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城 | 追忆陈达生


今天受邀出席《2025郑和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想起了一位长期致力于郑和文化、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与文化推广的陈达生博士。对许多关注海丝文化的人来说,陈博士的名字与“郑和研究”“马六甲古城”紧密相连。他用多年时间推动郑和文化馆建设、参与国际合作、带动学术活动,也陪着马六甲见证郑和文化在东南亚再度受到关注。
回顾过去20多年,在东南亚推动郑和研究的现代工作,可以从2003年说起。当年,在王赓武与新加坡前文化部长李炯才的支持下,联合南洋大学与印尼大学学者的力量,在新加坡成立了国际郑和学会,这是东南亚较早系统推动郑和学术研究的组织。
ADVERTISEMENT
在东南亚研究逐步扩大时,陈达生博士投入了另一项重要工程:重建郑和“官厂”遗址。2006年,适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位于马六甲老街被视为郑和时期的“官厂”所在地。陈博士将这处建筑规划为郑和文化馆,总面积8000平方米,共三层楼,设置“郑和在中国”“郑和在马六甲”“郑和宝船”三大主题。开放后至今,文化馆成为游客、学生与学者认识郑和与马六甲关系的重要场所,也让马六甲拥有了一个持续讲述郑和故事的平台。
2008年,马六甲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陈达生博士长期参与古城建筑与文化资产的保护工作,因此获得马六甲州颁发的“光荣之星”荣誉。他的理念很清楚:古城不是靠复制与想象维持价值,而是靠真实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记忆维持生命力。
2010年,郑和国际研究迈入新阶段。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与马六甲州政府在马六甲共同举办“郑和与亚非世界”国际学术会议,来自13个国家与地区的345名代表参与,提交超过70篇论文。会议范围涵盖航海史、文化交流史、海丝贸易等领域,让马六甲真正走上国际郑和研究平台。
进入2010年代后,陈博士的工作逐渐扩展到印尼与海丝沿线。他与新加坡华商合作,推动印尼井里汶卡斯普汉苏丹访问中国,走访北京、天津、山东、福建等地,促进井里汶与中国在文化与历史研究上的联系。同年,国际郑和学会井里汶分会成立,由井里汶第十四世卡斯普汉苏丹担任主席。
2017年与2018年,他又协助印尼井里汶政府举办两届“郑和的足迹在井里汶”研讨会,邀请印尼九个城市的代表参与,希望整理郑和在印尼活动的史料,并推动当地建立属于自己的郑和文化路线。这些活动让郑和文化从“马六甲”向“东南亚多个地区”延伸。
陈博士始终强调,郑和文化并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可以推动未来发展的资源。他多次提出,要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发展文化旅游,把郑和留下的交流精神转换为今天的联通动力。例如,他认为应推动沿线国家合作整理航海遗址、文化遗产,发展跨国游客路线,结合历史、旅游、教育三方面,让海丝精神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
在马来西亚,陈达生博士也推动成立马来西亚国际郑和研究院,出版郑和系列丛书、学术研究、文化活动、国际交流建立更稳定的组织架构。国际郑和研究院的成立,强化了马六甲在海上丝路文化研究中的位置,也让许多本地与海外的学者、机构有了合作平台。
陈达生博士的离去,让马六甲失去了一位长期扎根文化工作的推动者,也让海丝研究界失去了一位行动者。他的贡献并非大型建筑或华丽项目,而是持续累积的实务行动:整理一段资料、保护一处建筑、推动一个会议、连结一个国家、建立一个平台。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国际郑和研究院,看着展板、书籍与文献,就能理解陈博士的努力并非抽象的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留给马六甲与东南亚的文化资产。陈达生博士安息。他推动的一切将继续被记住,国际郑和研究院的工作将继续向前,郑和海丝文化的火种也会继续在马六甲发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