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峇峇娘惹
VIP文
张草 / 沙巴不一样,也不想一样
相比于西马的峇峇娘惹被迫纳入华人族群,Sino人早在英国时代就享有土著特权,大马建国时也不得不同意。然而1982年“沙巴之子证书”被冻结后,Sino的华人姓也令他们面临了身分危机。 身为沙巴人,小时候觉得很困惑,课本说华巫印三大种族,但我们身边的土著不是马来人,也很少印度人。本书作者跟我有相同困惑,且他的身分——Sino(华人原住民混血)——让他更想好好研究自身的族群。 这本在台湾得过两个论文奖的著作,讯息量十分庞大,我边看边回想从小经历过的沙巴历史。 联邦政府建构的国族想像,将国民纳入“华巫印”3个框框。但沙巴历史轨迹跟西马十分不同,打从英属“北婆罗洲”就没有西马那种华人械斗,英国建立法令确立原住民土地继承法、引入客家基督徒开发土地、承认Sino族群、各族混居并通婚是常态。因此当西马政客将他们的概念带来并制造对立时,令沙巴汉十分反感。 [vip_content_start] 联邦自1960年代同化西马原住民,以“融入主流社会”,否则只能享有少数特权。然而沙巴受英文教育的原住民和混血儿,早在同意加入大马时已建立本地民族主义,避免受到西马同化。因此根据宪法,大马土著分成三个独立的系统:马来人(西马)、Sabah Native和Sarawak Native。 巫统为了提升代表权,提出bumiputra概念,将非穆斯林土著也纳入,形成多数。同时,联邦积极试图将非马来人、非穆斯林的“沙巴之子”(Anak Negeri Sabah)马来化,造成沙巴政党和国阵数十年的拉锯战,沙巴努力避免“西马化”而受尽压制,沙巴之子也在不断修改的土著定义下设法保住土地和权益。 宪法定义只要母语是马来文、穆斯林,且实践马来人习俗,就符合成为马来人,无关祖先来源。沙巴之子为了避免马来化,选择加入基督教,或将民族碎片化——建立更多族群(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概念)。 相比于西马的峇峇娘惹被迫纳入华人族群,Sino人早在英国时代就享有土著特权,大马建国时也不得不同意。然而1982年“沙巴之子证书”被冻结后,Sino的华人姓也令他们面临了身分危机。 有的Sino早已buang siang(舍弃华人姓),融入原住民,有的在1970年代伊斯兰化政策中舍姓,有的坚持华人姓并维持双重文化。作者于是反问:“谁说文化认同不能改变,不能重叠?” 很多西马华人无法理解“拥有华人姓的土著”;华人也无法理解马来人的南岛民族思维——祖源不重要,习俗决定种族;马来人也无法理解华人为何不愿“融入”。其实解方显而易见,就是建构多元种族、互相尊重的社会,沙巴早在大马建国之前就做了示范,西马政客应该停下脚步,向沙巴学习。 相关文章: 张草 / 亡国不愿剪辫子 张草 / 最好看的西游记漫画
2星期前
VIP文
我们
视频 | 10族和谐大游行 音浪鼓点交织自豪自信
情人节隔天,独立广场上迎来了一连两日的“和谐大游行”。这是团结部为了欢庆今年的联邦直辖区日而作出的新尝试,共邀请了大马10个不同族群,超过600人参与。
1月前
我们
VIP文
白慧琪.我的身分,谁来认同?
因应时代变化,几位受访的峇峇娘惹在传统文化、饮食与服装事业上,也在守住精髓之余懂得与时并进。
2月前
VIP文
VIP文
【新年习俗/03】新年穿新衣,一针一线,绣满娘惹的灵魂
配合现代人的生活,骆胜坚设计的卡峇雅不再只是搭配纱笼,也可以是素色pareo围裙、鱼尾裙、宽口裤等。服装会随着时代演变,在他看来,重要的是整体搭配要保留娘惹的灵魂。
2月前
VIP文
VIP文
【新年习俗/02】要团圆了!家传年菜,盛载娘惹妈妈爱的味道
每逢过年,李亚桃一定会准备的家传年菜是“豆油肉”(Tau Yu Bak)。三层肉、香菇、蒜头、肉桂、八角、丁香,加入香菇水、五香粉、胡椒粉、酱青和最重要的黑酱油一起卤。好些亲戚已经离开马六甲到外发展,每年回家吃团圆饭,最期待的就是妈妈的豆油肉,所以是他们家的家传年菜。
2月前
VIP文
VIP文
【新年习俗/01】要过年了!由送神开始,一起探索峇峇娘惹的春节习俗
年关将至,一起南下马六甲、北上槟城,到两个我国峇峇娘惹最集中的地区,一起提早过峇峇娘惹的农历新年吧!
3月前
VIP文
文艺春秋
廖舒辉/娘惹街的故事
A Nio, 那是妈妈在叫外婆 A Nya, 那是我在叫妈妈 Nio nya,那是人家叫我们的名字 叫我们的人不知道 A Nio A Nya 是呼唤母亲的昵称 A是亲切的前缀 口形模拟母语 AAA地张开嘴 A Nio A Nya 哺育浓郁的母音 他们也不懂 A Ba,A Ba 是呼唤父亲的昵称 Ba是嘴巴阖上,嘴巴张开 那么多张嘴 合起嗷嗷待哺的家事 发出原始本能的母音 嘴巴阖上,嘴巴张开 A Ba,A Ba 我们低声呼唤 一日三餐的开关 以前他们不懂,我们是什么人 听不懂我们的话 听到我们常说 Ba Ba、A Nio、 A Nya 说我们是峇峇娘惹 洋人说,我们说的是土著语 像穿上旗袍的马来字母 土著说,我们说的是华语 像穿上纱笼的注音符号 华人说,我们说的是娘惹语 像上半身穿着唐装 下半身穿着纱笼 只露出一双小脚 属于自己 那双小脚 捆着裹脚布 精致成三寸金莲 把自己缝进一双珠鞋 嫁给了新客 嫁到槟城,叫Peranakan Hokkien 嫁到马六甲,叫Baba Malay 局促的小脚丫 不知道自己的脚趾 指向南边 嫁出去,小脚丫把自己种下 开出餐馆 卖娘惹糕、卖黄梨挞、卖煎蕊 开出杂货店 卖峇迪、卖纱笼、卖瓷器 想家时,抖落一地蒜头 石臼一段回忆 擂出浓烈的叁巴酱 消磨时光的辛辣 走进荷兰街,东北季候风 吹奏满腔的辛辣 抚摸寂寥的街巷 时间立碑书写历史 给过去一个名字 提醒遗忘的族语 记得那天,人群经过 听见有人喊峇峇娘惹 不自觉观望左右肩头 离开的Ba Ba 、 Nio Nya 与原始的A音 相关文章: 廖舒辉/一个人的悲伤不是直的 廖舒辉/中秋组诗两首
3月前
文艺春秋
我们
各族纷穿哥峇雅峇迪起舞 百人“达达蓬”跳“弄迎”
周五(1日)晚上,雨天,吉隆坡独立广场聚集了一群舞者。他们纷纷穿上哥峇雅、峇峇娘惹的峇迪和蜡染沙龙、传统马来套装,在欢愉的音乐伴奏下两两配对,共跳本地民间传统舞蹈—马来弄迎舞(Ronggeng Melayu)。
5月前
我们
古城
莎拉:团结局将探讨建议 冀峇峇娘惹列团结模范
团结部副部长莎拉斯瓦蒂上议员指出,峇峇娘惹社群把我国所有族群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因此马来西亚侨生(峇峇娘惹)公会会长拿督颜泳和建议把峇峇娘惹列为国家团结模范之一,她将把此事带入部门讨论及考虑有关建议。
8月前
古城
社区社团
北霹中总女商团 慈善活动捐6千助公益
配合欢庆太平开埠150周年纪念及加强雨城妇女的联系,北霹雳中华总商会女商团特举办魅力娘惹文化慈善下午茶活动,并穿插一项娘惹卡巴雅选美比赛,掀起峇峇娘惹服饰热潮。
8月前
社区社团
北马新闻
明德分校“南洋旧梦文化日” 师生化身峇峇娘惹赴会
槟城日落洞明德分校日前举行“南洋旧梦文化日”活动,师生以传统娘惹装扮赴会,场面别开生面。
8月前
北马新闻
天天精彩
感知先辈生活气息 百年老照片记录历史
过去的事与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往会从人们脑海中逐渐淡忘,加上时代的巨轮不断地往前碾压,新一代的记忆中再也找不到所谓“古早”的影像。
9月前
天天精彩
读家
【读家说书】周志诚 / 跟华人不同的神秘族群
所谓娘惹菜并无标准的食谱,一般上都是母传女…… 《发现峇峇娘惹》的文字活泼生动,论调介于学术与民间传说,吸引读者追读。 书中详细介绍峇峇娘惹的由来,以名人轶事、时代背景、社会地位为主轴,让读者确切了解这一群体辉煌的过去与不太明朗的未来。尤其在未来,虽然受访者都在社会上积极拓展自身文化,可是面对群体人数下降,身分认同受到一定的冲击。 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找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原来在东南亚一带,许多历史名人都与峇峇娘惹有关。作者给他们起了个称呼:神秘的商业贵族。可见这个群体的源头和发展,大抵离不开经商,为此可以理解,我们从连续剧中理解的峇峇娘惹家族,何以在生活上如此精致与讲究。 可同一称呼的峇峇娘惹,在不同国家,有不一样的定义。正因为峇峇娘惹面对人口锐减,在地人数散布,他们容易融合在地文化,换言之,他们做好了随时面对危机,愿意放下自身背景的特质。综合跌宕起伏的历史背景来看,抓紧时机去面对未知,仿佛已经刻进他们的DNA。 谈峇峇娘惹文化,当然少不了日常饮食。书中也提及,所谓娘惹菜并无标准的食谱,一般上都是母传女,即便是同一菜系,来到不同家中,也会有口感上的差异,因此就算是我们熟知的娘惹糕点,也可能有着差别,这并不是糕点师傅手艺不好,只是派系不同而已。 简言之,在作者的整理下,读者能更宏观,也更有系统去看待峇峇与娘惹。(原文上传于23/1/2024) 相关文章:【读家说书】杨焌恒 / 峇峇娘惹是南洋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10月前
读家
读家
【读家说书】杨焌恒 / 峇峇娘惹是南洋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通过地方考察,即使是同根同源的峇峇娘惹,也会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改变,发展出与其他地区有微妙差异的文化。 《发现峇峇娘惹:推动近代东南亚发展的神秘商业贵族》是日本国际记者太田泰彦走访东南亚各地,写下的一本探索峇峇娘惹文化的南洋游记。 为了采集资料,作者到新加坡、马六甲、槟城、普吉岛、印尼爪哇岛茂物,采访峇峇娘惹著名领袖的后裔、娘惹文化的经商者(珠绣凉鞋技艺师、彩色装饰瓷砖收集者、服装设计师、娘惹料理师),参观富有文化色彩的场地,包括私人博物馆The Intan、峇峇娘惹古迹博物馆、侨生博物馆等。 通过地方考察,作者发现即使是同根同源的峇峇娘惹,也会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改变,发展出与其他地区有微妙差异的文化。这本书也发掘一个有趣的事实,即东南亚最多峇峇娘惹族群居的地方,不是在马来半岛,而是在普吉岛上,占据该岛的七成人口,人数约28万人。 ◢族群身分是政治筹码 从书名可看出,作者似乎有带着某种假想的书写意图,想印证峇峇娘惹家族是南洋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背后推动东南亚的发展。他将史上著名的4位政治人物和富商串联在一起,试图营造一种峇峇娘惹族掌控东南亚政治的错觉。在他的人物清单里,李光耀和陈祯禄不多做介绍;陈笃生是曾任甲必丹的新加坡企业家兼慈善家,而他的儿子陈金钟是暹罗王国时期的外交官。他的政绩是什么?协助泰国王室的经济和外交顾问,善用国际远洋航线出口泰国产品,首次将泰国米出口到海外的人,就是他。 来到现代,承认自身的族群身分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尤其是政治人物。李光耀在1965年被质问他的族群身分时,拒绝承认是峇峇娘惹族。这个举动被认为是出自政治考量,因为事实上,李氏南洋始祖李云龙早期在“糖王”黄仲涵的“协荣茂轮船公司”里担任经理,后来经商致富,为李氏家族打下深厚的经济实力。为了获取草根阶层的政治支持,李光耀不得不对他的族群身分缄口不语,这种行为反而与马来西亚政治人物高调土族身分的举动大相径庭。 作者还举出一个有力的证据,来说明峇峇娘惹族富可敌国的财力。处于日据时期成立的“昭南岛华侨协会”(书中译成“对华侨协会”),新加坡的峇峇娘惹家族被迫筹措5000万美金,给日本陆军第二十五军充作军饷之用,而这笔未上报日本陆军省的、相等于新马两地流通货币总额五分之一的巨款竟神秘失踪,被认为是被山下奉文卷款了。 这本书的优点是,作者用他从日本现存档案里挖掘的史料,来补充历史和文化知识断层之间的缝隙。不过他的一些观点容易引起争议,比如他暗示峇峇娘惹的男人有同性恋倾向。他的论据是,峇峇娘惹文化是相当的女性化(feminine),又强调族群的发源是身为宦官的郑和(暗示没有完整男子之身),社会结构以母系文化为主(中国商人长期在外经商,留下当地母亲照顾孩子)。另外,他采访的人物对象仅限于上流社会,关于峇峇娘惹族的富裕和高贵有点偏向印象式的写法,未免让人有以管窥豹的感觉。(原文上传于23/1/2024) 相关文章:【读家说书】周志诚 / 跟华人不同的族群
10月前
读家
古城大小事
颜天禄打造马中友谊纪念馆 纪念马中友谊之光
(马六甲25日讯)马来西亚与中国建交今年喜庆50金禧周年,马六甲与中国的历史关系更可追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代,特打造一座“马来西亚·中国友谊纪念馆”,纪念双方源远流长的友谊。 由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拿督威拉颜天禄主导,于古务打造的“马来西亚·中国友谊纪念馆”已完成80%,并在昨日迎来第一批访客参观,回顾两国的建交点滴。 此友谊纪念馆里有大量大马政府访华的重要历史资料、首相新闻稿和致词、建交周年纪念首日封等,也展出一尊郑和塑像,身后官服造型飘扬,呈现这名航海史重要人物的威武形象,并展出郑和下西洋的3D航海图。 颜天禄:展示敦拉萨演讲内容 颜天禄接受《古城》社区报访问时表示,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萨1974年官访中国,正式签署马中两国建立邦交协定,他在动身前夕(5月2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演讲内容,被展示在馆内一面纪念墙上,非常珍贵。 “这些珍贵资料是从一本书里摘录,是当时敦拉萨在选举时所出版的官方中文版。事隔多年,我们找了很久,终于从一名收藏家处找到这本书。” 他指出,纪念馆展出的资料从郑和下西洋开始,接着是华人南来、本地峇峇娘惹族群的诞生、1974年两国建交、“一带一路”政策至最近两国互访的资料,并会逐渐丰富化展出内容,也会设小型活动区供开幕仪式进行。 他也说,特制一面富有峇峇娘惹家具色彩的屏风,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雕刻图案以“荷”及“瓶”谐音来寓意“和平”,象征郑和宝船来到马六甲带来的和平等。 预计月杪完成 颜天禄相信,这是全马唯一的马中友谊纪念馆,设在马六甲鸡场街可谓最有意义,这也是他与团队筹划了1年,花费超过20万令吉打造好的心血,预计本月杪能完成。 “日后此馆会开放参观,主要是中国宾客来访时,我们可邀请他们来参观,回顾马中建交历史。”
10月前
古城大小事
古城
中国媒体代表网红20人访甲 学制娘惹糕 体验“下南洋”
穿上峇峇娘惹传统服装、体验娘惹糕制作,20名来自中国广东、成都等地区的媒体代表及网红,在马六甲亲身感受早年华人下南洋的体验,并通过网络的力量,将这份情怀传送回去中国与粉丝分享,借以宣传马六甲这座历史古城及世界文化遗产。
11月前
古城
更多峇峇娘惹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