僅有排棚牆垣,還設有中國村莊。這村莊中的居民主要為福建漳州移民,與鄭和航海期間在當地留下的中國社區特徵高度吻合。地圖中還提到覆瓦木屋,這或許是鄭和時期建築的遺存。
艾勒迪亞地圖中的“中國排水溝”,可能是護城河或天然河道,其位置與明代“安營選址規制”高度一致。若能通過考古確認這些遺址,無疑將進一步填補鄭和航海史中的空白。
從鄭和時代到葡萄牙、荷蘭、英國殖民時期,古務路一直是馬六甲的重要行政和商業中心。這片區域不僅見證了鄭和船隊的輝煌,也成為多種文化交匯的舞臺。西門堡壘、寺廟、清真寺、教堂,以及世界第一份中文報《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創刊地,都位於古務路附近。這裡還曾建有馬六甲最早的醫院、火車站、發電廠,甚至設立過中文與英文印刷廠,表明馬六甲很早就已經呈現出多元文化與歷史積澱的繁榮景象。
儘管鄭和時代的官廠遺址已難以完整保存,但其影響仍深深植根於馬六甲的地名、街道佈局及社區文化中。古務路上的排棚牆垣與中國村莊,是鄭和航海歷史的重要印記。個人認為,只要繼續挖掘古務路的歷史遺蹟,我們就能夠更清晰地還原鄭和遠航的歷史全貌,
今天,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的馬六甲因鄭和的故事而更顯璀璨。未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及文化研究的推進,古務路可能成為研究鄭和下西洋620年曆史的重要起點。每一段被揭示的歷史,都是馬六甲為世界所作的文化貢獻。古務路埋藏著無盡的故事等待挖掘。希望有更多歷史學者專家通過探尋古務路的文化寶藏,追尋歷史,傳承和發揚鄭和精神,為馬六甲這座城市增添新的文化光輝。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