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真情告白

发布: 2:15pm 06/05/2025

星洲日报

报纸

大马华人

星洲日报

报纸

大马华人

李振城 |《星洲日报》:一份陪着大马华人走过风雨的报纸

如果问大家从小看到大的是哪一份,我想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份创刊于1929年的华文报纸,不只是见证了马来西亚的变化,也陪着一代又一代华人走过人生的高低起伏。对我们来说,它不仅是一份报纸,更像是家里的“老朋友”。

ADVERTISEMENT

《星洲日报》的创办人胡文虎,是当年很有名的“万金油大王”。当初办这份报纸,是为了让海外的华人了解家乡的新闻,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星洲日报》成了南洋华人了解中国战况的重要窗口。那时候的记者和编辑,不但坚持报道,还冒着生命危险印号外、筹款支持抗战。结果,1942年被日军盯上,报纸被迫停刊,多位记者也遭到逮捕。

战后,《星洲日报》重新出发,继续办新闻,积极参与马来亚的独立运动。1955年中国取消双重国籍,很多人觉得是危机,但《星洲日报》反而看到机会,决定从“华侨的报纸”转型成“本地华人的报纸”,真正融入马来西亚社会。

到了1980年代,报业遇到低潮,尤其是1987年“茅草行动”,政府勒令《星洲日报》停刊半年。很多人都以为这下完了,但就在1988年,丹斯里张晓卿爵士买下了报社,带着一群不怕死拼的团队,硬是在3年内让《星洲日报》起死回生,还反超《南洋商报》,成为全马销量最高的华文报纸。

2000年后,《星洲日报》最高峰时一天印36万份,全国超过130万人在看。在中国以外,这已经是最大的华文日报了。

为什么它可以做到?说到底,是因为几代报人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以前抗战时期拼命出报,后来为了改革大胆转型,再后来面对市场挑战还是敢创新。这种精神,是靠买不来的,也不只是老板说了算,而是全体员工、记者、编辑、印刷工人一起拼出来的。

我从2000年加入《星洲日报》,最深的体会就是:大家真的把这间公司当成家。不少同事加班没怨言,报纸出了问题大家一起扛,出了成绩也是一起高兴。这份团队精神,正是《星洲日报》的核心力量。

当然,今天的媒体环境已经跟以前大不同了。网络媒体崛起、广告收入大减,传统报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上周出席集团的年会,集团主席张聪也坦言,传统媒体要活下去,必须不停转型,不能墨守成规。

虽然前路难走,但《星洲日报》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不忘本,坚持做好内容、紧跟时代,再难也能闯出路。我们不是最潮的,不是最快的,但我们努力做最靠谱、最有深度的新闻。

最后也要说一句,《星洲日报》今天的成绩,不是一个人、一个时代的功劳。还有《南洋商报》、《中国报》、《光明日报》及《生活杂志》等姐妹报,大家都在为华文媒体出力。竞争是好事,但我们更希望能一起合作,陪着华社成长,共同守住华文这一块根,继续写下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下一章。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