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城 |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七到马六甲


今年是马中建交新黄金50年。两国在政治、经贸与文化交流上的互动愈发密切,在此历史节点上,一个长期存有分歧的问题再次被提出—郑和七次下西洋,到马六甲几次?随着学界与文化界重新关注这一课题,厘清史实、明确马六甲在航海史中的定位,成为马中双方共同文化记忆的重要议题。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沿用“七下西洋,五次到马六甲”的说法。中国领导人访问马六甲时也曾提及“五次驻节”,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壁画标注郑和1409年首次抵达当地。“五次说”流行的原因,在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从第三次航行才开始记述满刺加,使许多人误以为前三次并无抵达纪录。
ADVERTISEMENT
但随着史料整理与航海史研究深化,学界逐步指出“五次说”并不可靠。明初文献版本复杂,《永乐大典》《明太宗实录》等多次被修纂与抄录,部分资料长期沉寂于档案之中。随着更多材料被重新发现与比对,一些新的判断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支持。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七次航行中有六次停靠满刺加。广西社科院研究员周中坚根据《明史·满刺加传》和《明实录》提出,除第一次航行外,其余六次均与满刺加直接相关,这一说法与明代文献的记载相符。
进一步的研究则提出更具航海逻辑的结论:“七下西洋,七到马六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一钧根据海路推算指出,郑和船队从中国南下进入印度洋,无论去程或回程,都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是由季风、航路补给与地理位置所决定。他在2019年通信中明确表示,“五次”之说源于对航海格局理解不足,而七次皆经马六甲才符合实际情况。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万明在《太平洋学报》的论文中,从史实、航海技术与明代外交三个层面展开论证。他指出,满刺加在永乐三年入朝请求册封,永乐五年随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队返回当地,史料清楚显示郑和首次航行即已抵达满刺加,并在当地执行册封、立碑任务。满刺加的崛起与郑和的活动密切相关,其作为天然航路节点,使船队七次航行皆需在此停靠。
史料显示,从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二十二年间,满刺加使团十五次来华,其中五次由国王亲自率团。永乐九年,满刺加国王更率领五百四十人的庞大队伍访华,充分说明双方关系密切。册封、颁敕印,以及明朝要求暹罗归还满刺加印诰等事件,都显示其在明代海上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郑和船队在满刺加设有规模庞大的“官厂”,用以仓储、补给与船只修缮。上海海事大学时平教授认为,在依赖季风的帆船时代,马六甲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航线的必经之地,因此七次航行都到满刺加既符合文献,也符合航海技术条件。
多次参与马六甲郑和主题会议的学者赵志刚亦在2009年著作中明确提出“七下七到”的结论。他曾实地考察五屿岛与马六甲相关遗址,认为满刺加作为永乐皇帝海外立碑的首个地点,本身即证明其在明代海上外交体系中的政治地位。
目前,学界亦建议在“镇国之山”等地进行更多考古,以寻找相关遗迹,为文献研究提供实证支持。同时,也呼吁马来西亚政府更系统地保护这些与中马共同记忆相关的遗址,使其文化价值更具可见性。
马来西亚国际郑和研究院经过长期研究后,也认同“七下西洋、七到马六甲”的史实判断,并认为明确事实将有助于深化两国在海洋文化与世界遗产研究方面的合作,推动马六甲在国际海洋文明交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