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发布: 9:19pm 30/09/2022

大钟楼

红屋

用眼睛去旅游

陈金声桥

曾昆清桥

大钟楼

红屋

用眼睛去旅游

陈金声桥

曾昆清桥

走一趟红屋古迹区 探寻先贤足迹

报道、摄影:范纯玮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红屋大钟楼实名为“陈明水大钟楼”,由父亲陈明水于1883年兴建,儿子陈若锦1886年修建。

(马六甲30日讯)漫步在多姿多彩的怡力古迹区,许多人的目光都被河边街红色古建筑群所吸引,游客通常一股脑儿被它们归类为殖民建筑,可能没有发现在饱经岁月洗礼的古城,依然存在着许多华裔先贤留下的珍贵古迹,永垂青史。

走在范围不大的河边街,不难发现区重点地标之一的、还有衔接甲河两岸的,都是华裔出资的古老遗迹,它们在岁月长河中默默贡献价值,如今已是世遗核心区的“永久成员”。

ADVERTISEMENT

身为华裔都知道,先辈当年从中国南来马六甲落地生根,一直为本地的经济、教育、文化及民间福利尽心尽力,尤其许多在商界和种植业有所成就的华裔商家都落力回馈社会,帮助社会前进。

数百年后,当人们走在丰富的世遗核心区,看到许多宏伟大气的建筑,可能会以为都是殖民国家留下的古迹,但换个知性角度去看我们熟悉的古迹就不难发现,时至今日仍可以看到许多先贤遗留下的历史痕迹,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子民。

》再带读者走一趟历史探索之路,看看世遗建筑群中的华裔古迹,了解多一些关于它们的老故事。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大钟楼用了一年多时间进行修建,时钟部分尚未完成。
大钟楼 暮鼓晨钟为人们报时

在被游客称为“荷兰广场”的红屋古迹区,大钟楼就是最显著的马六甲地标之一,其建筑高50呎,建于1883年6月23日(英殖民时代),乃由马六甲青云亭第四任亭主陈明水(陈金声儿子)兴建,3年后由长子陈若锦进行修建,取名“陈明水大钟楼”,

现有一块1886年纪念碑记载,证实此时钟台原是陈明水斥资所建,儿子陈若锦继续以父亲之名重修并增加至4面,以方便观瞻。

根据资料,在市中心建一座大钟楼是陈明水的梦想,陈若锦完成父亲在生的梦想时,特地从英国引进了罗马数字的时钟,建立了四面钟楼。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钟楼外壁嵌入了1886年修建的纪念石碑,你可曾仔细阅读?

钟楼处市中心并与马六甲河为邻,在过去没有手表的年代,它就具备报时及提供人们集合地点的功能,这暮鼓晨钟之便利曾是古城流传的一段佳话。

三层式的大钟楼如今主色为红色,搭配白色的拱形百叶窗,四面墙上各有直径34.5公分的大时钟,这两年进行了非常长时间的整修工作,目前时钟部分还没有完成,仍等待引擎从德国运抵马六甲。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陈金声桥是进入河口的第一座桥,历经风霜才有现在的样子。
陈金声桥 衔接老街与红屋古迹区

陈金声桥衔接着甲市老街区和红屋古迹区,当年是衔接城堡、官府与民间、商区的桥梁,如今已是游客途径之桥,它看起来就像一座普通的柏油路桥,人们总是匆匆忙忙经过前往下个景区,孰不知这是一座写满华裔贡献的桥梁,也曾在数百年间经历多次修建,包括木桥、石桥、铁桥、吊桥到柏油路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金声桥建于1862年,由总督欧夫加维纳上校主持开桥仪式。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在荷兰风车打卡处的后方(即此桥开端旁)建有一座纪念桥墩,并用铁链固定着,石墩前后刻有中文字和英文字,说明此桥由陈金声太平局绅于1862年独资建造,落成日由总督欧夫加维纳(Colcavenagh)上校亲临主持开桥典礼。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陈金声画像

1942年1月日寇南侵后爆发战争,金声桥因而毁了。后来,陈金声桥被重建为洋灰桥,也在近代经过一番整修,如今是一座柏油路桥。

在时代发展洪流不断前进中,已经很少人了解此桥的历史,也不知道是马六甲富商陈金声(曾任青云亭第三任亭主)所兴建,只知道站在桥上与后方的甲河及游船拍照,是到马六甲一游的打卡标准。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两个英文石碑分别设于1908年建成(下)及1963年重建(上)。
曾昆清桥 甲河第二座通车桥

曾昆清桥衔接板底街、吉灵街和武牙拉也、怡力,建于1908年,是马六甲河第二座通车桥,由马六甲19至20世纪的闻人曾昆清(Chan Koon Cheng)修建。

曾昆清桥至今仍是甲市区繁忙的桥段之一,它的身上刻着丰富的历史石碑,包括1908年建成时的4块纪念碑,分别以中文、英文、爪夷文和淡米尔文书写,中文版本记录着“曾混清桥”及年分,下端刻着工部局统理员纳流乙呅(W.Evans)及工部局工程师亿次纳𡎆(H.Lupton);同时,每个石碑上还都画有蝙蝠的图案,象征华人文化中“福气到”的好意头。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曾昆清照片

原是铁桥的曾昆清桥因失修,1963年由市议会重建,增设了两面黑色的石碑作为记录,分别以英文和马来文书写,还把马六甲高等中学前的路段命名为“曾昆清路”。

2009年,历史城市政厅提升曾昆清桥设施及基建,再增设两面英文书写的铁面纪念碑,使这座桥的修建历史碑增加至8个,名副其实一座充满历史的古老桥梁。

至于为何桥名为“混”清而不是“昆”清,至今还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曾昆清桥近代2009年第二次被提升。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桥上当年一口气建成4种语文纪念碑,展现执政者的开明。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曾昆清桥的中文纪念石碑,依然获得保留。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曾昆清桥建于1908年,是马六甲河第二座通车桥。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陈若锦画像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游客行色匆匆而过,是否留意此桥为华裔先贤兴建?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金声桥的兴建与被毁简介,刻在位置隐蔽的桥墩上。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