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发布: 9:19pm 30/09/2022

大钟楼

红屋

用眼睛去旅游

陈金声桥

曾昆清桥

大钟楼

红屋

用眼睛去旅游

陈金声桥

曾昆清桥

走一趟紅屋古蹟區 探尋先賢足跡

报道、摄影:范纯玮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紅屋大鐘樓實名為“陳明水大鐘樓”,由父親陳明水於1883年興建,兒子陳若錦1886年修建。

(馬六甲30日訊)漫步在多姿多彩的怡力古蹟區,許多人的目光都被河邊街紅色古建築群所吸引,遊客通常一股腦兒被它們歸類為殖民建築,可能沒有發現在飽經歲月洗禮的古城,依然存在著許多華裔先賢留下的珍貴古蹟,永垂青史。

走在範圍不大的河邊街,不難發現紅屋區重點地標之一的大鐘樓、還有銜接甲河兩岸的陳金聲橋和曾昆清橋,都是華裔出資的古老遺蹟,它們在歲月長河中默默貢獻價值,如今已是世遺核心區的“永久成員”。

ADVERTISEMENT

身為華裔都知道,先輩當年從中國南來馬六甲落地生根,一直為本地的經濟、教育、文化及民間福利盡心盡力,尤其許多在商界和種植業有所成就的華裔商家都落力回饋社會,幫助社會前進。

數百年後,當人們走在豐富的世遺核心區,看到許多宏偉大氣的建築,可能會以為都是殖民國家留下的古蹟,但換個知性角度去看我們熟悉的古蹟就不難發現,時至今日仍可以看到許多先賢遺留下的歷史痕跡,守護著一代又一代的子民。

《用眼睛去旅遊》再帶讀者走一趟歷史探索之路,看看世遺建築群中的華裔古蹟,瞭解多一些關於它們的老故事。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大鐘樓用了一年多時間進行修建,時鐘部分尚未完成。
大鐘樓 暮鼓晨鐘為人們報時

在被遊客稱為“荷蘭廣場”的紅屋古蹟區,大鐘樓就是最顯著的馬六甲地標之一,其建築高50呎,建於1883年6月23日(英殖民時代),乃由馬六甲青雲亭第四任亭主陳明水(陳金聲兒子)興建,3年後由長子陳若錦進行修建,取名“陳明水大鐘樓”,

現有一塊1886年紀念碑記載,證實此時鐘臺原是陳明水斥資所建,兒子陳若錦繼續以父親之名重修並增加至4面,以方便觀瞻。

根據資料,在市中心建一座大鐘樓是陳明水的夢想,陳若錦完成父親在生的夢想時,特地從英國引進了羅馬數字的時鐘,建立了四面鐘樓。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鐘樓外壁嵌入了1886年修建的紀念石碑,你可曾仔細閱讀?

鐘樓處市中心並與馬六甲河為鄰,在過去沒有手錶的年代,它就具備報時及提供人們集合地點的功能,這暮鼓晨鐘之便利曾是古城流傳的一段佳話。

三層式的大鐘樓如今主色為紅色,搭配白色的拱形百葉窗,四面牆上各有直徑34.5公分的大時鐘,這兩年進行了非常長時間的整修工作,目前時鐘部分還沒有完成,仍等待引擎從德國運抵馬六甲。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陳金聲橋是進入河口的第一座橋,歷經風霜才有現在的樣子。
陳金聲橋 銜接老街與紅屋古蹟區

陳金聲橋銜接著甲市老街區和紅屋古蹟區,當年是銜接城堡、官府與民間、商區的橋樑,如今已是遊客途徑之橋,它看起來就像一座普通的柏油路橋,人們總是匆匆忙忙經過前往下個景區,孰不知這是一座寫滿華裔貢獻的橋樑,也曾在數百年間經歷多次修建,包括木橋、石橋、鐵橋、吊橋到柏油路橋,才變成現在的樣子。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金聲橋建於1862年,由總督歐夫加維納上校主持開橋儀式。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在荷蘭風車打卡處的後方(即此橋開端旁)建有一座紀念橋墩,並用鐵鏈固定著,石墩前後刻有中文字和英文字,說明此橋由陳金聲太平局紳於1862年獨資建造,落成日由總督歐夫加維納(Colcavenagh)上校親臨主持開橋典禮。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陳金聲畫像

1942年1月日寇南侵後爆發戰爭,金聲橋因而毀了。後來,陳金聲橋被重建為洋灰橋,也在近代經過一番整修,如今是一座柏油路橋。

在時代發展洪流不斷前進中,已經很少人瞭解此橋的歷史,也不知道是馬六甲富商陳金聲(曾任青雲亭第三任亭主)所興建,只知道站在橋上與後方的甲河及遊船拍照,是到馬六甲一遊的打卡標準。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兩個英文石碑分別設於1908年建成(下)及1963年重建(上)。
曾昆清橋 甲河第二座通車橋

曾昆清橋銜接板底街、吉靈街和武牙拉也、怡力,建於1908年,是馬六甲河第二座通車橋,由馬六甲19至20世紀的聞人曾昆清(Chan Koon Cheng)修建。

曾昆清橋至今仍是甲市區繁忙的橋段之一,它的身上刻著豐富的歷史石碑,包括1908年建成時的4塊紀念碑,分別以中文、英文、爪夷文和淡米爾文書寫,中文版本記錄著“曾混清橋”及年分,下端刻著工部局統理員納流乙呅(W.Evans)及工部局工程師億次納𡎆(H.Lupton);同時,每個石碑上還都畫有蝙蝠的圖案,象徵華人文化中“福氣到”的好意頭。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曾昆清照片

原是鐵橋的曾昆清橋因失修,1963年由市議會重建,增設了兩面黑色的石碑作為記錄,分別以英文和馬來文書寫,還把馬六甲高等中學前的路段命名為“曾昆清路”。

2009年,歷史城市政廳提升曾昆清橋設施及基建,再增設兩面英文書寫的鐵面紀念碑,使這座橋的修建歷史碑增加至8個,名副其實一座充滿歷史的古老橋樑。

至於為何橋名為“混”清而不是“昆”清,至今還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曾昆清橋近代2009年第二次被提升。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橋上當年一口氣建成4種語文紀念碑,展現執政者的開明。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曾昆清橋的中文紀念石碑,依然獲得保留。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曾昆清橋建於1908年,是馬六甲河第二座通車橋。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陳若錦畫像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遊客行色匆匆而過,是否留意此橋為華裔先賢興建?
(古城封底主文)《用眼睛去旅游》:华裔先贤留下的古迹
金聲橋的興建與被毀簡介,刻在位置隱蔽的橋墩上。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