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新村,村如其名,村民生活安逸,该村的名字源自于当时的巫统领袖拿督翁(Dato Onn)及马华前总会长敦陈祯禄的名字,即安乐(Onn Lok)新村,后期才改为On Lok。
该村的设备应有尽有,村内的中心点有个小型交通圈,设有安乐警亭(pondok polis On Lok),其他设施包括民众会堂、辅导中心、睦邻计划会所及诊所等,以及一间观音庙,庙毗邻有一间羽球馆,下方则是篮球场,是村民闲时消遣及打发时间的好去处。
ADVERTISEMENT
随著冠病疫情肆虐,该村也减少举办宴席,之前该村观音庙每年农历九月十九都会庆祝观音诞,早期甚至宴开百席,而观音庙一带设有篮球场及羽球馆,村民可以打球闲聊。至于该村村口对面也有一间具有百年历史的拿督公,成为村民的守护神。
安乐小学毗邻也在70年代兴建一间诊所,由于建筑物成为危楼,并于2012年拆除,两年后才重建,以方便周遭的居民可以看病。
居民跨州购物
由于安乐新村位于森甲边界,地方较偏远,附近的花园虽有有两家杂货店让村民购买日常用品,村内也有流动菜车卖菜,但是村民多数前往森州利民济、巴登马六甲,甚至到淡边购物,补充生活所需。
郑覃福:早期居民全是华裔
安乐新村村长郑覃福接受《古城》社区报访问时指出,该村是在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下,英殖民政府为了阻止村民救济共产党,把村民集中,形成新村,该村则以拿督翁及敦陈祯禄的名字结合而命名。
他说,早期该村约有90户人家,100%为华裔,多数为客家人,大家以务农为主。由于该村被大园坵包围着,村民多数以割胶为生,有者则开垦土地后申请地契。
50年代大火毁半个新村
唯好景不长在,50年代时,该村的住家都是亚达屋,并生火煮饭,孰料却因为一场火灾,导致几乎半个新村的住家都被烧毁,该村村民唯有逐步重建,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的村民选择搬迁。
1983年政府征用10亩的园丘地,开辟了60个单位,并开放让周遭的三大种族居民申请,自行建造住家及迁入,是当地的第二期发展,逐渐成为安乐新村的一部分。
“18年前,安乐新村路口也兴建一个花园住宅区,即斯里怡力花园,共有306间单位,包括三大种族的住户,形成第三期发展。”
尽管如此,由于当地并没有小型工业发展,该村也面对和其他新村一样的情况,年轻人外流,村内以乐龄人士为主,含饴弄孙。
村民多为小园主
郑覃福指出,当地的村民多数为小园主,小部分则经营生意或承包工作,年轻人则选择外流,去新加坡或吉隆坡发展,一些年长的村民因为孩子长大了,处于半退休状态,帮忙顾孙。
由于一些年长的父母已经随同孩子离开到外生活,该村目前有约10户住家丢空,游子则过年过节才返回家乡团聚。
目前该村还有一部分园地种植榴梿、油棕树、树胶以及果园,村民生活朴素,三大种族生活融洽。
郑覃福表示,该村过去连续逾20年不间断举办农历新年年景布置,由村委联合年景布置理事会联办承担,一些经费则来自议员的拨款,村民都会主动帮忙布置,一旦亮灯后就增添村内的新年气氛。
“早期过年,村民会自己做米香、年饼、蒸年糕。我们也会在亮灯仪式时,由村民一起享用粥,以前村内的金兰福利协会也会分发红包给乐龄人士!”
他说,每逢大年初一晚上该村也会举办新年歌台,非常热闹,大家难得聚会,包括游子也返乡,饮酒聊天,生活相当写意。
此外,我国电视台八度空间也曾到村内举办中秋晚会,教导儿童制作灯笼及玩游戏,由多名艺人带动气氛。
安乐华小仅55学生
至于安乐华小则于70年代搬迁至现址,当时还迎来时任财政部长敦陈修信前来开幕,该校于高峰期曾有逾200名学生,如今剩下55名学生,包括学前教育班(约15名学生),而小学生亦有3名友族同胞,由于学生逐步减少,董家协也担忧学生来源的问题。
陈观麟:人口渐少村民不再打麻将
自小在该村长大的金兰福利协会会长陈观麟(70岁)指出,巴登马六甲距离该村仅有5公里,当地有很多店面,包括洋货店及戏院,尤其是70年末至80年代,戏院经常高朋满座,因此成为村民经常到访的地区,但是随著巴登马六甲人口逐渐减少,当地发展也趋向缓慢。
他说,利民济距该村约10公里,当地屋业发展蓬勃,包括设有银行、商业中心及超市,因此村民之后多数去当地消费。
陈观麟回忆起早期的安乐新村,当时还有约4家咖啡店,以前咖啡店一定三四桌有打麻将,可惜如今人口减少,村民也不再打麻将。
园坵包围如世外桃源
“这些年来,新村没什么发展,新村被园丘包围著,犹如世外桃源,村民生活朴素及安逸。”
他说,观音庙有举办乐龄卡拉OK,让会员唱歌打发时间,不过一些村民也会选择在家唱歌。
此外,该村也设有太极班,早期成员曾有20多人,但是随着一些村民年纪大,现在参与的人数也剩不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