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六甲4日讯)位于野新县的冯鹿巴登新村,村民以客家人为主,因此该村过去曾举办擂茶大会,成为村民相聚联谊的其中一个方式。
据了解,冯鹿巴登新村(Kampung Maju Pondok Batang)的名字由来是源自于当年的保安亭设立在半截树桐,即柱子上的一间亭子,因此而得名。
ADVERTISEMENT

罗如福:逾600村民90%为客家人
冯鹿巴登新村村长罗如福(63岁)接受《古城》社区报访问时指出,该村村民早期自己砍柴,建造屋子,慢慢地移居在一起,并在1948年紧急法令之下成立新村。
他说,该村共有74间房子,唯一些住家因为父母不在人世,因此逾10多个单位处于空置,孩子则出外打拼,有时才回乡过夜数日就离开。
“新村有逾600多位村民,超过90%为客家人,早期的村民多数移居来自中国惠州高谭,其他籍贯的村民包括潮州、广西,因此村民多数会以客家话沟通。”
他表示,该村以农业为主,以前多数的村民以割胶为生,一些则到外地砍伐树桐,如今村民也比较少割胶,一些则打理园地。
“以前村民拥有4亩的园地,一些已经出售,有者则保留园地,早期种植树胶及油棕,由于近年来榴梿价格不错,一些园地已经翻种为榴梿及香蕉。也有一些外地人购买园地种植榴梿,而年轻人则对于农业兴趣缺缺。”
年轻人外流老人留守家乡
他说,多数年轻人选择到外地工作,落地生根,由于双亲留在村内生活,年轻一辈过年过节才回乡团聚,至于双亲都离世的住家则多数空置。
“如今村内拥有逾30位老人,多数选择留在家乡顾家,孩子把孙子带去外面读书,过年过节才回来。”
罗如福指出,该村原本只有6条街道,后来增加多1条街道,而该村特别之处是设有一个守护神,符头公守护整个新村,除了平时初一十五有村民去膜拜,每逢神诞更是很热闹。
他说,村内也设有3间神庙,包括碧云亭(齐天大圣庙)及两个观音庙(桃源寺及青云寺),其中相信有百年历史的桃源寺(原本在附近马来地,后期迁移至该村)每年祈福及还福,祈求全村的大众福,是村内的一大盛事,理事会也会选出炉主头家,并烹调供品让善信们品尝。
他说,新村毗邻在80年代发展廉价屋,一些村民也有购买,新村对面则也于90年代发展中小型工业区及设有店面,村民则在空闲时到当地咖啡店喝茶聊天打发时间。
他说,新村内设有的设施,包括民众会堂、礼堂,其中年久失修的民众会堂近期才获得当地州议员的拨款进行维修,是村民举办活动的地方。
“村民平时会去礼堂打鹤翔庄气功或跑步,早上做工,下午则喝茶聊天,偶尔搓麻将;年轻人则在礼堂后方的篮球场打球消磨时间。”
他说,疫情之前该村不时举办活动,包括举办中秋晚会或擂茶大会,其中马华亚罗牙也区会主席拿督威拉古乃光也曾出席当地举办的擂茶大会,一提到该村就想到他们用大碗公吃擂茶,并对该村传统的擂茶留下深刻的印象。
“村民去年在村内的凉亭举办中秋节晚会,每人准备一些食物,获得其他村民参与,一起提灯笼。唯现今的小朋友很多拥有手机,不像以前一起提灯笼时相当热闹。因此这几年办活动比较冷淡,比较少办活动。”
早期马华掌管事务常办活动
他说,早期马华掌管新村事务,经常培训及举办新村活动,希望打造成城市级的新村,但是该村不比马接峇鲁新村般人口来得多,较有优势,该村受限于人口等条件,发展比较缓慢。
“马来西亚经历政权的改革,发展新村也经过不同的内阁组合,政党之间分权分配,因此我觉得村委村政已没有有利的优势,因此只能静观其变等方向。”
70年代赌风炽 被称小云顶
罗如福回忆早期的冯鹿巴登新村还没电供,只能用电房的发电机,每天傍晚6时开始才亮灯,记忆中,该村于60年代还设有巴刹及警亭(pondok polis)以及老人院,之后已经被拆除了,如今设有游乐场及凉亭,让村民进行休闲活动。
“早期警亭后方是老人院,收容各族老人,但是70年代就没有老人居住,久而久之就荒废了。”
罗如福从小在新村内长大,他指出,70年代到80年代,该村的赌博风气炽,被称为小云顶,甚至吸引不少外地人前来赌博。
“一些村民回乡过年过节也会参与赌牌九活动,随着一些年长者离世,加上警方关注本地的赌博活动,迅速采取行动,赌徒也担心,久而久之转换地点,因此从2016至2017年期间开始,赌博活动也比较少。”
由于该新村一些住家也面对水灾问题,罗如福表示,本身在位期间也争取提升沟渠及道路的拨款,避免附近园地的排水流入新村,加剧当地的排水情况,进而导致水灾,如今情况有些改善。
冯鹿巴登华小早期命名养民学校
罗如福指出,冯鹿巴登新村内仅有唯一的华小,成立于1937年,早期命名为养民学校,后期才改名冯鹿巴登华小,成绩还相当不错,唯近年来却面对学生人数减少的问题。
“学校最高峰时期为50年代,拥有介于200到300名学生,如今却仅剩20至30位学生,包括数位巫裔及印裔学生,有时一年级只有两三名学生。”
他说,基于一些友族学生在华小就读,因此一些巫裔及印裔中学生会用华语沟通,包括新村路口处的马来茶档档主的儿女都会和顾客用华语沟通。

薛祥福:父紧急状态任守卫获颁感谢状
村民薛祥福(63岁)的父亲是薛洪荣(约90岁)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由于父亲于紧急状态时曾担任守卫,因此获得感谢状。
他说,早期父亲及母亲割胶,养大9个兄弟姐妹,当时村里是黄泥路,住家为亚答屋,如今很多屋子改为砖屋,除了扩建道路,设施也获得改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