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20日讯)说起清真寺,大家第一个印象就是穆斯林祈祷的地方,在马来西亚民众心理,穆斯林和马来民族是等号;可是,在马六甲郊区却有一座据说是由华裔和印裔出资兴建的清真寺。
ADVERTISEMENT
建筑风格浓浓中国色彩
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清真寺有着浓浓的中国色彩,不论是源起的故事或是建筑物外观,都具有中国风格;同时,据了解清真寺的原始建筑材料皆为木材。
这期《带你去找爱》就是要告诉大家,宗教是不分你我、不分种族的一份大爱,尤其在拥有各族文化及宗教的马来西亚,包容才是各族人民融洽相处之道。
建于清朝光绪33年
这座位于马六甲东部马接峇鲁新村水坝旁的拿督马接亭(Datuk Machap),建于清朝光绪33年,也就是公元1907年,这段历史被刻在一块石碑上并安置于清真寺内,清楚的列出当年兴建过程期间,百位华裔和印裔捐款的中文征信录。
这块石碑名为“哪啅建造亭宇碑记”,每一个留存在石碑上的名字,都是一个友爱的印记,加上拿督马接亭环境清幽,有种世外桃源的氛围。
除此,清真寺外墙雕刻了许多彩绘图案,都是包含了中国文化色彩的内容,比如花卉和花瓶,如此的设计让不少游客感到惊叹,更对我国各族间在早期就能和谐相处的生活写照有着非常美好的想象。

老村民:日治村民救命恩人
老一辈村民指出,“拿督马接”在日军侵占我国期间是村民的救命恩人,当时流传日军逮捕了20多名抗日村民,并将他们集中在拿督亭前桥下准备斩首。
“那时,家属们跪地哭求于拿督亭前,祈求拿督马接显灵相救,后来,因为军车故障行业军官肚子痛的缘故,这群准备被斩首的村民因此获得释放。”
农历八月十三列神诞日
过后,由于村民感恩拿督马接的显灵,就把当天农历八月十三列为拿督马接的神诞日。
来到2023年,这座充满各民族融合的爱的清真寺依然挺立在水坝旁,但各族间的宗教、文化和习俗隔阂却越来越深,希望各族能够抛开彼此的成见,让拿督马接亭的精神得以在各族间发扬。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