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在臺灣宜蘭蘇澳光覺咖啡館裡認識了一位在京劇界非常知名的京劇老師——黃琦。黃琦老師外向活潑,尤其對臺灣京劇歷史與發展瞭如指掌,與她對談中也讓我獲益匪淺。
黃琦老師說在早期,京劇在臺灣稱之為“京劇”,不但是中華文化代表性的綜合表演藝術,也是臺灣老百姓最受歡迎的娛樂,當時幾乎每天都有京戲可看。
ADVERTISEMENT
而臺灣歷史最悠久的京劇團─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以下簡稱京劇團),前身為復興京劇團,是由王振祖先生於1957年創辦復興劇校,並培養出臺灣第一代京劇人才。
當時的中國尚未與國際接軌之前,復興劇團除了在臺灣本島演出地道京劇外,也經常擔任國家文化交流、敦睦邦交、宣慰僑胞之外交重任,足跡遍及五大洲三十餘國。
隨著時代變遷,京劇從大眾娛樂,轉為小眾文化,觀賞人口驟降,職業劇團和從業人口亦銳減。1999年復興劇校與國光藝校合併,從高級職校升格專科,2006年升格為學院,學生經過8至12年專業訓練,從學制上提升了戲曲教育水平,京劇團亦是唯一設立在大專院校的專業劇團。
黃琦老師表示,京劇演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沒有刻苦的學習與努力,難以在臺上展現亮麗的身姿。所以京劇演員必須要有傳統京劇的紮實功底外,京劇團也需與時並進開啟多元跨界的創新嘗試。
1990年代,復興劇團便有了的新創劇目,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作品《八月雪》、帶有臺灣觀點的文化批判與議題效應《荒誕潘金蓮》,改編自日本小說《羅生門》、出自聖經故事《出埃及》等。
2000年開始,京劇團將「百戲之母-崑曲」納入自身演繹的脈絡,推出崑劇大戲如《孟姜女》、《李香君》、《楊妃夢》、《蔡文姬》等民族共同情感的劇作;適合小朋友看的兒童戲曲《森林七矮人》、《魔法五兄妹》、《五臟廟大冒險》等;嘗試與科技影像結合的《齊天大聖藝遊天地》;探討行當扮演的實驗京劇《形色抄》,恢復瀕臨絕跡的冷門戲《奪太倉》、《暗河渡(陰陽河)》等。
無論是嶄新前衛的議題,還是中外故事題材,各方面的表現手法,為使京劇與當代社會接軌,吸引觀眾眼光、尋求突破的同時,傳統與創新皆是此刻劇團的使命。黃琦老師說,不忘本是對自己從事行業的一種尊重,現在京劇團仍然維持每年戲班過年封箱、開臺、為祖師爺祝壽的傳統儀式。
其實馬來西亞和臺灣一樣,由各種族群融合而組成,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藝術,也有粵劇、福建戲等劇種,希望有天黃琦老師能到我們馬來西亞,用彼此文化交流碰撞,讓馬來西亞的觀眾也能欣賞與體驗臺灣的京劇進行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