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去旅游 | 穿梭殖民时代老建筑 估俚街 散发独特岁月魅力




(马六甲23日讯)走在狭窄又寂静的估俚街,穿梭在荷兰及英国殖民时代兴建的老建筑,彷佛进入了梦幻的时光隧道,昔日的热闹、吵杂和繁华场景尽显眼前,散发着独特的岁月魅力。
旅游发展及时代的前进,并没有影响估俚街,它用长期的低调来换取保留原貌的平静,所以当旅人漫步在这条街道,看着老建筑的木门、木窗、浮雕、堂号匾额等,彷佛可以感受到旧时代的气息。
ADVERTISEMENT

从吉灵街进入估俚街(Jalan Kampung Kuli),就像走入另一个时空,老旧的店屋在身旁静静排开,右手边是间传统咖啡店,是当地人最熟悉不过的早餐地标,而左侧的老屋如同被时间剖开的“结构图”,处处散发着岁月沉淀的艺术感。
“估俚”意指劳工
“估俚”二字源自于福建话,意指劳工,而一般中文译为“苦力”;当年从中国南来的华裔先贤来到南洋,大部分成为码头工人,即俗称的“估俚”,他们聚集在这里的峰山宫栖息,后者成为马六甲码头工人联合会会所,自然地将生活历史注入在这条街。
今时今日的峰山宫既是神庙,也是文物馆,可以参拜座主清水祖师等神庙,也可以参观文物了解码头工人昔日的生活;同时,对面的后巷最近添上了缤纷壁画,在厚重历史中注入些许活泼气息,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拍照。

老屋风格泾渭分明
在估俚街漫步,会发现两旁老屋风格泾渭分明:左侧多是朴素低矮的老宅,部分还保留着荷兰殖民时期的窗户设计,有些屋子早已无人居住,木门紧闭,风霜在墙上留下岁月的题字;甚至,一扇绿色的小门,铁栏杆代替了窗棂,格外有味道。
尽管屋主早已搬离,风霜却仍在门扉与屋檐间留下清晰笔迹,而这些建筑也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宝地,尤其阳光洒在窗棂、围墙与露台上,形成一幅幅无声的老街画卷,偶尔遇上旅人,也总是放慢脚步,不舍匆匆离去。

右侧老屋相对华丽些,3间并排的老屋各自精彩:1937年建成的白色建筑优雅安静;1951年的永春桃场颜氏宗祠格外庄严,还有那座“振裕”老宅是典型的海峡殖民地风格,保留了旧时代商贾之家那份体面。

随着脚步继续往前走,建筑样式逐渐变化,像是半世纪以前的民居与商店底楼是折叠式铁门,楼上则有铁栏阳台,透露着一股复古的亲切感。

其中,一户人家在家门墙上写下了“苦力街”3个字,或许是为提醒旅人,也是纪念逐渐被世人遗忘的历史。

“汉惹拔”古墓旅游景点
此外,估俚街有一座马来英雄“汉惹拔”(Hang Jebat)的古墓,成为旅游景点之一。

走在估俚街,不必赶时间,不妨慢下来,任微风拂过指尖、阳光洒在瓦片上,让屋檐下沉默不语的老房子为你低声诉说过去的故事,悄悄拾起一段段褪色的记忆。
你会发现马六甲的老街,从不只是旧,它也可以很深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