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亭博物馆试开放 即日起邀探研庙宇信仰文史




(马六甲24日讯)马六甲青云亭博物馆即日起进入第一阶段试运行,现阶段开放部分展厅,并欢迎海内外对华人南迁历史、文化遗产及民间信仰有研究的学者、业者预约参观与交流,共同推动本地庙宇文化的保存与研究。
ADVERTISEMENT
同时,博物馆也向外征集早期在青云亭拍摄的婚礼照片,用于扩展“时光古刹红线织锦”专题展览,通过珍贵影像记录古城华社的温情记忆。

青云亭博物馆坐落于两栋相连的战前建筑,前门面向鸡场街,后门通往观音亭街并衔接青云亭本体;目前馆内一楼展厅陆续布展完成,展出丰富的历史文物、照片与文献,呈现早期马六甲华人的生活风貌与信仰文化,包括青云亭为华社提供正式婚姻注册服务,从1904年保存至今的“交寅注册簿”、传统婚礼新人轿子、婚礼祭祀品供桌、上头礼用具等。

曾昭智徐嘉敏:收集意见完善内容
青云亭理事曾昭智与博物馆经理徐嘉敏带领《古城》社区报参观介绍时指出,目前试开放的展厅涵盖“青云亭机构的管理体制”、“苦海常作渡人舟”、“众星拱月见青云”、“青云月下缔良缘”及“庄穆宝刹百年修”等五大主题,期望通过试运行阶段收集各界意见,完善内容,为未来全面开放做好准备。
徐嘉敏透露,博物馆预计于11月正式对外开放,期间欢迎更多专家、学者预约参访、提供建议,进一步丰富展览内涵,有兴趣者可联络博物馆负责人,电话号码为019-885 9639。
早期青云亭平面图法国人绘制
她指出,在回顾青云亭建筑演变中,展示了一幅目前所发现最早的青云亭平面图,由法国人于1698年绘制,当时庙宇规模较小,布局与宝山亭相似,图中可能描绘的是普渡仪式场景。
她说,进入博物馆后右侧墙面陈列著名画家杜尔创作的巨幅画作《南海飞来一古刹》,仿若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汇聚逾2000人物,细腻描绘佛、道教传入马六甲的历史轨迹,涵盖宗教祭祀、庙会游行、海港贸易、社区市集、峇峇娘惹婚礼、抗战纪念等,浓缩展示马六甲人文历史发展,目前仍在草图阶段,完稿后将着色,极具观赏价值。

曾昭智表示,青云亭机构自1949年正式注册,目前辖下共有11间庙宇,分布于马六甲市区与郊外,构成独特的庙宇联合体系,充分体现本地华人多元且深厚的信仰文化。
“青云亭创于1673年,10间庙宇包括宝山亭(1795年)、勇全殿(1818年)、曲江庙(1826年)、清华宫(1848年)、华德宫(1853年)、玉虚宫(1864年)、玉霄宫(1872年)、天德宫(1884年)、灵山亭(1911年)及宁山亭(2010年)。”
他说,先前庙宇代表参访时曾提出宝贵建议,因此希望更多相关领域人士预约参观与指导,让展览内容更具系统性与准确性,传达正确且丰富的文化信息。

青云亭是马六甲华社“身分证”
“许多学者认为,青云亭博物馆有望成为马来西亚最具代表性的华人文化博物馆;也有人形容青云亭是马六甲华社的‘身分证’,它所保存的文物、事件与遗迹,是了解本地华人身分的重要窗口。”
曾昭智也提及,早期人们是用人力抬棺到三宝山安葬,直到日落洞义山开放后,就从马车改装成“棺车”以便运载棺木至该义山,内设滚轴推放棺木,其中一辆棺车仍保存至今。

他表示,在博物馆修复及筹建过程中,无论是匾额、书法、装饰,皆尽可能采用本地书法家的作品,其中正门招牌匾额由出身马车街的拿督江真诚博士题字,是他封笔多年后再度执笔之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