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接峇魯新村近年來因為村民合力打造的新春年景佈置而聞名全馬,吸引不少國內外的遊客慕名而來,當地人以客家人為主,過去曾經舉辦馬接美食街吸引遊客前來品嚐美食,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意重啟馬接美食街
馬接峇魯新村村委會是於2015年成功舉辦馬接美食街,吸引成千上萬外地客前來品嚐美食,包括麵包幹(RotiKok)、蒜米花肉、狗耳(雲吞)、擂茶等,之後則因為國陣敗選,該美食街計劃也宣告結束。
ADVERTISEMENT
這些年來該村主辦的年景佈置,尤其是梅花街,吸引遊客前來觀賞打卡,也帶動當地的美食。由於很多遊客趁週末前來該村覓食,因此村委會有意再次重啟馬接美食街計劃,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清真寺文碑記載華巫信仰共存
實際上馬接峇魯新村過去展現多元種族的文化特色,包括百年清真寺文碑記載著華裔興建清真寺及拿督公信仰,皆為見證該村的華巫信仰共存的重要記載。
拿督公亭供奉拿督馬接(Datuk Machap),原名為再拉尼蒙迪馬瑟(Jailani Mendik Masap)來自印尼武吉士(Bugis),於約1500年來甲經商,並協助馬六甲蘇丹抵抗葡萄牙軍,之後逃難至甘榜馬接定居。1907年華裔等人出資興建清真寺,當地人稱為馬接亭。
賴明忠:拿督公誕村民不吃豬肉
前馬華馬接州議員拿督賴明忠接受《古城》社區報訪問時指出,相傳日軍於1941年入侵佔馬接,懷疑華裔支持共產黨,當時有逾20名馬接人,包括其父親被捉走,準備斬首,家屬向拿督公祈求保佑。
“當時行刑的軍車突然故障,軍官也因肚子疼而無法行刑,最終村民被釋放,因此村民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三日,大事慶祝拿督公神誕,答謝神恩。即使是搬遷至新村後,村民依然會膜拜拿督公,併成立一個拿督公聖誕千秋理事會。”
他說,每逢農曆八月十三及十四,村民長達兩三天不吃豬肉,就為了拜祭拿督公,當時的慶祝儀式很熱鬧,包括大樂隊奏樂、播放電影及跳舞等。
因緊急法令集合成立新村
賴明忠指出,1949年舊馬接(Machap Lama)一帶,包括阿依巴西,因為緊急法令而集合成立馬接峇魯新村,當時的村民生活清苦,每天清晨6時出門,傍晚6時前必須回到,遲到就不能回家。
“當時馬接峇魯被當作黑區,特別獲得英殖民政府的關注,不少村民因此被捉去虐待及受苦。”
1972年時,由於馬六甲要建造水壩,政府因此徵用位於榴槤洞葛水壩原址的舊馬接,導致舊馬接被水壩淹沒,通往拿督公的梯級也被淹沒在水中,而到當地膜拜拿督公的善信也減少,由於無法通往該亭,一些善信只能在500公尺外的地方膜拜。
拿督公亭下方水井常年有水
值得一提的是,該拿督公亭下方早期有一口水井,雖然並不深,但是每逢旱季時,水井卻常年有水,因此村民靠水井的水過活。
賴明忠表示,馬接峇魯新村直到1978年才有自來水供應,80年代才有電供,不過當時夜間才有電供,使用私人發電機供應約100瓦特的電流,對居民不便。直到1982年,馬接峇魯新村才有電話供應,當時全村只有一個公共電話。
他說,在馬華領袖爭取下,馬接峇魯於1983年設立診所,而1988年成立了第一間精明學校。
3次籌款建大禮堂
為了設立馬接峇魯華小大禮堂,該村經過3次籌款才湊足150萬令吉。大禮堂竣工後,並於1995年出租作為打羽球的用途,所收到的費用於補貼老師,讓在籍學生補習馬來文及英文,因此該校學生成績並不理想,並在兩三年後逐步好轉。
此外,馬接峇魯華小也於1997年成立獎勵金,每位考獲全科A的優秀生獎勵700令吉,該獎勵金後期開放至大馬教育文憑(SPM)至大學,很多馬接子弟因此獲得獎勵金,這也是董家協的一片苦心。
大馬首個華人新村建組屋
馬接峇魯新村也是我國第一個擁有高樓組屋的華人新村。1986年已故拿督威拉傅潤添中選為時任普羅士邦州議員,受委為行政議員,基於房屋不足,該村通過成立馬接峇魯合作社,向州政府申請把舊墳場改為88間單位的組屋,100%由村民購買。
賴明忠指出,合作社也於2002年,和附近一片膠園的地主聯營買逾8英畝,建造玫瑰花園,並破紀錄,在一年內建好該花園住宅區,建造96間單層排屋。
“至於第三個發展計劃則位於玫瑰花園隔壁,即2.02英畝的土地興建12間獨立洋房的花園住宅區。當時合作社沒有錢,社員投資19萬5000令吉,適逢傅潤添不幸去世,我接手後,也是當時的行政議員,並和發展商商討,由發展商進行發展。”
黃娘金:英殖時代自由受限
村民黃娘金(88歲)指出,本身及家人因為在緊急法令下,從譚公先聖附近的菜園搬來至馬接峇魯,一開始才有逾300戶人家,後來才發展為600家。
“還記得當時我才13歲左右,大門於早上6時打開,到傍晚6時關門,我們進出都會被調查,因為英殖民地政府擔心村民提供物資予共產黨,糧食不能帶出去,而村民多數在王興長膠園割膠,膠園內有提供膳食。”
他說,當時還沒有種植油棕,膠園內能夠種菜、種稻,自供自足,一些人則種番薯和木薯來賣。
“直到1957年我國獨立後,我們才返回菜園工作,時間則比較自由,不受限制。當時靠近馬接一帶村民多數以種菜及割膠為生。”
8神廟皆百年曆史
他說,該村共有7、8間神廟,主要大拿督公、觀音壇、譚公先聖,皆具有百年曆史,聚仙亭遷移至村內後,逐步從小廟慢慢發展為大廟。
“其中拿督公神誕是村民的大日子,村民都會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三拜祭,一些附近的善信也會坐牛車前來,答謝神明保佑。”
戴碧源:擬重啟美食街
馬接峇魯新村村長戴碧源指出,該村的人口接近6000人,很多村民向外發展,因此約有2000名村民居住在村內,也是馬六甲最大的新村,其中近90%為客家人。
他說,當地居民過著休閒的生活,如今多數種油棕,一些村民割膠為生,下午則打衛生麻將。
3景點最後一站嘗美食
他表示,該村的活動包括每年農曆新年燃放煙花及年景佈置。同時也配合三個景點推動郊區的旅遊業,包括青龍宮、馬接翁武及馬接峇魯,一般上游客選擇在該村為最後一站,以品嚐當地的美食。
“村委會於2021年和吉隆坡旅行社配合,提供遊覽麵包幹廠、舊馬接、茶園及神廟,並品嚐馬接美食,也是其中一個帶動馬接旅遊的項目。之前因為冠病疫情停辦,去年又再復辦。”
戴碧源也指出,馬接再也州議員魏喜森有意重組馬接美食街,相信將於新年後重新推行美食街,不過預計將縮小規模,即僅涉及民眾會堂街,以方便控制局面、價格及品質,並吸取以往的經驗,相信能夠成為當地的旅遊產品。
王會炎:海南昭應祠家父捐贈屋地
前村長王會炎指出,舊馬接清真寺是當地其中一個歷史古蹟,也是早期華裔贊助做的清真寺,也是各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他說,該村牌樓隔壁的海南昭應祠,是父親已故王運江捐出來的屋地,作為村民消遣的地方,當地的海南人雖然不多,但是卻有一條海南街,當時清一色村民皆為海南人,如今還是以海南人為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