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发布: 2:47pm 18/07/2025

小印度

甲市新路

小印度

甲市新路

用眼睛去旅游 | 甲市新路与小印度同一条街 华印文化交汇并存展多元

报道、摄影:范纯玮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华裔和印裔两种文化在新路交汇并存,展现出马六甲特有的多元共生风貌。

(马六甲18日讯)位于马六甲市中心的新路,是一条充满文化层次的街道,展现日常的烟火气息与时间沉淀下的城市脉络;街道前半段是典型的华裔商业地带,后半段则过渡至印裔社区活跃的“”,两种文化在不到一公里的街道上交汇并存,展现出马六甲特有的多元共生风貌。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小印度牌坊伫立,欢迎旅人来探索。
老建筑承载着殖民风貌

从十字路口进入新路(Jalan Bendahara),右侧是一栋已歇业多年的老建筑——佳必多戏院(Capitol Theatre)。这座曾辉煌一时的电影院建于1950年代中叶,是本地居民观赏电影、约会、团聚的重要场所。尽管被蓝色锌板封锁、铁门紧锁、墙面斑驳、破旧凌乱,仍无法抹去它当年在社区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承载着老一辈人许多甜美的记忆。

ADVERTISEMENT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尽管荒废多年,但佳必多戏院承载着老一辈人许多甜美的记忆。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依稀可见斑驳的建筑门墙,铭刻着“佳必多”三个字。

对面有一所端庄典雅的全白色系的海峡殖民地建筑风格大楼,经营着私人生意,但隔着具有品味的铁门,依然能感受它的魅力。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全白色系的海峡殖民地建筑风格大楼,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沿街而下,两旁林立着上世纪30至40年代的老建筑,散发着殖民时期的风貌,譬如建于1939年土产店大楼,1939年建成的中央大旅店虽已褪去昔日荣光,却仍能从老式招牌与墙体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建筑美学;其他如1937至1940年代兴建的商住楼,华人经营的商业形态依旧活跃,如钱币兑换商、中药养生店、糕饼店、当铺及律师楼等构成社区日常生活的基础。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1937年建筑风貌,在新路依然看得到。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1939年建成的中央大旅店,展现当地建筑美学。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1940年代建筑群,至今经营着各种生意。

除了沿街的商铺,新路也不乏居民单位,最具标志性的莫过于建于60年代的“九楼组屋”,这栋建筑高耸于街景之中,外观虽不华丽,却承载着数十年来不同住户的生活轨迹;住过公职人员、小商贩、小康家庭及独居老人等,楼道间回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点滴,也成为街道生活脉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新路九楼高耸于街景之中,承载着数十年来不同住户的生活轨迹。
“小印度”鲜花香料扑鼻香

当街道逐渐向北延伸,场景悄然转变,热烈的色彩、鲜花与香料的气息、宝莱坞音乐的旋律开始在街道上浮现,“小印度”的生活节奏随之展开。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进入“小印度”核心区,街道及人文风格悄然转变。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访客来到小印度,深入接触一个群体的文化根脉。

小印度(Little India)地段是马六甲印裔社群的重要聚集地,沿街可见各类印裔商店与宗教用品店,譬如贩售祭祀用品的店铺摆满花环、香烛、神像及香粉,色彩缤纷,走廊上也有五颜六色的花串,反映出宗教仪式在生活中的分量。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走入小印度,即闻到鲜花扑鼻香。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宗教祭祀活动用品,陈列在走廊。

纱丽与印度传统服饰店则是小印度的一大亮点,橱窗中展示着闪耀金丝的纱丽、绣有亮片的婚礼套装及色彩明亮的儿童传统服装;各种首饰、金饰和发饰,在这条街可说是应有尽有。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印度传统服饰店在这里比比皆是。

此外,餐馆也是小印度不可错过的一环,南印度风味的香蕉叶套餐、玛沙拉煎饼、印度拉茶、香料饭和特色糕点等,深受本地各族群欢迎,用香蕉叶盛饭、徒手用餐的传统习惯,在这里依旧保留,让访客得以深入接触一个群体的文化根脉。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甜椰球“Mothagam”(左)及蒸米粽 “Kolukattai”,是印裔传统小吃。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米豆圆球“Paniyram”口味可甜可咸。

老建筑遗风至今仍坚守老字号

新路与小印度为一条街道的不同段落,却仿佛述说着马六甲城市肌理中两种文化的生活节奏;前者沉稳、内敛,展现华人商社百年累积的务实精神;后者热情、多彩,洋溢着印度文化的律动与信仰,两者之间无明显界线却自然过渡,形成一种日常而真实的共处状态。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道路铺设了有花卉图案的红砖路。

纵观这条街的发展脉络,从1930年代的建筑遗风到至今仍坚守的老字号,再到印裔社区的文化色彩,堪称是一页活的城市史,记录了马六甲多族群共同生活的轨迹,也映照着时代变迁下的坚韧与流动。

《用眼睛去旅游》:新路与“小印度”
巴当尼汝“小印度”打卡点,有喷水池及鸽群陪伴。

新路与小印度反映出真正的城市底蕴,历史与现实在这条街上并行,族群与文化并存,生活与记忆也在每一个转角静静延续。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