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真情告白

|
发布: 2:20pm 26/11/2024

真情告白

李振城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回响

真情告白

李振城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回响

李振城 |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迴響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忽視的一段海洋壯舉,自1405年首次揚帆起航至1433年第七次遠洋歸來,鄭和龐大的船隊踏遍南海與印度洋沿岸,將中華文明的輝煌傳播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的艦隊由62艘寶船和上百艘輔助船組成,隨行士兵、水手和使者多達2.7萬人。每次遠航,他們都肩負重大的外交、通商與文化交流任務,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特產帶到海外,同時帶回香料、藥材、寶石和異域動植物。

ADVERTISEMENT

最值得一提的是,鄭和的寶船隊並非以侵略為目的,而是以交流與合作為核心。從未對外發動戰爭的鄭和,用航海行動詮釋了大明王朝對外事務的和平態度。這種“以禮服人、以德遠播”的思想,使中國成為當時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中心之一,為後世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儘管鄭和下西洋規模宏大,影響深遠,但在當時也受到不少質疑和批評。《明史》記載,朝中一些官員認為頻繁的遠航耗資巨大,加劇了國家的財政壓力,尤其是在自然災害頻發、國內經濟復甦需要投入資源的情況下,停止遠航的呼聲愈發強烈。永樂帝駕崩後,洪熙皇帝即位,他以“休養生息”為優先政策,迅速下令停罷鄭和下西洋活動。這一決定標誌著明朝政策的轉向,即由經略天下轉為優先內政的治理策略。

然而,歷史並未因此掩蓋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宣德皇帝繼位後,第七次遠航再度啟動,年近六旬的鄭和再次肩負重任。這一次航行充滿挑戰,鄭和最終病逝於途中。伴隨鄭和的逝世,下西洋的輝煌也畫上句號。自此,中國逐漸失去了主導全球海洋事務的主動權,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不復以往。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在後世不同歷史階段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從明代中期起,隨著國內海防危機的加劇,“鄭和記憶”被時代再次喚醒。許多學者和官員將鄭和視為國家海洋戰略的典範,重新認識鄭和航海壯舉的價值。

明代黃省曾在其《西洋朝貢典錄》中,以鄭和在滿剌加(今馬六甲)建立官廠為例,高度評價這一行為的戰略意義:“智哉其區略也。”官廠不僅僅是物資儲備地,更是中外商貿往來的核心節點,對當地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產生了深遠影響。明代後期的文獻如《海語》《武備志》等,也開始關注鄭和下西洋對國家戰略的重要意義,呼籲恢復海洋事務的主動權。

進入現代社會後,鄭和研究逐漸成為中外學術的熱門議題。梁啟超曾稱讚鄭和為“中華民族的航海巨人”,其貢獻堪比哥倫布、達·伽馬等西方航海家。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鄭和的和平精神更被視為當代中國與世界構建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象徵。

作為東南亞的交通樞紐,馬六甲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中佔有重要位置。馬六甲不僅是鄭和船隊的重要停泊點,更是明朝海外貿易與外交活動的核心區域之一。時至今日,鄭和的遺蹟依然在馬六甲留存。

根據14世紀至17世紀曆史資料及古地圖分析,在馬六甲古務路的雞場街工委會所在地正是鄭和當年官廠的原址。這官廠的原址見證了600多年前中馬友誼的起點,也記錄了中國海洋文明對世界的影響。鄭和遠航體現和平外交理念和共贏精神,也跨越了時空的界限,在鄭和下西洋620年後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