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佛教

19小时前
  (马六甲29日讯)第七届南传沙弥与沙弥尼短期出家剃度仪式今早在马六甲梵行寺禅林举行,46名来自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男女善信落发接受戒条,学习去除烦恼、错误习气、骄傲怠慢及牵挂,专心修行。 这项活动是由马六甲梵行寺禅林和阿利雅精舍佛教中心主办,马来西亚南传佛教总会协办,于本月24日至4月6日在梵行寺禅林进行,并首次让沙弥与沙弥尼一起参与。 经过诵经仪式后,沙弥与沙弥尼们接受长老和长老尼为本身剪下一小撮头发后,才正式接受剃度,进一步感受僧团的修行生活。 法护大长老:出家后皆佛陀弟子 梵行寺住持法护大长老开示时表示,出家是舍去美好的生活、美丽的衣裳、舒适的家庭,而走向更美好生活,就像佛陀舍弃了家庭和王位,成就了今日的佛教,所以大家也要一代一代地将佛教的美好传承下去。 “无论哪个种族,出家后都是兄弟姐妹,彼此都是佛陀弟子。” 他表示,参与短期出家者将感受到僧侣依赖他人的生活,即延续着非常传统及古老的方式,如托钵接受在家人供养,而不是自己要吃什么就吃什么,从中减少贪欲。 “披上袈裟后,出家人就与在家人不一样了,将代表着佛教形象,行走、进食和讲话都应该有出家人的样子,且生活要正面和正直。” 殊满家乐长老尼:种下结缘之树 阿利雅精舍佛教中心住持殊满家乐长老尼表示,这段旅程是从适应僧团生活开始,学习如何在纪律与和谐中共处,通过学习、讨论与实践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深入领悟佛陀教法如何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与品行,且从两年前开始举办中文课程,让更多中文受众参与。 她形容短期出家就像是一棵种子,种下大众与佛法深入结缘之树,而举办这项计划多年来,为部分参与者铺陈了往后的出家之路。 她说,根据家属反馈,参与者改掉了多年的陋习,如脾气暴躁和抽烟习惯,或变得自在,生活更健康。 “这项课程比较深入,会让参与者对僧侣生活有深刻体验,并实践于日常生活中。我看到大家都很努力及勤劳背诵经文,年龄较大者可能比较辛苦,但我会劝告他们不要压力,放轻松微笑学习,心就开了。” 她表示,希望让更多善信了解佛法并非拜拜而已,它是一种修行法,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学习佛法后,将精髓真正实践于日常。 此外,她说,马来西亚缺乏年轻比丘尼,该精舍将为女善信进行培训两、三年后,若适合就居住在寺庙一年并成为沙弥尼两年;接着,若当事人的身心都准备好后,就可以受戒成为比丘尼。 李际琳:剃度后难辨性别 众生平等 筹委会主席李际琳表示,共有15名男性(18岁至64岁)与31名女性(30岁至71岁)参与短期出家,所有人剃度后难以辨认性别,就像佛陀平等看待众生,当初勇敢接受女性出家的震撼性创举。 她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四众和合”场合,有比丘、比丘尼、在家众“优婆塞”与“优婆夷”,彼此互相扶持,和谐相处。 “我们通过面试了解参与者的发心、对素食接受程度、可跪拜、学习巴利文经验等,只要条件契合就能参加。” 周传石:参与人数逐年增 梵行寺业务经理周传石表示,每年短期出家的反应都很踊跃,参与人数逐年增加,而梵行寺也打造了花园式道场及平坦的走道,让参与者尤其年长者能更快适应。 他也说,该寺法师以本地公民居多,希望培养优秀的中文僧侣导师,以中文为媒介弘扬佛法,而短期出家也以中文为媒介,使更多华裔佛教徒受惠。 他说,该寺主张发扬本土化佛教,着重华人传统习俗,并纳入南传佛教实践中,提高本地佛教徒的接受度。 陈韦霖:落发一刻有种解脱感 来自新加坡的陈韦霖(27岁,社工)表示,抱着平常心来体验出家生活,希望深入自己的心灵作出调整,当本身所有头发落地的那一刻,有一种放下所有不愉快的解脱感。 她说,过往的烦恼与挣扎,往往是因为贪嗔痴所致,当正式剃度便告知自己重新开始,日后做得更好,为身边人及青少年们贡献。 她说,平日在新加坡有参与弘法活动,也获得家长和男友的扶持与鼓励,因而有了第一次来大马参与短期机缘的缘分。 善勇:几天调适 内心平静 善勇(32岁,超市经营者)坦言本身非佛教徒,因想要探索各种不同宗教的教义和规矩,而参与这次的短期出家,相信对未来会有所帮助。 “清楚我很在意他人眼光,以为自己会无法接受,但经过几天调适后觉得内心平静了许多,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很幸福。” 他说,剃度消除三千丝烦恼,果真有种放下烦恼的感觉,觉得松了一口气。  
2天前
2星期前
我有一个姐夫是藏传佛教徒,我有很多西藏文化和知识都是因为他才开始接触的,当然也包括了“天葬”。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还在读小学,我去他的家做客,那个时候他正在看一卷西藏纪录片,为什么用一卷,因为那个年代还有录像带。正好播放的段落就是藏族的“天葬”。 他们会在人死后用白布包裹起来,再请来喇嘛为其超度。等待三天的超度仪式结束,就会让家中长子,或是和死者关系相近的人把尸体背上山,交给天葬师。天葬师接过遗体后,会用工具,比如斧头和大刀把尸体砍碎,然后散落在天葬台附近。说那是天葬台,其实也就是一片比较宽敞的山顶。 无需祭拜和立碑 尸体还没完全撒出去,就会有一群秃鹰从天而降,开始啃食那些尸块。纪录片里面的画面拍摄得很客气,但是通过图像可以想像现场的画面有多么的触目惊心。当时年幼的我却不觉得可怕,反而对这一种文化多了一分好奇与向往。甚至我能够体会他们那种让死者回归自然的心境。等待秃鹰把尸块啃食得剩下骨头的时候,天葬师就会用一些较大的石头把骨头砸碎,再混入一些血肉,继续抛给秃鹰,直到什么都不剩。 在藏族人的信仰当中,他们相信人的灵魂在100天之后就会离开人世,所以不需要祭拜也不需要留下什么牌位或是墓碑,因此肉身也没有保留的必要。像这样把肉身回馈给自然就是在效仿当时佛祖割肉喂鹰的善举,为世界尽最后一分力。他们也相信,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操作,人的灵魂就可以去到天堂。 当然,这是藏族的文化与信仰,在很多国家天葬是不被法律所允许的。只是我在想,在这个讲究环保的年代,天葬也许是更适合的一种选择,毕竟比起我们熟悉的土葬和火葬,它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最少和最小的。
3星期前
4星期前
本书作者为拉曼大学副教授,他说,马来文有四分之一来自梵文,他寻找源头,推断哪些来自印度化时期,何者来自更早的佛教时期。 查找佛教梵文名词时,发现很多很像马来文,比如《阿含经》叫agama,色(物质)是rupa,太阳是surya(马来文suria),国王叫raja,还有导师guru、胜利jaya。原来,马来文在不同历史阶段混进了许多语言,正是由于混合语的性质,成为东南亚千年来的贸易共通语,印尼和马来西亚才会在立国时为了方便全民沟通,选用它为官方语言。 在马来世界伊斯兰化之前,有一段很长的印度化时期,然而更早以前的室利佛逝王国(Srivijaya,7-13世纪,或译三佛齐)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其王子更为享誉印度和南海的学者法称(Dharmakirti),被吸引来学法的阿底峡(Athisa)更回西藏中兴藏传佛教。 本书作者为拉曼大学副教授,他说,马来文有四分之一来自梵文,他寻找源头,推断哪些来自印度化时期,何者来自更早的佛教时期。 常用的saya(我)是sahaya简写,而saha是佛教说众生忍受苦恼的“娑婆世界”,加了-ya就有土、界之意,所以saya是指“生于娑婆之我”。 同样加了-ya的是Malaya(马来亚或“巫来由”,简称“巫”),mala为垢秽、烦恼,因此malaya是“秽土”。这并非贬低,而是与神明的“净土”相对,古籍《马来君王礼苑》(Adat Raja-Raja Melayu)说melayukan diri,乃谦卑地说:“我们乃秽土之民。”在伊斯兰化之前,马来君王被认为是从净土降临秽土的神王(devaraja)。 Sengsara(困苦)源自梵文samsara(轮回,生死之苦),puasa源自upasava(抑制),keluarga源自kulawarga(同一祖先的成员),可见有些源头并不那么明显。 有些演变成两个字,例如wasa(意欲,使作),衍生出kuasa(能力),以及加了a-之后变反义的awas(不能做)。 也有跟原意相反的,比如梵文desa(国土)变成乡村,negara(城市)反而变成国家。 至今,王室马来文存有许多梵文的影子,比如封爵Tun、Tan Sri、Datuk。又如汶莱首府名字中的Begawan乃佛的名号薄伽梵(世尊),成了被尊敬的王者的名号。 四个方位中,有两个是梵文。印度在宪法中自称婆罗多(Barat),源自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rata)中的婆罗多(Bhrata)家族,今日约指优秀的民族或国家,而印度就在马来世界的西边,所以西方叫barat。另一个是utara(北方),源自uttara(ut-最,tara高),北方有什么最高?喜马拉雅山啦。 作者抽丝剥茧的过程,令我大开眼界,也觉得马来文更亲切了。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说到佛教研究,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研究佛教经典与教义。但大学的佛教研究更多是跨领域的学术研究,比如从医学、语言学和社会学角度,探讨佛教对社会的影响。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苏思旗 全球很多顶尖大学都有专门研究佛教的机构,像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有佛教研究中心;香港大学有佛学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也有长期办讲座的佛学研究会。而在马来西亚,马大于2022年设立人间佛教研究中心,拉曼大学也在2024年初成立了佛教研究中心。 佛教研究范围很广泛,未必是研究佛教义理。拉曼大学校长拿督尤芳达教授说,大学作为学术机构,会根据社会需求展开各方面研究,比如探讨佛教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优大(拉曼大学简称)之前甚至有一项医学研究跟佛教有关,这项研究主要分析内观禅修对激素水平的影响,论文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优大其他跟佛教有关的研究还包括马来文和梵文的关系,本地街道名称中的佛教元素,还有怎样应用科技传播佛法等等。 本土问题本土学者最了解 早在三四年前,优大就与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基金会合作展开关于佛教及传统信仰的研究。当时的研究由个别学院和中心展开,后来因为觉得有必要把研究整合,所以成立了佛教研究中心。 马佛基金会主席拿督洪祖丰说,我国佛教在讲经说法、艺文活动、出版等方面该有的都有,唯独学术研究这方面仍有待加强,因此马佛基金会当年与优大协议合作,由基金会赞助大学的研究项目,以及建议研究方向。 他说:“学术研究是开拓知识,有知识就有力量,我们不能只依赖外人的学术研究,因为有些本土问题比如政府政策和医学伦理,只有我们马来西亚人最了解,所以由本土学者来研究是最好的。” 综观佛教的发展脉络,尤芳达说,马来西亚恰恰是不同派别,例如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汇集的地方,加上马来西亚还有其他宗教,这种宗教交流的现象就非常值得学者去研究。 佛教学术研究可以很有趣 虽然宗教在我国是敏感课题,但洪祖丰说,从学术角度来看,宗教并不敏感,像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就有一个聚焦于比较宗教学的学系,他本身也不时被马来学者访问,例如曾有博士生请他谈佛教徒怎么看伊斯兰恐惧症。 他以往参加一些关于安乐死、堕胎等医学伦理主题的研讨会时发现,大会通常邀请的伊斯兰和印度教代表要么是学者,要么是专业人士,反观佛教似乎缺乏学者代表。这是为什么他认为佛教需要有更多学术研究,以便佛教的声音被听见,而且这些声音都有学术依据。 目前,优大佛教研究中心还没有比较宗教学的研究,最新一项研究是关于我国的儿童佛学班,洪祖丰说,很多佛教团体都办过儿童佛学班,但有些佛学班办得很成功,有些则很艰苦地撑下去,“所以我们要探讨到底是什么原因。” 截至2024年10月为止,优大佛教研究中心有至少7个研究项目已展开或完成,其中一个项目是研究街名中的佛教元素,当时研究人员出动全景相机拍摄,以生动的方式呈现。洪祖丰说,由此可见佛教学术研究未必是枯燥的,“佛教学术研究也可以很有趣。” 优大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黄先炳说,佛教的研究主题可以非常多元,该中心的研究重点不在于佛教义理,欢迎任何科系和佛教团体建议研究项目。 更多【新教育】: UNICEF儿童保护总监希玛森古达/推动儿童保护系统改革 让受害儿童能被接住 绘本雨林协会办绘创客 孵化本地绘本创作梦 APU工业设计系学生展才华 家具设计比赛创佳绩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原名李叔同的弘一法师,人生大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39岁为分水岭。前半世,他红尘炼心,见众生百态,感人间苦乐;后半生,他苦修佛法,舍世俗繁华,断世间牵挂。   悲欣交集见观经,繁华落尽见真淳。今天,一起来看看弘一法师的传奇人生吧! 1880年,原名李叔同的弘一法师出生在天津一个显赫的家族——著名的 “桐达”李家。父亲李世珍是一名进士,在天津经营“桐达”钱庄和盐务。李叔同是第三个儿子,李世珍68岁时,妾室王氏才生下他。 李叔同幼年时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据说,在他降生之日,有喜鹊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 李叔同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6岁读《昭明文选》就能出口成诵,13岁书法和篆刻开始闻名于乡,16岁入辅仁书院读书。每次考试都感到文思泉涌,碍于纸短文长,于是灵机一动,就在一个通格里写两个字交卷,因此博得了“李双行”的美称。 “天涯五友”结金兰 1897年,李叔同因鼓吹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为了避祸,携新妻和母亲迁居上海。其家在上海有钱庄,让他可以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他便以富家公子身份,与沪上名流交往,文人雅士的日子过得五光十色,好不惬意。 22岁,李叔同入读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从学于蔡元培。才华横溢的李叔同,文章屡屡拿第一,名动整个上海滩,还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四人结下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 在许幻园家“城南草堂”里,天涯五友每天吟诗唱和,畅叙幽情,日子过得好不快活。多年以后,李叔同回忆起这段时光时向丰子恺坦言,这五六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 哪个年少不风流 作为一名富贵风流才子,李叔同自带光芒,女人缘极深。“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乃其最佳写照。 18岁时,李叔同在母亲安排下娶了茶商之女俞氏为妻。俞氏贤惠恭顺,对他的风流韵事(与坤伶杨翠喜、名妓李苹香、谢秋云等交往甚密)从不干涉,尽力保持家庭的和谐。 七年后,李叔同母亲去世。他按照新式规矩安葬了母亲后,将妻小安顿在天津,只身远渡日本求学。 在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邂逅了第二任妻子,一位如樱花般美丽的日本少女诚子。 关于这位日本妻子,坊间传说得很神秘,却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我们只知道李叔同在信中称呼她为诚子。诚子做过他的模特儿,李叔同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大量的裸体画。两人是否日久生情?他们如何邂逅?这些都不得而知。 几年后,他们一同返回上海。 艺术生涯全盛期,文娱两开花 26岁到39岁出家前这段时间,是李叔同艺术生涯的全盛期,文娱两开花。 在戏剧上,李叔同与同学曾延年在日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他更反串《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这部剧无论在舞台布景、演员化妆、服装和道具设计上均首开先河,演出后引起巨大轰动。 在音乐上,他出版发行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是中国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第一个在国内推广钢琴,第一个引进西方乐理的音乐家。李叔同一生写下九十多首歌曲,包括脍炙人口,传唱后世的《送别》一曲。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纪念挚友许幻园。 在书画方面,李叔同是中国油画的鼻祖,还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堂人体写生课。他的字与南社名僧苏曼殊的画,在当时并称为“双绝”。此外,他还教出了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音乐教育家吴梦非、音乐家刘质平等,几乎撑起了民国文艺界的半壁江山。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李叔同出家并非毫无先兆,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 在1915年,好友夏丏尊读了日本杂志上关于断食可治疗各种疾病的文章后,觉得很有趣,就介绍给李叔同。没想到翌年冬天,李叔同竟然瞒着夏丏尊去虎跑寺进行了为期20天的断食试验。断食结束后,李叔同觉得自己脱胎换骨了,还用老子“能婴儿乎”一语的语意,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李婴。 只是,夏丏尊还不确信自己的好友就真的会去做和尚。 1918年春天,在得知学生刘质平将从日本学成归来后,李叔同加快了出家的准备。刘质平因出身贫寒,无力支付学费,李叔同向他作过保证,会资助其上学,直到他毕业。刘质平的归来,意味着李叔同出家的时机已至。 同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取名演音,号弘一。 一念花开,一念花落;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从此,世间不再有李叔同,只有弘一。 悲欣交集见观经 弘一法师此后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听闻各地战乱,对日军侵华极为愤慨。每次开讲佛典都会挂起一条横幅,上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并加跋语说:“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最终,弘一法师经过多年苦修,以强大的毅力重兴律宗,弘扬佛法。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并亲身加以实践,成为恪守佛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典范之一。更被尊为律宗十一世祖,与虚云、太虚、印光大师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 1942年10月10日,自知大限将至的弘一法师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三日后,弘一法师圆寂。 慈悲的法师生前反复交代弟子:“我去后,你记得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此外,他又给昔日好友留下同一阕偈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话别。 悲欣交集见观经,繁华落尽见真淳。 只是,这种超越世俗价值观的悲壮,世上又有几人能懂?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乃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今天,一起来品读法师的3部作品:《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将来不负》和《李叔同文集》。 ❶《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本书分为5个部分,收录了李叔同的《辛丑北征泪墨》《断食日志》《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改过实验谈》等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是李叔同给当下人的心灵课。 大师通过文字告诉我们,心有没有经过锻炼是很重要的:看淡临事悲欢,释然地面对自我,凭借这种释然,他活出了别人的好几辈子,也活出了极致的自我。 ❷《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将來不负》 《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将来不负》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李叔同在封建时期、民国时期及抗战时期的不同作品以及李叔同本人对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学习方法。其作品主要包括诗词,如〈春风〉、〈醉夜〉、〈无题〉等;谱曲如〈送别〉、〈祖国歌〉;文赋如〈悲智颂〉、〈李卓吾像赞〉等,表现了这位大师出尘脱俗的艺术魅力。 ❸《李叔同文集》 本文集共分成五卷,即《文艺卷》《书信卷》《书法卷》《说佛卷》《杂谈卷》。 《文艺卷》收录了李叔同在出家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书信卷》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如与夏丐尊、丰子恺等的书信往来,感情真挚朴实,体现了往昔岁月中弘一法师的心灵路程,以及他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卷》收录了弘一法师一生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说佛卷》收录了法师在各地讲法的汇集,详细介绍了许多佛教文化和佛教知识。劝世人发菩提心,正所谓“爱,就是慈悲”。《杂谈卷》收录了李叔同的杂谈、解说、译作、格言别录等内容。李叔同所学广泛,在很多领域都颇有研究,他思考生命,追求极致。从浪漫多情的翩翩公子到严守戒律的名士高僧,他用一生的修行所悟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点击观看雪芬说书YouTube: 弘一:人生沒什么不可放下,3个人生大智慧,助你面对人生不迷惘   【作者简介】伦敦大学资讯及管理学学士。喜欢阅读,热爱写作,更享受说书。现为全职阅读推广人,以优雅之心品读人生。每周三在Youtube频道《雪芬說書》说一本好书。每周日在脸书以文会友,分享生活点滴和阅读乐趣。著有《芬芳雪言:锺雪芬的品味人生》。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