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城 | 从古城出发的新闻火种



昨天出席马六甲记者公会50周年纪念特刊推介礼,听前辈沈墨义讲述马六甲新闻业的发展历史,感触良多。现场还播出许多老照片,重温记者当年的采访片段,令人怀念。
特刊整理马六甲报业简史,全世界第一份华文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于1815年在马六甲出版,比1833年中国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早了18年。这是我国新闻史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球华文媒体的起点。
ADVERTISEMENT
马六甲的新闻事业发展早于全国其他州,与其曾长期被葡萄牙、荷兰、英国统治有关。1815年至1970年间,这里曾出版十多种华文报和将近十种英文报,虽然许多报纸因经费或政治原因停刊,但对文化教育贡献不小。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采用竹纸印刷,宋体排版,内容融合宗教、科学与文化,是一份有深度的刊物。
进入20世纪,华文报如《侨民周报》《凉侨周报》《消闲报》《晨钟周报》《马六甲周报》等相继出现,大多由地方社团、爱国分子创办,传播时事与文艺。《侨民周报》因政治禁令而停刊,《消闲报》和《晨钟周报》也只维持几年。
日军占领时期,官方推出《马拉加周报》宣传政令,但随战败而终。1946年,《侨声报》由抗日组织接管出版,批判日军暴行。1952年,沈慕羽主编的《古城月报》面世,是战后首份有影响力的本地华文刊物,强调地方文化,维持四年后停刊。
1967年,《华商报》由华商印务公司创办,主打地方新闻和休闲娱乐,后期更发展为全国性报纸,发行量一度达两万份,是马六甲新闻业的重要一章。
1970年,《明报》创刊,是甲州首份采用柯式印刷的报纸,曾出版《马六甲水灾史实》一书,最终因经费问题仅存活一年。明报融合中、英、巫三语,中文版本由张昆来主编,具实验性。
《南洋商报》对马六甲报业发展也有贡献。1969年起,该报在马六甲设厂印刷南马版,专门服务南部读者,提升地方新闻比重,也象征马六甲步入新闻业新阶段。
英文报方面,最早的是1924年出版的《马六甲观察报》,随后有《马六甲卫报》《马六甲纪事报》《MalaccaMirror》等,多由本地或外籍人士主编,涵盖地方事务。日军占领期间也曾推出附中文的英文报《MalaccaTushim》。
1950年代,还有《Rkt.Bulletin》为驻马六甲英联邦军团而设,受众为军人及其眷属。华商印务公司在这段时期扮演承印者的重要角色,协助多语新闻出版。
回顾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版,这是全世界第一份华文报,也是东南亚新闻史的起点。其后,虽经历政治动荡、殖民转变、战争侵袭,马六甲仍持续孕育各类新闻平台。
我自2000年投身新闻界至今已25年,采访过南亚大海啸等大大小小的新闻,获过黄纪达新闻摄影奖,也走过许多风风雨雨。媒体环境虽然转型剧烈,但我始终热爱这份职业。希望这把由古城马六甲点燃的新闻火种,愿在马六甲记者公会的手中继续燃烧,为下一代新闻人照亮前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