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7日訊)“巴力吉利令稻米鄉,山明水秀好地方,吾校堂皇立村莊,紅花綠樹好風光……”
ADVERTISEMENT
巴力吉利令華小校歌勾畫出該村的美好風光,位於野新的巴力吉利令新村(Kampung Parit Keliling)顧名思義為四周被大溝環繞的新村,早期因為種植甘密,被稱為甘密山,成立新村後,村民以種稻為生。
1948年英殖民政府在馬來亞實行緊急狀態,以切斷華裔與共產黨的生活支援,催生了“新村”,而巴力吉利令新村也因此而成立。
農業為主 生活悠閒
目前巴力吉利令新村共有89戶人家,但是僅有逾200個村民住在村內,遊子則在外打拼,逢年過節才回鄉團聚。村民100%為華裔,其中約90%是客家人,福建人、海南人及廣西人等佔少數。
由於該村以農業為主,村民主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內只有2間店面,其中一間是雜貨店,另一間則是咖啡店,下午時間經常可看到村民坐著店內或毗鄰的休閒公園喝茶聊天,尤其是週日,該村的休閒公園更是村民主要聚集及打發時間的好去處。
雖然該村沒有巴剎,但是流動菜車或肉販都會進入村內,停留在大樹下,方便村民選購,而一些村民經常則騎摩托車到約1.5公里外的新邦木閣市鎮打包,生活悠閒悠哉,相當寫意!
自從該村路口處開闢新路從新邦木閣通往士蘭道,中途的交通圈亦可通往野新市鎮及嶺叻,交通也比較方便,這2年來巴士也駛入村內,為村民提供便利。
此外,該村附近有2間神廟,其中位於新邦木閣路口的大石將軍及哪吒公公廟(具有百年曆史),以及遷移至村口的齊天大聖廟,都是當地村民虔誠膜拜的神廟。
梁雅育:沒工業年輕人向外發展
巴力吉利令新村村長梁雅育接受《古城》社區報訪問時指出,該村的村民一些是從附近的田芭遷移至村內生活,早期是以菜園為生,成立新村後,村民種植稻米,之後則改種可可樹,如今村民主要是以種植樹膠及榴槤為主。
他說,基於地理關係,該村土地有限,沒有太多地方進行發展,村民主要是以農業為主,雖然之前曾聽聞在新邦木閣路口一帶有個多達100畝的房屋發展計劃,但是隻聽樓梯向,不見人下來。
“年輕人多數向外發展,除非留在村內做農業,這一帶也沒有工業區,只能靠農業為生,蘇日安很多地方提倡村民迴流新村,但是我們這裡是郊區,交通也不方便,因此很多年輕人向外發展,多數去新加坡和吉隆坡發展。
他說,一些村民早上買菜,下午則喝茶,整個新村猶如世外桃源,與世隔絕,村民生活簡單樸素,併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
儘管如此,巴力吉利令新村也經常舉辦活動,除了農曆新年時期會掛上燈籠,增添新年氣息,村民也會主動出錢買蛋糕及煮擂茶慶祝母親節;中秋節則舉辦園遊會,準備猜燈謎等遊戲;冬至則煮湯圓,大家聚一聚,可惜的是這兩年來因為冠病疫情肆虐,活動也減少。
設施齊全卻難留年輕人
村內入口處也設有一間樂齡休閒中心,早期為警局,後來拆了當老人院,80年代才改為樂齡休閒中心,讓年長者有個休閒的好去處。
“樂齡中心負責人過去每年都會舉辦活動,主要去本地旅遊,讓會員參與,村民可以趁機到處旅遊及增廣見聞。”
梁雅育也指出,7、8年就有位東甲師傅到新村內成立鶴翔氣功團,獲得一些村民積極參與,強身健體。
他說,雖然該村設施齊全,也一步步做出改善,但是卻很難留著年輕人在新村,畢竟生活消費無法負擔。
儘管如此,據瞭解,該村一名村民有意收購本地水果,並計劃要出口去外國,若該計劃成功落實,相信將可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華小歷經20年終重建
巴力吉利令華小過去孕育了不少各領域的傑出校友,該校於20年前就有了重建校舍計劃,但是不斷向政府申請皆沒下文,直到2019年獲得餘仁生的“一年一校”教育籌款計劃下代籌14萬、寶利(Bonia)集團贊助20萬令吉,再加上學校三機構努力共籌獲74萬令吉建校基金,雙層樓新校舍終於落成。
1951年創立巴力吉利令華小的課室受到白蟻蛀蝕,申請撥款建校卻遙遙無期,所幸通過餘仁生籌款,加上傑出校友寶利集團的張氏兄弟贊助母校,有關雙層樓的新校舍於今年2月開幕,校方以其雙親名字命名新校舍樓為“張振練黃瑞娘伉儷樓”,如今張氏兄弟再捐贈3套總值逾4萬令吉的先進智能電腦教學系統,回饋母校。
梁雅育感謝張氏兄弟飲水思源,關心教育發展,只要新村或該小學需要幫忙,他們都會給予支持。
他說,村民一直希望該校能夠跟得上時代進展及在更舒適環境學習上課,如今終於夢想成真。
目前巴力吉利令華小的學前教育班共有23名學生,小學則有41位學生,學生來源主要是來自周遭的地區,除了村民的子孫,也包括新邦木閣的巫裔及原住民。該華小向來成績不錯,過去都是華裔學生,近兩年才加入數位巫裔學生一起就讀。
陳亞輝幫跑腿還水電費
巴力吉利令新村位於郊區,因此村內一些年長者苦無就交通繳付水電費,而熱心村民陳亞輝(74歲)則騎著摩托車穿梭大街小巷,為他們繳付水電費。
陳亞輝自小在新村內長大,經歷多名村長已故黃運梅、鍾運喜、已故張火的領導,他一直以來擔任村委,也曾擔任代村長長達6個月,幫忙處理新村事務。
由於交通不便,加上一些村民也不熟悉上網繳付水電費,陳亞輝為村民提供跑腿服務,一直幫忙年長者繳付水電費。
他指出,以前新村路燈並不多,所幸在張火村長的努力下,所有柱子就裝上路燈,如今該村的照明設施充足。
“從前年開始,就有巴士駛入新村內,一天大約4趟,村民可以乘搭去野新市鎮購物或處理公務。”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