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纯玮 | 1号老屋是一堂严肃公民课



观音亭街门牌一号的“欧式风”外墙石砖近日终拆除,原建筑围上工程板准备还原原貌,此事反映了市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敏感,也再次提醒地方政府在维护世遗区风貌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该老屋在年初擅自换上灰色石砖与欧式拱顶窗,硬生生将马六甲世遗核心老街一隅改造成“欧洲小屋”,造成强烈视觉冲突,更波及公共沟渠结构,妨碍清洁作业。这种打着“美化”旗号、实则破坏历史风貌的装修行为,显然无视世遗人文及历史脉络,也冲击了社区对历史传承的集体记忆。
ADVERTISEMENT
此事在议员们处理下,有了市政厅援引《1974年道路、沟渠及建筑物法令》第70条文下令屋主拆除的后续行动,才结束了这场“翻新即破坏”的闹剧。虽属事后补救,但其所传递的信息明确:世遗区不是任人妄改的试验场,美观不能凌驾于历史之上。
然而,摆在地方政府、文化遗产单位与社区面前的共同课题,是避免类似事件再次上演,那就是制度不能只靠出事后追责,更应在事前把关上下功夫。
毕竟,除了1号老屋,仍有不少翻新老屋引起争议待鉴定和处理。
首先,市政当局必须设立更严格的审批与监督机制,任何改建工程须先提交完整图则,通过风貌审查后方能动工,最重要是施工期间加强监督,避免擅改设计图或偷工减料。
接着,公众与媒体的监督力量相当关键,社区居民的即时反馈及媒体的持续关注,往往比行政程序更具即时性与穿透力。
再来是教育层面,政府应主动推动文化教育,设立类似“示范单位”或“历史建筑修复工作坊”的参考对象,确保“修旧如旧”,才是对这座古城最起码的尊重。
希望世人谨记,古城风貌并非个人资产,而是全体公民与后代子孙共享的文化瑰宝,就像观音亭街门牌一号事件,是一堂严肃的公民课。
在追求“美丽城市”的步伐中,我们更应谨记真正的“美”,不是拼贴式的西洋装潢,而是扎根历史及人文风情诚意延续的传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